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尊不忘老友 名扬仍保谦逊

南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嘉曾兄澳门科大看望老友</span></p> <p class="ql-block">  嘉曾兄(李嘉曾教授)和我,50多年前曾是青海冶金地质七队的同事,一起在青藏高原吃过苦。嘉曾兄在七队就崭露头角,发表过地质论文,写过文学作品。山沟里是发挥不尽他的才能的,高原留不住,只等机会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这是七队大队部的一角。台上是钻工的宿舍、队长书记总工的宿舍,作者的帐篷正好被作者的头部遮住。台下河边是女工、饮事员宿舍和食堂。宿舍、食堂、会议室等,形状像房屋,其实都是毛毡帐篷。大队部海拔3500米,冬天气温低至零下28度,长冬无夏,春秋相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这是七队的主要勘探区一红沟铜矿东山。红沟铜矿后改名为祁连山铜矿。施工时钻工住地海拔3800米。地质队工作范围海拔高达4200 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七队待了10年之后,果然等来了机会,国家恢复了高考和招研。七队的嘉曾兄、边千韬(已故)和我,以及从七队调离到五队的龙汉春(最近去世)、陈礼御都考上了研究生。我们告别了奉献了我们青春的青藏高原,各自开启了人生之路的新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他们都进步得很快。陈礼御,学而优则仕,从政官至正厅级。龙汉春学术政务两不误,成为号称学阀南霸天陈国达先生的得力助手。边千韬在地质科研上颇有建树,可惜的是他的科研一直没有离开青藏高原,身体受损,早些年已经驾鹤西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嘉曾兄进步最快,1982年研究生毕业以后历任南京地质学校高级讲师;东南大学教授、创造工程与创造教育研究所所长。2003年开始任澳门科技大学教授、通识教育课程主任;澳门城市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澳城大与辽宁大学合办)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学术季刊执行主编;创建文化产业管理硕士点。担任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与中南大学中国文化产业品牌研究中心联合创办的澳门文化产业研究所双所长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017年至2023年受聘担任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兼任澳门中西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理事长、澳门学者同盟副会长、第一副主席;中南大学、辽宁大学、成都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南通大学、日本近畿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澳门学者同盟副会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将创造学引进我国,是我国最早从事创造教育和超常教育的先行者之一。曾任中国创造学会秘书长、创造教育专委会副主任。90年代初开始,在东南大学推广创造学与创造教育,创建高等教育学领域的首个创造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点。首倡“创新的价值”大学生创意作品竞赛,现发展为全国大学生创新体验竞赛,担任评委会终身主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全国大学生创新体验竞赛评委会终身主席</span></p> <p class="ql-block">  主持全国和省级(含澳门)教育科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三十余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散文集等四十余种,发表论文三百余篇。专著《创造学与创造力开发训练》、《创造的魅力》分别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参与主编的《澳门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产业发展与创新》获澳门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且行且悟》被列入“澳门文学丛书”。汇集本人有关澳门研究的百万字“莲岛放言”丛书(《澳门历史文化求索》、《澳门政治法律探究》、《澳门经济建设思谋》、《澳门社会发展述评》)被列入“澳门学者文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主持项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曾被授予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85),获得(或获评)江苏省中青年科技奖(1992)、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就奖(1999)、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2001)、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02)、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先进个人(2002)、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奖(2003)、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成果奖(2005)、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联盟杰出贡献奖(2014)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至21世纪10年代,曾长期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四届20年)、民盟江苏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民盟南京市委副主委;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市政协常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唯独我,始终放不下教鞭,2021年至今,仍受聘于澳门科技大学讲学,己步入80岁还没离开三尺讲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021年开始,作者受聘为澳门科技大学讲座教授,时年76岁出头。</span></p> <p class="ql-block">  2022年作者在澳门科技大学讲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嘉曾兄退休后在内地和澳门仍有职务,在上海和澳门均有家,根据需要两地轮换居住。2022年4月我在科大上课时,嘉曾兄也正在他的澳门家,我们曾见过一次,因事前都有联系,通过照片、视频,变化了的音容笑貌基本都已熟悉,虽是“他乡遇故知”,但气氛却是“一见如故”。他的成就也早有耳闻,见面交谈后知道了他的详细经历也没有使我特别地感到意外,只是对他增加了几分敬佩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嘉曾兄在酒店宴请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受邀参观嘉曾兄的澳门住所。这是两人在客厅叙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书房合影。背景书架上满是嘉曾兄及其夫人的著作、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次我到澳门讲课,又值嘉曾兄在澳门。通报消息后,嘉曾兄主动提出到澳门科大看望我。9月18 日,农历八月十六日,澳门的假日,在澳门科技大学我以“主人”身份接待了老友。见面后首先自然是无拘无束的聊天,话题主要还是地质队的往事、青藏高原的艰苦,同学、同事、领导、故人,回忆、怀念、感慨。时而也插播一些他的人生趣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我住的学校公寓式酒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在我住的公㝢式酒店门口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接着,游览校园、照相留念。嘉曾兄是科大建校初期通识教育部的课程主任,我是现在的通识教育部外聘讲座教授,在这方面也有共同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学校南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图书馆外墙。主要建筑的外墙和内厅都有校名,这是澳门科技大学的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图书馆一层大厅。背景是学校下属学院名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图书馆五层前厅。里面有一些学校职能部门。</span></p> <p class="ql-block">  现通识教育部办公室。嘉曾兄曾在通识教育部任过课程主任,我是现在的通识教育部外聘讲座教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游览校园后,到校食堂用餐,餐食各人单独一份,既营养丰富、经济实惠,还少了不少客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他给我带来韩国高级水果和国产阳光玫瑰。我把别人送我的中秋月饼转送给他,他也乐意接受,没有嫌我礼数不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告别时两人约定,平时微信联系,有机会时再相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后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青藏高原,这片神秘而壮丽的土地,以其独有的方式,接纳并考验了每一位远道而来大学生。对于我们这些曾经被称为“臭老九”的知识分子而言,这里不仅是地质找矿的前沿阵地,更是灵魂得以洗礼、意志得以锤炼的圣地。我们把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为青海的找矿事业作出了我们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幸运的是,我们迎来了新的春天,有了继续深造、施展才华的机会。李嘉曾教授,作为我们那一代人的杰出代表,他的成就不仅是对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路,就能在任何困境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今天,我跟李教授谈论这段历程,心中不禁涌起无限的感慨与自豪。那段青藏高原的记忆,将永远镌刻在我们的心间,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记忆之一。感谢青藏高原,感谢青海冶金地质七队,感谢七队地质人及所有七队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