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人物简介</p><p class="ql-block"> 杨士莪[é]1931年8月9日—2024年3月19日),男,汉族,出生于天津市,河南省南阳市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水声工程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领域是水声学原理、水下噪声学、水声定位系统。</p><p class="ql-block"> 1950年,杨士莪响应党中央号召在清华大学肄业参军;1950年-1952年在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1952年-1972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82年-1986年,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先后担任副院长、水声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被西北工业大学聘为教授。2024年9月,中宣部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19日22时58分,杨士莪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3岁。</p> <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 1931年8月9日,杨士莪出生于天津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祖籍是河南省南阳市。</p><p class="ql-block"> 1947年9月-1950年11月,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p><p class="ql-block"> 1950年,他响应党中央号召,从清华大学肄业参军。</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1952年11月,因工作需要,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提前毕业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p><p class="ql-block"> 1952年12月-1957年3月,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1952年12月,作为第一批教员,奉调参与新中国首个综合性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筹建。</p><p class="ql-block"> 1957年10月-1959年11月,先后在沈阳科学院干部学校、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学习。</p><p class="ql-block"> 1959年11月-1970年2月,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0年3月-1982年8月,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水声工程系先后担任主任、研究所所长。</p><p class="ql-block"> 1982年9月-1986年8月,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先后担任副院长、水声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3年3月-1992年2月,黑龙江省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 1986年8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先后担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水声研究所所长。</p><p class="ql-block"> 1995年7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class="ql-block"> 2000年,被西北工业大学聘为教授。</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19日22时58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杨士莪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3岁。</p> <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科研成就</p><p class="ql-block">科研综述</p><p class="ql-block"> 杨士莪倡导水声物理、水声换能与水声设备的结合,并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理工结合、完整配套的水声工程专业;杨士莪首先开展中国国内水声定位系统研制,领导完成一系列用于不同目的的长基线、短基线和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杨士莪解决了水面、水下、和海底目标位置,以及水下航行体轨迹定位问题,积极推动和领导了中国多次大型水声海上考察,获取了大批不同海洋环境条件下水声传播等方面的宝贵资料;杨士莪领导了矢量传感器在中国国内的研制,并积极进行推广应用;杨士莪在国际上首先进行了低噪声水洞的设计、建造与测量方法研究;杨士莪提出了探雷声纳目标识别的新途径;杨士莪领导了中国国内借助地声手段对水中目标进行探测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科技获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获奖项目名称 奖项名称 获奖年份</p><p class="ql-block">低噪声*****测量方法与系统</p><p class="ql-block">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p><p class="ql-block">200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点海域海洋环境参数获取研究</p><p class="ql-block">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p><p class="ql-block">200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载式鱼雷轨迹跟踪测量系统</p><p class="ql-block">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p><p class="ql-block">1998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海重点海域水声综合考察项目</p><p class="ql-block">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p><p class="ql-block">1998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动目标特性技术研究项目</p><p class="ql-block">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p><p class="ql-block">199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载式鱼雷轨迹跟踪测量系统</p><p class="ql-block">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学术著作</p><p class="ql-block">据2020年3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官网显示,杨士莪专著有《水下噪声学》《水声传播原理》《Theroy of underwater sound propagation》《声学原理概要》,并与人合著《声学原理》。</p> <p class="ql-block">人才培养</p><p class="ql-block">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 杨士莪身兼本、硕、博三类学生的教学培养工作,结合自身教育经历及教学经验,他对这三个层次学生的教学各有侧重:三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自然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侧重。本科生学的是专业基础,课堂内容更加侧重于基础理论,以此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硕士研究生开始,才算真正地接触专业,因而除了学部分课程外,对他们的指导要更加侧重水声科学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相对来说,本科生和硕士生的课堂还是要“规矩”一些;到了博士研究生阶段则更加不同,上课更像是“大讲座”,各个不同的教授轮流去唱“折子戏”,对某一门学科进行半综述半实际的介绍--“半综述”是指讲这个领域研究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没解决什么;“半实际”指具体讲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在具体讲法上,并不像给本科生那样完全展开,而要更有引导性和启发性,针对问题提出一个基本的方法和思路,引导博士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途径和具体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地给予进一步指导。</p> <p class="ql-block">讲授课程</p><p class="ql-block"> 1952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筹建,杨士莪奉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后进入海军工程系,成为海道测量专科大地测量教研室的一名教员,主要讲授球面天文学、测量天文学等课程。</p> <p class="ql-block">指导学生</p><p class="ql-block"> 截至2018年4月,杨士莪承担多名博士生、硕士生的导师工作。</p> <p class="ql-block">专业建设</p><p class="ql-block">杨士莪院士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的水声工程专业,并培养出第一批水声专业技术骨干。</p> <p class="ql-block">荣誉表彰 年份 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1995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p><p class="ql-block">2019年 “龙江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1993年 全国优秀教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全国国防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国防科工委的先进科技工作者</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第一批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p><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 “龙江楷模”称号</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 “时代楷模”称号</p> <p class="ql-block">社会任职</p><p class="ql-block"> 杨士莪兼任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总装水声及水声对抗专业组顾问、中国造船学会理事、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职务。</p> <p class="ql-block">个人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庭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士莪的父亲杨廷宝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他的祖父是中华民国南阳第一任知府杨鹤汀。</p> <p class="ql-block">人物评价</p><p class="ql-block"> 杨士莪是中国水下噪声学研究的开拓者和水声学术带头人之一。(中国院士馆评)</p><p class="ql-block"> 杨士莪院士在中国水声传播,水下噪声等研制领域做出重要贡献。(西北工业大学评)</p><p class="ql-block"> 斤杨士莪是中国著名的机械与运载工程专家,中国水声科技的主要开拓人之一,为中国水声学科建设、决策作出了突出贡献10</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工程大学评)</p> <p class="ql-block"> 新华社哈尔滨9月18日电 题:一生为国“听海”——追记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杨士莪院士</p><p class="ql-block">新华社记者杨思琪</p><p class="ql-block">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3.2万多公里。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是一个响彻中国水声界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杨士莪为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新华社发(资料照片)</p><p class="ql-block"> 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杨士莪秉承“哈军工”优良传统,全力投身水声科学研究,带领团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了重大创新突破,完成了由我国科学家首次独立指挥和实施的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任务,将毕生心血奉献给祖国。</p><p class="ql-block"> 不一一今年3月19日,杨士莪因病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3岁。“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一大批国家急需的水声人才在他的感召下,践行强国梦想,守卫万里海疆。</p> <p class="ql-block">杨士莪在大学时代的留影。新华社发(资料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身许国 为国“听海”</p><p class="ql-block"> 杨士莪于1931年出生。从小经历战乱、流离辗转,使他萌生出“读书是为了救国和报国”的强烈渴望。新中国成立后,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的他毅然报名参军,后来到第一海军学校(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教。</p><p class="ql-block">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开始筹建,这是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因校址在哈尔滨,被称为“哈军工”,也就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杨士莪再度北上。</p><p class="ql-block"> 1957年,杨士莪被派往苏联进修。当时,我国水声学科亟须填补空白,他便从天文学改行研究水声。因为光波、电磁波等在水中“寸步难行”,声波可以远距离传播。</p><p class="ql-block"> 其间,杨士莪发现有两个关键技术实验室对他这样的外国人是紧紧关闭的。“真正尖端的东西,想从国外学、从国外买,都是不可能的,只能自己干。”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中国的“耳朵”,听懂大海的声音,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骨气。</p> <p class="ql-block">工作中的杨士莪。新华社发(资料照片)</p><p class="ql-block"> 1960年,杨士莪在回国后选择白手起家,在哈军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为国家战略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他挤出时间钻研理论,编写教材,推出了国际上最早集中论述水下噪声机理的著作《水下噪声原理》,国内最早的声学理论著作《声学原理》,以及《水声传播原理》等课程和教材。</p><p class="ql-block"> 70年多来,中国水声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常规到精专,杨士莪始终引领前行。无论是海洋矿产勘探、船舶导航、水下作业等海洋资源开发,还是海疆保卫重任,都离不开水声学,离不开他所打下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中期,杨士莪(左)在实验室指导学生。新华社发(资料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新不止 迈向“深蓝”</p><p class="ql-block"> 南海,我国最深最大的海区和重要海上通道。1994年4月,一场中国水声界期盼已久的考察,终于出征了。这是我国首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声科学综合考察,堪称中国水声“从浅海迈向深海”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两艘水声科学考察船悬挂着五星红旗,承载着近百名科研人员稳稳行进,杨士莪担任此次考察队队长和首席科学家。行至赤道附近,甲板温度接近70摄氏度,酷热难耐,加上淡水告罄,年过花甲的他便把船上漂着油花的压载水烧开了喝。</p><p class="ql-block"> “要想‘下五洋捉鳖’,拼的就是那股劲儿,做科研就是打仗,该咬牙的时候一定得咬住。”回想当年与老师一同出海,同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杨德森仍难忘怀。</p><p class="ql-block"> 最早提出水声定位方法,为我国自主设计研发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奠定基础;主持设计并建造我国首个针对声学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在制定我国水声发展规划、确定水声学科研究方向、指导重大水声科研和工程项目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水声科研领域,杨士莪总是走在前列。</p><p class="ql-block"> 2016年,国家海洋局为85岁高龄的杨士莪颁发“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但他奋斗的脚步从未停下。试验设备研制、海洋水文条件监测、海试数据分析……他坚持参加科研海试和科学考察,很多项目都会过问、筹划。</p><p class="ql-block"> “夕阳虽落苍山后,犹映晚霞满天红。”在90岁寿辰仪式上,杨士莪铿锵的话语振奋人心。</p> <p class="ql-block">杨士莪(中)为学生讲解水声实验。新华社发(资料照片)</p><p class="ql-block">潜心治学 培育“后浪”</p><p class="ql-block">“海洋是我们的‘蓝色国土’,需要每个人爱护、保护、守护。”在数十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中,杨士莪热衷将海洋理念传递给人们。</p><p class="ql-block">直到耄耋之年,他依旧投身教学科研一线,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并且几乎都是站着讲课,被称为“一站到底”的“90后院士”。</p><p class="ql-block">写工整的板书、讲前沿的知识,目光平和、声如洪钟,慢条斯理、充满睿智……每当课堂结束,不少学生起立鼓掌,还有的冲上讲台请教问题、与他合影,他都一一应下。</p><p class="ql-block">学生们说,请他审阅论文,一两天就能得到反馈,修改意见写得清清楚楚。有时他到外地开会,只要一回校,第一件事就是把耽误的课补上。</p><p class="ql-block">同事们说,几乎没见过他发脾气,但他不怒自威;也未见他流露疲态或者慌乱,他总是指挥若定、沉着果断。</p><p class="ql-block">据统计,杨士莪累计培养了110多名水声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多数已经成长为科研及学术骨干,我国水声领域的三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曾受他指导。他曾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龙江楷模”等称号。</p><p class="ql-block">“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受过教训、栽过跟头的人应该帮助年轻人少走弯路”“要把理论研究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要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p><p class="ql-block">如今,铭记他的初心,追寻他的脚步,一大批能挑大梁、担重任的科技人才乘风破浪、砥砺前行,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p><p class="ql-block">|杨士莪:为国“听海” “一站到底”</p><p class="ql-block"> “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2022年9月,“90后”院士杨士莪为00后新生上课的视频刷屏朋友圈。</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9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深情讲述,用饱含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人生经历,引导青年学子投身国防建设。</p><p class="ql-block"> 水声学科,对国家安全有着特殊重要性——在海水中,只有声波能远距离传播,人类所有“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几乎都要依托水声科学的发展来实现。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奠基人之一、全国最早的水声领域研究专家之一,杨士莪参与研制水声定位系统,并完成一系列长基线、短基线和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为中国水声学科建设、制定水声发展规划作出了贡献,为我国万里海疆装上“耳朵”和“眼睛”,筑牢“水下国门”。</p><p class="ql-block"> 令人痛惜的是,2024年3月19日,杨士莪溘然长逝。这位一心致力提携后学、为国听海一生的大先生走了。</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在科研前线还是三尺讲台,无论是青春岁月还是耄耋之年,他都以坚定挺拔的“站”姿,坚守内心最笃定的热爱与选择,被学生们亲切称为“一站到底”院士。</p><p class="ql-block"> 他的科研道路,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选择研究方向的标准只有一个——让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祖国底气十足地“站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种强烈的爱国心源自他的童年经历。杨士莪生于1931年,彼时的中国遍地战火,他和家人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地辗转河南、天津、北京、重庆等地,一颗强国梦的种子在心灵深处生根发芽。1947年,他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之际,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听说刚成立的大连第一海军学校物理教师紧缺,他报名参军,入校任教。1952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筹建,他又奉调北上。1957年,他被派往苏联,改行学习国家亟需的水声学科。短短七年间,从普通物理到天文测量再到海道测量,杨士莪几易专业,都是为了祖国需要。</p><p class="ql-block"> 在苏联学习期间,杨士莪发现有两个关键技术实验室对外国人大门紧闭。</p><p class="ql-block"> “真正尖端的东西,你想从国外学,从国外买,是做不到的。”杨士莪立下志向:为国攻关,自己干!于是,回国后,杨士莪便在哈军工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为国防建设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如今,哈尔滨工程大学已成为国家水声事业发展的人才库、专家库和水声技术基础研究中心,我国水声行业6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70%以上高级专家,都从这里走出。</p><p class="ql-block"> 杨士莪对我国水声事业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在制定我国水声发展规划、确定水声学科研究方向、指导我国重大水声科研和工程项目中,他都起了核心作用。作为中国水声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术决策者,杨士莪为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定位系统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中国水动力噪声研究先行者之一,他主持设计建造我国首个针对声学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的难题;作为我国首次南海水声科学综合考察队队长和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筹划、奔波十年整,终于推动科考成功进行,迈出了中国水声界从浅海走向深海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杨士莪依然脚步不停。90岁高龄的他还参与了两次科学考察。</p><p class="ql-block"> 各种荣誉和头衔纷至沓来。杨士莪却常常缺席颁奖活动——当领奖与频繁的海上实验、学术会议冲突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与其站上领奖台,不如让我站上讲台,好好地给学生们上课,给他们解惑。”</p><p class="ql-block"> 的确,杨士莪不仅在科研领域“站”得坚定,更在育人岗位上“站”得执着。</p><p class="ql-block"> 虽然常年忙于科研,但杨士莪从不放松教学。遇到重要科研任务需要外出,他便调整上课时间,回来后,第一时间给学生补上。</p><p class="ql-block"> “我很幸运,年轻时遇到许多好老师。我深知良师对于人的重要性,所以更要教好青年们。”耄耋之年,杨士莪仍承担着从本科、硕士到博士的诸多教学工作,每一堂课,他都精心准备,并且坚持站着为大家授课。学生们看着心疼,为他搬来椅子,但每次他都笑着挪开:“从我开始做老师起,就习惯站着讲。这样多好!我讲得自在,大家看得真切。”</p><p class="ql-block"> “上先生的课须臾不敢偷懒。”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教授朴胜春说。他读研究生时一直跟着杨士莪学习,先生讲课时的认真严谨,对他影响至深。“研一时,先生开设了‘水声传播原理’课程,这个研究方向的学生只有我一人,但是每堂课先生都工工整整地板书,写满整块黑板,几十个学时的课程从头到尾下来,从未偷工减料。”</p><p class="ql-block"> “先生不仅上课认真,做科研试验更是一丝不苟。”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教授李秀坤第一次跟随杨士莪去做外场实验,便刷新了自己的认知,“原想着作为项目负责人,先生应该坐镇指挥就可以了,没承想,从试验设备装配情况到现场基阵布阵位置,再到海洋水文条件监测,先生都亲临一线,详细过问、现场解决。”</p><p class="ql-block"> “科研上玩不了花招,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只有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干成的事才是实实在在的。”在杨士莪的严格要求下,团队每次试验前都做足功课,海试时几乎从未因准备工作不足出现过问题。</p><p class="ql-block"> “先生不仅教我们做学问,让我们在研究上‘站得住’;还教我们做人,让我们一生‘站得直’。”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副院长张海刚第一次拜见先生就“惨遭批评”,“第一次去先生家,没听师兄的劝,出于礼貌,拎了一袋苹果。原本笑眯眯的先生顿时脸一板:‘我早就定了规矩,不许学生送礼。就算是出于好心,也不能助长歪风!’我只好乖乖地把苹果拎了回去。”在水声工程学院,不让学生花一分钱的传统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以俭养德、恬淡似水。杨士莪生活简朴,一件旧夹克、一块旧手表、一辆旧自行车常年相伴。出差坐飞机,都是买票价较低的红眼航班,出海做实验,也尽量租借便宜实用的民船,“我们国家处处需要钱,把科研经费省下来,用在刀刃上”。但他对学生却十分慷慨,先后向家乡的南阳理工学院、母校南开中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捐出300万元设立教育基金。</p><p class="ql-block"> 作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杨士莪累计培养了110多名硕士、博士。2022年,杨士莪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烨烨其士,护千桅篷帆守镇疆海;菁菁者莪,开一派学问听寻水声。”斯人已逝,但其开创的水声事业和坚守的铸魂育人精神,犹如茫茫大海上高耸的灯塔,指引着济济后来者,共同守护祖国的辽阔海疆……</p> <p class="ql-block">【致敬时代楷模·杨士莪同志】</p><p class="ql-block"> 在这片浩瀚蔚蓝之中,有这样一位灵魂,他以耳为舟,以心为帆,倾听着大海最深沉的呼唤,用一生的热爱与执着,谱写了一曲爱党报国、情系海洋的壮丽赞歌。今天,我们以最崇高的敬意,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的荣耀称号,这不仅是对他卓越贡献的认可,更是对全社会的一次深情召唤,激励我们共同学习并传承他那份不朽的精神遗产。</p><p class="ql-block"> 杨士莪同志,一个名字,一段传奇。他的一生,是与党同行、与海共生的光辉历程。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他始终坚守初心,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的忠诚与对国家的深情厚谊。他的故事,是关于勇气与坚持的赞歌,是关于梦想与奉献的诗篇。</p><p class="ql-block"> 他倾听海洋,不仅是为了科学的探索,更是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每一声浪涌,每一缕潮音,在他耳中都是自然的语言,是未来的启示。他用智慧与汗水,解锁了海洋的奥秘,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让世界听见了来自东方的海洋强音。</p><p class="ql-block"> 杨士莪同志的一生,是对“爱党报国”最生动的诠释。他教会我们,真正的热爱,不仅仅是言语上的表达,更是行动上的付出;真正的报国,不仅在于成就的大小,更在于那份持之以恒、默默奉献的赤子之心。他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每一个人在各自的领域里,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们向杨士莪同志致以最深切的缅怀与最高的敬意。让我们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爱党报国的崇高情怀,倾听内心的声音,响应时代的召唤,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像杨士莪同志那样,以满腔热忱,拥抱海洋,拥抱这个世界,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 杨士莪同志,您虽已远去,但精神永存!让我们携手并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传承和发扬您的崇高精神,让爱党报国之火,生生不息,照亮未来!</p> <p class="ql-block">奉献一生 探海听声——追记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杨士莪院士</p><p class="ql-block">光明网</p><p class="ql-block">2024-09-19 08 光明网传媒官方账号</p><p class="ql-block">本报记者 祝大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创建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的水声工程专业,首先开展国内水声定位系统研制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国际上一直难以攻克的水洞降噪和测量方法问题……</p><p class="ql-block">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担负“谋海济国”的使命担当,为我国万里海疆装上“耳朵”和“眼睛”。</p><p class="ql-block"> 今年3月19日,杨士莪因病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逝世,享年93岁。作为我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和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杨士莪为我国水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自力更生、从零开始,投身海洋科研事业</p><p class="ql-block"> 1931年出生的杨士莪,童年正逢战乱,在流离辗转的生活中,逐渐在心底埋下了科研报国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青年时的杨士莪思考,参与海军建设既能完成报国夙愿,又能在国家建设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能胜任的岗位。</p><p class="ql-block"> 1950年,杨士莪选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肄业,报名参军,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带着满腔热血投身海洋科研事业。从此,杨士莪的简历上一直写着“清华大学肄业”。</p><p class="ql-block"> 1952年,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筹建,杨士莪来到哈尔滨,扎根这片黑土地。在那个年代,水声学科在国内尚属空白,国家选派了杨士莪等4人出国进修。自此,他改行研究水声。</p><p class="ql-block"> 从大学到国外研究所进修,杨士莪始终没有忘记国家需要。他觉得,水声学科研究对国家安全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 在国外学习过程中,杨士莪认识到,在国防技术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自力更生,靠别人靠不住,也靠不起。这坚定了他在水声科学领域攻关的决心:一定要让中国的“耳朵”听懂大海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自力更生,从零开始。回国后,杨士莪一心投身我国的水声科研事业,一干就是近70个春秋。</p><p class="ql-block"> 带领团队实施大型深海水声考察</p><p class="ql-block"> 30年前,作为考察队队长和首席科学家,杨士莪与中国水声科研人员乘坐科考船开启了首次由中国科学家独立指挥和实施的大型深海水声考察,迈出了中国水声界从浅海向深海跨越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 在深海区作业时,赤道附近的太阳几乎垂直照射,甲板温度达70余摄氏度,年过花甲的杨士莪坚持长时间在海上实验,在酷热、缺水的环境下一直坚持到实验结束。</p><p class="ql-block"> 当考察队员劳累一天入睡后,杨士莪确保人员、设备安全无虞后,继续研究后续的实验方案。他深知中国水声界多年的等待和筹备、国家的资金投入等的不易,考察任务必须完成。</p><p class="ql-block"> 考察获得了丰富、可信的实验数据,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为中国水声事业锻炼了一大批新生力量……让杨士莪欣慰的是,以此为基础,20余年后,中国水声研究走向更广阔的深蓝大海。</p><p class="ql-block"> 杨士莪88岁高龄时,依然参与了海上实验。“搞研究,不到现场怎么行?有任何困难都得克服,该坚持时就要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大海变幻莫测,坐在家里搞研究肯定是不行的。”杨士莪说。</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来,杨士莪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第一颗洲际导弹“落点水声测量系统”研制,为“蛟龙”号、“科学”号所用的国产高精度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奠定了基础;主持设计并建造中国首个针对低噪声水洞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p><p class="ql-block"> 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中国水声科技初创到蓬勃发展到创新推动走向世界,杨士莪一直是排头兵、带头人。</p><p class="ql-block"> 坚守三尺讲台,培育科研人才</p><p class="ql-block"> “只要是国家、社会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2022年9月,“90后”院士杨士莪为00后新生上课的视频刷屏朋友圈。这位91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一站到底的院士”。</p><p class="ql-block">,从教70年来,他总是站着给学生讲课。“站着讲课,我能加上动作,自在又形象。”杨士莪说。</p><p class="ql-block"> 科研育人,一直是杨士莪放不下的事业。</p><p class="ql-block"> 杨士莪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的水声工程专业,提升了中国水声教育水平。从这里走出的人才占据全国水声科研界的半壁江山,学校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水声事业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如今,哈尔滨工程大学已成为国家水声事业发展的人才库、专家库和水声技术基础研究中心,我国水声行业6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70%以上高级专家,都从这里走出。</p><p class="ql-block"> “以您的水平,还研究这么基础的编程工具书?”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殷敬伟回忆起拜访杨院士的经历。“我更要认真学,不能把错误的知识教给学生。”杨士莪的回答,让殷敬伟对老先生治学的严谨态度和对学生的责任心充满敬意。</p><p class="ql-block"> 坚守三尺讲台,杨士莪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10多名,教过的学生达数千人。他的学生多数已成长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及学术骨干,为中国水声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扎根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耕耘在水声工程领域,杨士莪几十年如一日,倾听大海的声音,把一生都奉献给海洋强国事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来源:人民日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