<p class="ql-block">作者昵称:时尚农夫</p><p class="ql-block">美篇编号:4910817</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夏末秋初,走进位于北京城中轴线南端西侧,<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天坛一路之隔的先农坛,不仅</span>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重要的历史文物建筑群,更</span>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举行亲耕藉田典礼的地方。先农坛内的藉田是重要的历史文物景观,近期已于中轴线上15个景点,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美友老师们听到过“一亩三分地”吗,<span style="font-size:18px;">请跟随我寻探脚步,通过</span>先农坛的藉田故事,真实了解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重农传统,集中展示明清时期国家层面的祭农礼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看到的是具服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皇帝亲耕前更换亲耕礼服的场所。具服殿建于1.65米高台之上,建筑面积647平方米(含月台),面阔五间27.22米,进深三间14.42米,明代皇帝在具服殿更换藉田礼专用的皮弁服,清代则是更换黄色蟒龙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位于具服殿之南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观耕台,</span>台前是帝王亲耕一亩三分耤田,皇帝祭拜完先农,于具服殿更衣后,先亲耕耤田,后于观耕台上观看百官耕种。据介绍,观耕台在明代创建时原为木制高台,清乾隆年间改为砖石砌筑的正方形须弥座高台,结构按清《工部工程则例》的形制建造,为典型的宫殿台基建筑。台高1.9米,太平面正方形,边长16.06米,台上四周有汉白玉栏板,云龙纹望柱头,台上地面细墁方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观耕台和籍田之间,是大臣们的礼仪区,考古发掘了明清时期的地面,不同朝代、同一朝代不同皇帝位次不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朝皇帝籍田的十一项仪程,明清皇帝亲耕籍田不同年份的次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礼仪区前是“一亩三分地”,不同年份种植农作物有所不同,主要以稻谷、谷子、小麦、大豆为主。今年恢复种植的是谷子,长势良好,丰收在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农坛的“一亩三分地”长11丈,宽4丈,分为12畦。中间为皇帝亲耕之位,三公九卿从耕,位于两侧。依照古制,皇帝亲耕时要右手扶犁,左手执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具服坛西侧是地祇坛,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据介绍,2002年地祗坛幸存下来的石龛被移到了先农坛的内坛,并恢复了原来的排列位置,中间的祭坛没有恢复,是用绿植作了代替。地祗坛南侧的五座石龛分别供奉的是五岳、五镇、五陵山、四海和四渎诸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农神坛,位于太岁殿西南方,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乾隆十九年重建。先农神坛为砖石结构的方形平台,坐北朝南,台面高出地面1.5米,边长15米多,四面各出8级台阶,青石阶条石,坛面金砖墁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岁殿建筑群,位于先农坛内坛北门西南侧,是为祭祀太岁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之地。其东邻神仓,西近神厨,南为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农坛内坛建筑的中心地带,建筑体量为先农坛之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极重农 事,先农坛即是为祭祀农耕文化的创始者神农氏(炎帝)而设。对神农氏设坛而祭,是由古时祀田祖于藉田之制演变而来,而与祭祀先农紧密相关的是藉田礼。藉田礼和祭先农都是为了强调农业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重要性,西汉开始,二者合为一,先农坛与藉田紧密结合在一起,藉田享先农成为历代统治者遵行的一项传统农事,沿袭至清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后,坛庙建制"悉如南京旧制",在京城中轴线南端,东建天坛,西建先农坛(初为山川坛)置藉田。他规定历朝皇帝登基之初须行耕藉礼。这不仅奠定了北京先农坛祭祀的重要地位,也为藉田礼仪制度的建设打下了关键基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代是中国封建帝国发展的巅峰期,各项典章制度臻于成熟。在北京先农坛内,耕藉制度和祭祀礼仪在历朝不断修订的基础上愈加丰富周详,并在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后更加完备,几乎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清代的北京先农坛也在乾隆时期进行了最后一次大修,最终形成沿用至今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的农耕文明,皇帝籍田亲耕,身先士卒,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从昔日的耕藉天下走到了今天的农业大国。历朝历代的农业思想指导人们生产生活,乃至影响到对国家的治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开创新局面,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亿斤,增长5.1倍;2023年人均粮食产量493公斤,不仅超出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们仍然秉持发展现代农业,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衔接的国家战略。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让我们汲取古代农业的精华,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增强使命感、紧迫感,真抓实干、攻坚克难,谱写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华彩乐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