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洛阳的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的、自然的、人文的、现代的……景观数不胜数,真是不知先看什么是好,队长决定午餐后先去参观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的简介牌。</p> <p class="ql-block"> 草坪上好大的字 “世界的龙门”,说的就是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 洛阳龙门古街,蕴含魏唐雅韵,是集文化展示、文化创意、旅游服务、艺术交流为一体,兼备餐饮、住宿、演艺、度假、休闲、娱乐、购物等特色文化旅游商业元素,是洛阳地标性文旅商业中心。时间来得及,就去逛一圈,我们先去参观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 到达景区停车场,我们步行走向景区。路边的指示牌,提示还有400米才到大石门。</p> <p class="ql-block"> 沿路的风景很美。</p> <p class="ql-block"> 这是伊河,洛阳重要的一条河流。龙门石窟建造于伊水两岸。</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中国封建社会有大约500位皇帝,唯一女皇武则天,这里就有一尊造像是按照武则天的模样建造的。一会儿我们就可以看到武则天的尊容。</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伊河西岸的风光好美。</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 “真龙天子”,故又称 “龙门”。</p> <p class="ql-block"> “龙门”,是陈毅元帅亲笔题词,龙门二字苍劲有力,指引着不计其数的游客进入这个千年文化景区。</p> <p class="ql-block"> 由此门进入龙门西山伊河西岸,一边是山,一边是美丽的伊河。</p> <p class="ql-block"> 过了龙门(大石门),再走不远就到龙门石窟的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后来历经了好几个朝代,特别是隋唐、五代、宋朝连续大规模的营造400多年。南北全长一公里,分布在伊河东西两岸的峭壁上。</p> <p class="ql-block"> 现在保存的窟龛2300余个,造像大慨有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幅,佛塔80余座。</p> <p class="ql-block"> 这些造像中最大的高17米,最小的`只有两厘米,不论大小,都栩栩如生,维妙维肖。</p> <p class="ql-block"> 抬头看到密密麻麻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 沿台阶步道走上去,首先看到一个碑刻,叫陈抟十字卷碑。陈抟是著名的隐士和道教学者,年轻时多次考取功名考不上,后来隐居山中潜心研究道教与书法。</p><p class="ql-block"> 细看石碑上“岸”字少一横,“逸”字少一点,“中”上下颠倒,反映了作者豪放洒脱,放荡不羁的性格。</p> <p class="ql-block"> 碑石上介绍了“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的来龙去脉。总旨:马要象开天辟地奔赴天边的神马,做人要像老子一样与众不同成为龙中之人。</p> <p class="ql-block"> 这些石窟己经风化了。</p> <p class="ql-block"> 沿着步道往前走,景区游人挺多,石窟有大有小。龙门石窟,在北魏、唐代时期,是皇家贵族许愿造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静谧的龙门石窟,是时光的印记,是人类文明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这个是龙门石窟中具代表性的石窟,叫宾阳三洞。</p> <p class="ql-block"> 宾阳三洞,是中国正史唯一明确记载开凿洞窟的原由、过程以及用工等内容的皇家石窟工程。</p> <p class="ql-block"> 宾阳洞是北魏时期的代表性洞窟之一,也是龙门石窟中最早迎接太阳升起的地方,因此得名“宾阳”</p> <p class="ql-block"> 宾阳洞,是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以及当时的皇太后所开凿的功德窟,也是为了纪念父母,后来官员们又为宣武帝开凿了一个石窟,总共开凿了三个南洞、中洞和北洞。从公元500年开始建造,到523年完成,历时24年,用工802366个。这个是中洞,是北魏时期建造的,南北洞是唐朝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 宾阳中洞内供奉着三世佛,即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代表了佛教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体现了北魏时期以瘦为美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这个是南洞。南洞是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由唐朝李世民二儿子魏王李泰为纪念其母亲长孙皇后而继建雕造而成,完工于贞观15年。当时长孙皇后己经去世。</p> <p class="ql-block"> 洞中主佛阿弥陀佛,雕像高8.6米,面容饱🈵,双肩宽厚,体态丰腴,造像服饰均显厚重,体现了唐朝时期以胖为美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细心看看,阿弥陀佛的耳朵一大一小。</p> <p class="ql-block"> 北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内供奉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 主尊阿弥陀佛,佛像的特殊手印称为“施无畏印”。“施无畏印”极为少见,标准的姿势应该是双手的无名指与小指屈起,拇指、食指和中指伸直,右手向上左手向下。</p> <p class="ql-block"> 佛手本应该是这样的吧。</p> <p class="ql-block"> 大概是因为自然风化残损,这尊佛像右手的拇指没了,而食指和中指间隙过大,颇似大家习惯摆出的剪刀手,好像比耶✌,后被网名冠以“史上最萌佛像”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 在主窟的上方和外壁上,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壁龛。</p> <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好像是想到了开心高兴的事情 。</p> <p class="ql-block"> 这个是万佛洞,里面雕刻了15000尊小佛像,故称万佛洞。</p> <p class="ql-block"> 洞内供奉的主佛为阿弥陀佛,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简洁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p> <p class="ql-block"> 洞窟顶部是莲花藻井,周围还有一些字,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距今己有1300多年的历史 。</p> <p class="ql-block"> 莲花洞门口刻 “伊阙” 二字。</p> <p class="ql-block"> 莲花洞是龙门石窟中著名的佛教文化遗址之一,因洞内雕刻有精美的莲花而得名。 洞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资料显示: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此莲花设计而成。</p> <p class="ql-block"> 洞内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仅2厘米(称微雕),生动细致,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看着雕像多年风化,但能感觉到还是非常的精美。</p> <p class="ql-block"> 参观的游人好多。</p> <p class="ql-block"> 筒惠洞的祥细介绍。</p> <p class="ql-block"> 惠简洞位于龙门西山中段,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所修的功德窟。</p> <p class="ql-block"> 洞内主佛及右侧弟子阿难面相酷似龙门卢舍那大像龛主佛和弟子造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像的面相,面庞丰满圆润,眉宇舒屠秀丽,目光温文沉静,极富女性的魅力。阿难温顺朴实,故</span>又俗称 “小卢舍那大像龛”。</p><p class="ql-block"> 惠简洞的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弥勒造像,高3.10米。</p> <p class="ql-block"> 清代武亿曾说:“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p> <p class="ql-block"> 壮观的龙门石窟,诉说着永恒的辉煌与美丽。</p> <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无尽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前走,就是龙门石窟标志性的大佛,卢舍那大佛龛 。</p> <p class="ql-block"> 沿指示牌从这里走上去就是卢舍那大佛。</p> <p class="ql-block"> 这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奉先寺摩崖群雕塑像。南北宽30米,东西进深约40米,高20余米,有9尊雕刻像。</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佛也被称为报身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形象。</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大佛,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始造于唐高宗咸亨三年,梵语 “卢舍那佛” 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大佛,非常气派。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花纹,双眉弯如月,一双秀目,凝视下方,明显是一副女人模样的造像。卢舍那大佛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p> <p class="ql-block"> 卢那舍造像是公元672年开始建造,于675年完工,历时三年九个月。当时作为皇后的武则天还为这一工程捐了2万贯胭脂钱,大佛就按当时武则天近50岁的模样打造,所以这就是武则天的真容像。</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大像右边(无头)是他的大弟子迦叶,文殊菩萨;左边光头是他的二弟子阿难,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 迦叶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以其肃穆持重的形象著称,传说中他是一位苦行僧。</p> <p class="ql-block"> 阿难,丰满圆润、温顺虔诚,朴实无华,平静含蓄,他记忆超常,被誉为“多闻第一”。</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大佛右边雕像天王和力士。天王手托宝塔,魁梧刚劲,力士右手握拳、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无所畏惧,神形兼备,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大佛左边天王和力士,因年久风化脸部看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 天王脚下的夜叉,佝偻在脚下,负重呻吟。</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卢舍那大佛,沿着指示牌的提示,我们去欣赏药方洞。</p> <p class="ql-block"> 这是药方洞。始凿于北魏,成于北齐,唐有续刻,因甬道两边刻有百余个药方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古阳洞精美龛像的宣传牌。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家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的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情态。</p> <p class="ql-block">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石窟,建造于公元493年 ,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为纪念其祖母冯太后所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 古阳洞一佛二菩萨,雕刻细节鲜活,造像风格极具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 洞内有1.9厘米的佛龛。</p> <p class="ql-block"> 古阳洞内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佛龛,多达1000余个,碑刻题记800多品,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闻名世界的魏碑作品“龙门二十品” 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展现了北魏时期最好的石雕艺术。</p> <p class="ql-block"> 看完古阳洞的介绍,我们就沿游道,过伊水河,开始走出景区。</p> <p class="ql-block"> 远眺西山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 伊河上的漫水桥。</p> <p class="ql-block"> 过了漫水桥,就到东山,沿路有牡丹泉。</p> <p class="ql-block"> 站在伊河东,远望卢舍那大佛。</p> <p class="ql-block"> 这个是鲤鱼亭。</p> <p class="ql-block"> 东山,当地人也叫香山。因时间关系我们没去参观东山石窟、香山寺……</p> <p class="ql-block"> 走到北面“白园”,我们抓紧时间进去浏览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 白园是全国唯一纪念白居易的园林。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阳18年,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洛阳香山。</p> <p class="ql-block"> 这个是白池。</p> <p class="ql-block"> 这是青谷。</p> <p class="ql-block"> 沿青谷一直往里走可到达琵琶峰。</p> <p class="ql-block"> 这个是“听伊”亭 。</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 展厅内白居易雕像。</p> <p class="ql-block"> 时间好紧啊!这么好的博物馆也顾不上进去看看。 </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龙门桥好壮美!</p> <p class="ql-block"> 不留心正好站在监控下面,可能是在写美篇。😄😄😄</p> <p class="ql-block"> 比个心,我爱洛阳,更爱龙门石窟。</p> <p class="ql-block"> 在龙门石窟走马观花,草草浏览了一圈,观赏了一些有代表性窟龛,每一个洞窟都显得神秘而美丽,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气息,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厚重底蕴和人类智慧的卓越成就。 2024.9.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