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的衰亡

心有山海

<p class="ql-block">在大明王朝这二百七十六年的国运中,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巨作。在十六位皇帝的轮番登台上,我们看到了历史记录中一个个稀奇古怪的角色,他们有的英明神武,有的却荒淫无度,读史最难莫过明史,历史总是有胜利者来书写,满清统治者的刻意抹黑,更使我们看不到历史的真像,透过历史的铁幕,我们再次审视这个最后有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寻找历史的碎片 ,似乎也寻找到能让曾经强大帝国灭亡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明末四患兵备、天灾、财政、女真。透过表象历史的指针指向了崇祯皇帝执政之始,这个一度辉煌的王朝已经变得千疮百孔,风雨飘摇。在李自成和皇太极的联合打压下,明朝最终走向了覆灭。那么,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掀开尘封的历史,寻找那隐藏在岁月中的真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有四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中央财政,金融体系的全面崩溃</p><p class="ql-block">白银货币供应短缺,导致币值飙升,通货紧缩,进而使得物资交易成本高企。最终,金融秩序崩溃,财政破产。明朝晚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被国家承认为合法货币。然而,明朝本身并不产白银,依赖的是国际贸易出超带来的盈余。然而,在明朝晚期,由于西荷战争和东北女真的崛起,国外白银无法进入中国,导致明王朝出现了“银荒”。而新的商品等价物又未能迅速获得社会信任,这使,得进明而朝连金带融着体财系政陷系入统崩也溃受到波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连续十年旱灾</p><p class="ql-block">连续十多年的旱灾和瘟疫在1637至1643年间携手制造了一场特大旱灾,它的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在近五百年里都罕见。中国南方和北方共计二十三个省(区)纷纷遭受到严重的旱灾。其中,华北地区因为干旱而变得荒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和山东这些地区都连续五年以上遭受旱灾,而旱灾的中心地带——河南省,甚至连续七年没有足够的降雨。在这段期间,瘟疫横行,蝗虫肆虐,整个华北地区满目疮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p><p class="ql-block">因此,李自成仅以十八名骑兵的力量,便在河南发起了“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政治口号,一时间得到了百姓的积极响应。然而,李自成最终也因这个口号而陷入困境——毕竟,哪个政权不需要征收粮食呢?他的军队究竟要靠什么来供给呢?(大旱灾的五百年不遇摧毁了一个王朝)这场连续的旱灾,为国内流民起义提供了充足的兵源,政府军再怎么围剿也难以遏制。洪承畴,因手段凶狠而被称为“洪疯子”,尽管他对流民起义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政策,但在朝堂上他也曾痛哭流涕地直言,单纯地剿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剿匪,最终农民军还是攻进了北京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官僚资产阶级兴起 党争恶化</p><p class="ql-block">明朝自嘉靖年间开始形成的党争却成为了明朝的致命弱点。前线的将领们奋勇作战,而后方却有人千方百计的算计;人们在争论仁义道德时唾沫横飞,而在制定通达务实之策时却明哲保身。许多明朝将领并非在战场上英勇献身,而是死在朝堂之上。</p><p class="ql-block">党争的主角之一阉党只顾小团体的利益,不顾全国的整体大局,他们把皇帝的家当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心态上只是把自己当做职业经理人,而没有真正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因着此想,。崇祯痛苦地斥责道:“文官个个可杀!”而顾炎武则痛哭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p><p class="ql-block">四、辽东危局</p><p class="ql-block">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数次与后金、与李自成议和,划地而治的机会,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施,就像抓在手中的沙子,稍不留意就从指间滑落。这一刻,明朝似乎已经无法像当年于谦在世时那样,出现一个救时宰相。即使出现了如于谦般的人才,也只能短暂地延缓明朝的衰败,却无法阻止其一步步走向深渊。</p><p class="ql-block">当明朝最终走向灭亡时,所有的事物都已到了尽头。无论是该打的还是不该打的,该丢的还是不该丢的,该扔的还是不该扔的,士官民吏都已明无朝力的回命天运。如同飘零的落叶,终究无法抵挡历史的洪流。老大帝国最终被官僚资产阶级推向了毁灭,只是这之后,白茫茫,血色一片,是最初的弄权者没有想到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