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 十大历史名塔

老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塔,最初是供奉佛家圣物的特殊建筑,从古至今,每个历史朝代都有塔式建筑,我国现存的塔,就超过2000余座。塔的种类又各具特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今天我们来鉴赏中国现存的十大历史名塔。</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十:西安小雁塔</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安小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荐福寺内,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10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道岸律师主持营造,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小雁塔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底边长11.38米,造型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也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九:福建开元寺双塔</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元寺双塔,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街的开元寺,是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东塔名为‌镇国塔,西塔名为‌仁寿塔,两塔相距约200米,分别耸立于寺庙的东西广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最初为木塔,后在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建为砖塔,最终在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重建为石塔,高度达到48.24米。塔基须弥座上雕刻有30多幅释迦牟尼本生故事浮雕,每一门龛内还有精美的佛像雕刻。仁寿塔则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最初为木塔,北宋时改建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改建为石塔,高度为44.06米。两座塔均采用仿楼阁式木塔结构,八角五级,展现了石塔建筑的精湛工艺和巍峨壮丽的外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八:大理千寻塔</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千寻塔,位于云南大理县城西北崇圣寺内,是崇圣寺三塔中最大的一座,位于南北两座小塔前方中间,所以又称中塔。塔的全名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建于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通体自上而下有两重塔基和塔身。塔身16层,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龛内有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七:山西飞虹塔</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飞虹塔,位于山西省洪洞县的广胜寺景区内,其前身是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年)的阿育王塔,即佛祖舍利塔,唐大历四年(769年)扩建。明正德十年(1515年)重建,现塔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建成。明天启二年(1622年11)塔身加装琉璃,飞虹塔为楼阁式塔,琉璃塔,呈八角形共十三层,塔通高47.31米,全部由砖砌而成,十字歇山顶。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形如锥体。全塔的琉璃贴面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和智慧结晶,为中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飞虹塔是央视86版《西游记》中《扫塔辩奇冤》唐僧扫塔的拍摄场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六:北海白塔</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海白塔,又称永安寺白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文津街1号北海公园永安寺内,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一座藏式喇嘛塔。永安寺白塔位于永安寺善因殿后山顶,藏式喇嘛塔,由塔基、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高35.9米,塔身立于白石须弥座上,呈覆钵式,最大径14米,正面有壶门式眼光门,内刻藏文咒语。塔身上部有细长的相轮(又名十三天)和铜质华盖,最上为婆金火焰宝珠塔刹,整个塔身有306个通风孔。塔内有一高九丈的通天柱,柱顶放一金盒,内装舍利。塔下藏井内有旱船、佛龛、供桌及喇嘛经文衣钵和法物等。永安寺白塔自建成以来一直是皇城北海的象征,也是中国佛塔中皇家佛塔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藏传佛教入主中原帝都的象征,中国汉藏佛教在清代融合的开始。</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五:苏州云岩寺塔</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苏州云岩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山上,俗称虎丘塔,有“先见虎丘塔,后见苏州城”之说。苏州云岩寺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苏州云岩寺塔是一座八角形仿木结构阁楼式砖身木檐塔,共7层,高48.2米。塔身由外壁、退廊、塔心三部分组成。苏州云岩寺塔为唐末、五代江南仿木楼阁式多层砖石塔的典型代表,为现存江南仿木楼阁式塔年代较早者,代表了早期仿木砖石塔的形式特征,其样式特征为独特的江南仿木楼阁式塔系样式,是江南楼阁式塔演变过程中的活化石。</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四:杭州六和塔</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和塔,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之江路16号。始建于宋开宝三年(970年),塔基原址系吴越王钱弘俶的南果园。钱弘俶舍园建塔原为镇压江潮。六和塔占地890平方米(约1.3亩),塔外各层檐角挂有104只铁铃。六和塔塔高59.89米,内部塔芯为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楼阁式檐廊为八面十三层,每级廊道两侧有壶门,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有花卉、飞禽、走兽、仙子等各式图案。清朝乾隆皇帝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应县木塔</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应县木塔,又称佛宫寺释迦塔(Pagoda of Fogong Temple),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佛宫寺释迦塔高67.31米,底部直径30.27米,总重量为7400多吨,主体使用材料为华北落叶松,斗拱使用榆木。木料用量多达上万立方米。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又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身呈现八角形,外观五层六檐,实为明五暗四九层塔。佛宫寺释迦塔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较典型的实例,中国建筑发展上较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河南嵩岳寺塔</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嵩岳寺塔(Songyue Pagoda),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岳寺内,为北魏时期佛塔,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嵩岳寺塔为15层的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十二边形,通高37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塔刹组成。塔身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下部上下垂直,外壁没有任何装饰。塔身之上是15层的叠涩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柔和的抛物线。塔刹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相轮、宝珠等组成,塔下有地宫。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反映了中外建筑文化交流融合创新的历程,在结构、造型等方面具有很大价值,对后世砖塔建筑有着巨大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西安大雁塔</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安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该塔由‌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主持修建,最初为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经过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现存十大历史名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