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xqat3v" target="_blank">妙相庄严|山东省博物馆藏佛教造像艺术展(中)</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xrbs5f" target="_blank">妙相庄严|山东省博物馆藏佛教造像艺术展(下)</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yz5714" target="_blank">妙相庄严|山东省博物馆藏佛教造像艺术展</a></p> <p class="ql-block">山东是古代中国佛教文化与艺术的兴盛之地。东汉永平年间佛教正式从古印度传入中国,东汉晚期山东画像石中开始出现与佛教相关的艺术图像。公元351年,著名僧人朗公在济南近郊琨瑞山金舆谷建立了郎公寺,即今济南历城神通寺,是山东现存最早的一座古代寺院。山东佛教历经北朝、隋唐和北宋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山东北朝佛教与齐鲁文化不断融合,创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佛教造像风格,其中以背屏造像的祥龙嘉莲装饰和圆雕佛像的“薄衣贴体”风格最具特色,在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上独树一帜。隋唐和北宋是山东佛教艺术发展的另外两个繁荣时期,以摩崖造像、佛塔地宫和彩绘泥塑最具代表性,均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p> <p class="ql-block">在山东省博物馆一楼的佛教造像艺术展厅,汇集了全山东省有代表性的数十尊精品佛教造像,年代从北魏到唐宋。</p><p class="ql-block">古代山东地区,自东汉晚期开始出现与佛教有关的艺术形象,南北朝时期,山东处于南、北政权交接地带,在南北文化交流中有着重要影响,佛教艺术与齐鲁文化不断交流,经历了模仿、融合等几个阶段后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今人称为“山东样式”,也被称为“青州风格造像”,这是一系列具有山东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有其他地区所未见的独特艺术手法和表现元素。当你漫步在山东省博物馆佛教艺术展厅,一尊尊精美的佛教造像令人震撼,穿越千年的微笑,凝固了时光,温暖了人心。</p> <p class="ql-block">背屏式造像,这类石雕造像形式是山东地区北魏至北齐时期流行的样式,在主佛的身后,有圭形、矩形、莲瓣形的大型背屏,大部分是一佛二弟子的三尊像,个别也有单尊或多尊的形式。早期的背屏式造像,背屏和底座多为一体式,背屏较厚,上端略显前倾,在背面、侧面凿刻有千佛等,底座的前面大多有浮雕或线刻图案以及造像题记等,到了北朝后期,逐渐开始流行背屏与底座分离的榫卯结构,东魏至北齐时期的背屏更像一片巨大的菩提叶,插在莲座上。</p> <p class="ql-block">这尊精美的造像名为北魏孝昌三年皆公寺造弥勒像。出自山东省广饶县,1983年迁至原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济南青年路)保护收藏,后并入山东省博物馆,在佛教造像展厅一进门就是这尊高大的佛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足以说明藏品的重要程度。本尊弥勒像为北魏孝明帝孝昌年间的造像,属于北魏晚期的造像,体量高大,雕刻精美,处处彰显当时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艺,是山东地区北朝时期造像的精品代表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这尊造像,又称比丘道伾造弥勒佛像,原在广饶城西南15里杨赵寺村的皆公寺遗址,建造于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造像为石灰岩质地,这也是山东地区最典型的造像材质,通高3.46米,其中佛像高2.20米。背屏作舟形,中宽1.30米,下宽1.09米。</p> <p class="ql-block">弥勒像头顶波发高髻,髻珠华美清晰,面相清秀,微露笑意,前额有圆形螺旋状纹饰,即佛的三十二相之一“白毫相”,法华经卷一序品载,佛眉间白毫相放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头后有圆形多层头光,最内圈为莲瓣纹,中圈为多层同心圆,最外圈为缠枝莲纹。弥勒像头面部保存较好,鼻尖和下巴略有损毁,瑕不掩瑜。</p><p class="ql-block">在造像背屏的上部,环绕弥勒佛头光,浮雕有天龙和八身飞天,天龙俯身下垂,口吐莲花,与头光最外圈缠枝莲纹相连。八身飞天乐伎手持各式乐器,身姿曼妙,彩带飞扬,与背屏的火焰纹巧妙的融为一体,细节处处可见古代匠人高超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弥勒褒衣博带,典型的北魏晚期风格,衣纹繁复厚重。两手残缺,依断口推测原为左手施与原印,右手施无畏印。身后亦有椭圆形身光。</p> <p class="ql-block">弥勒像跣足立于覆莲座上。原底座高0.66米,前有供养人、狮子图案及相关题记,由于原座破碎成几块,如今的佛座是入馆后另配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底座断裂之前的旧拓,可以看到最中间为一供养人头顶手托博山炉,两个各有一供养人,外侧各有一护法狮。另有题记几处。</p> <p class="ql-block">这件造像是山东现存北魏时期最精美的佛教造像艺术作品之一据说也是山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因底座铭文刻有“大魏正光六年岁次乙巳四月乙亥朔十九日癸巳,清信士佛弟子贾智渊妻张宝珠等”,故命名为“贾智渊妻张宝珠造像”,为北魏正光六年(525年)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造像下有长方形底座,正面刻像主题记“大魏正光六年岁次乙巳四月乙亥朔十九日癸巳,清信士佛弟子贾智渊妻张宝珠等,并为七世父母、历劫诸师、兄弟、姊妹、所亲眷属,香火同邑,常与佛会,愿令一切众生普同斯福。愿弟子等生生世世值佛闻法,永离众苦,乃至成佛。心无退转。”</p> <p class="ql-block">通过造像题记可以了解到,这是当时名叫贾智渊及妻张宝珠发起倡导,并有有“大将军”、“郡太守”等官职显赫的人员参与,多人共同参与出资建造的一座造像。据史料记载,北朝青州贾氏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因为这次建造佛像的捐助队伍庞大、地位高贵、经费充足,因此该造像远超一般的水平,不仅体量巨大,而且雕刻精致,是现存北魏时期杰出的艺术品。通过造像和题记可以看到,当时的佛教信徒,虔诚的出资制作佛像供养,希望通过这样的行动,愿自己的亲人和一切众生得到佛菩萨的保佑,也愿亡者安息、往生极乐,生生世世听闻佛法,这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当时青州这一山东佛教中心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通过这样的行为表达自己的信仰,为自己广种福田。</p> <p class="ql-block">1918年,贾智渊造像出土于山东青州(当时还叫益都县)西王孔庄古庙中,一位日本古玩商曾以10万银元购得此像,幸亏当地官员、乡绅出面干涉,日商未能将其运走,石像留在县城金石保存所,1953年移至山东博物馆收藏保存。</p> <p class="ql-block">贾智渊造像是山东地区佛教造像最常见的石灰岩质地,即百姓常说的<b>青石</b>,这种石头的优点很多,质地细腻,硬度较高,耐风化水蚀,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石雕材料。造像保存较好,局部略有缺损,通高222厘米、宽141厘米,背后为宽大的圭形石屏,三尊高浮雕造像倚靠石屏,站立在长方形平台上,这是北魏到东魏时期,山东石雕佛像中最流行的一种制式。石屏上部略向前倾,<b>侧面及背面有小佛像近二百尊</b>,这种千像碑样式在山东并不常见,河北山西等地较多。</p> <p class="ql-block">造像左右两侧各有上下排列的7个小龛,龛内各雕一尊小佛。背面雕小佛13行,每行14尊,俗称“千佛图”或“千佛碑”,其中6至8行龛侧有题记13处,都是供养人的姓名等。</p> <p class="ql-block">中间一尊为主佛释迦牟尼,102厘米,头顶高肉髻,面相端庄,含笑意,细长颈,身穿密褶长裙,垂于足面,外披袈裟,内著僧祗支,绾结于胸前,袒胸,跣足立于覆莲座上;左手作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历史上曾残缺,榫卯修复后又残缺),佛像上衣的厚重两面坡形衣褶,佛袈裟下裙多处呈八字鱼尾形。 外区内侧雕刻密集的火焰地纹,地纹上环列九尊化身佛,外区外侧环列十一身乐伎飞天。火焰纹顶部雕侧身飞龙,这是北魏晚期至东魏初期造像出现的风格特征。</p> <p class="ql-block">主尊佛像环绕庞大的浅浮雕背光,背光分作内外两区,内区由主尊身光和头光组成,头光由内向外为开敷莲花、弦纹带、缠枝莲花,身光为弦纹带,向外左右各有莲花一束。</p> <p class="ql-block">主佛左右为两胁侍菩萨,身穿密褶长裙,缨络绕身,绾结于胸前,跣足立于覆莲座上。菩萨所着V字形领口处露出两面坡式平领内衣的形式似乎为山东独有,即邻近的河北河南等地尚未发现。</p> <p class="ql-block">在佛像与菩萨像之间,还用浅浮雕刻画了两个供养人的形象。两供养人各手持一枝莲蕾,面向佛像屈身而立,十分虔诚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北魏永安三年(530年)比丘惠辅造弥勒佛像,佛像原在淄博市临淄区。整体背屏呈莲瓣形,上部自尖端向两侧已有弧度,与更早的圭形背屏有所差别。造像为一佛二菩萨的三尊像,右胁侍菩萨头部缺损,主佛和左胁侍菩萨的面部在古代重雕过,后改刻的水平实在是有些不堪。背屏两侧未见千佛,底座前侧也没发现题记,可能在背屏后面有题记等。</p> <p class="ql-block">由于主佛的头部经过后来的改刻,已看不出最初的面貌,头后有圆形多层头光,最内圈为浮雕莲瓣纹,中圈为多层同心圆,最外圈为浮雕缠枝莲纹。主佛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典型的北魏晚期风格,衣纹繁复厚重。两手残缺,依断口推测原为左手施与原印,右手施无畏印,身后亦有椭圆形身光,跣足立于莲台之上。</p> <p class="ql-block">右胁侍菩萨头部缺损,右手持莲蕾,左胁侍菩萨头部改刻过,右手持桃形物,两菩萨头光较小,都是圆形,身着天衣盛装,衣带飘扬,跣足立于莲座之上。</p> <p class="ql-block">背屏上方正中悬浮一条栩栩如生、遒劲有力的悬龙,口中衔着花束饰品,与主佛头光最外圈相连接。这种悬龙形象,是北朝晚期青州造像中特有的一种形制。背屏上部两侧各雕刻有三身飞天,凌空飞舞,姿态婀娜。</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背屏式三尊像,来自山东广饶,其实这尊造像下面底座前侧也有题记,只是不知为何没按照馆中其他造像那样命名,仅仅是命名为“背屏式三尊像”。</p><p class="ql-block">由于主佛的头部风化残损,已看不出发髻的样式,经过一千五百年的风霜雪雨,还能依稀看到一丝笑意,头后有圆形多层头光,最内圈为高浮雕莲瓣纹,中圈为多层同心圆,最外圈为浮雕缠枝莲纹。主佛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典型的北魏晚期风格,衣纹繁复厚重。两手残缺,依断口推测原为左手施与原印,右手施无畏印,身后亦有椭圆形身光,跣足立于莲台之上。</p> <p class="ql-block">底座正中浅浮雕力士托举博山炉,两侧有题记为“<b>比丘尼静元</b>供养佛、比丘尼静利供养佛”,未刻年号,</p><p class="ql-block">但与省博的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孙宝僖造像、北魏正光六年(525年)贾智渊妻张宝珠造像、青州市博物馆北魏孝昌三年(527年)邑义造像、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广饶)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张淡造像风格都有近似之处,因此可推测此造像雕刻年代约在北魏正光、孝昌年间,属于山东较早的石雕背屏三尊像。</p> <p class="ql-block">两尊胁侍菩萨头部损毁,主佛头部风化较重,双手残缺,整体相对较完整,背屏呈厚重的圭形,上部略前倾,左右两个侧面开龛浮雕千佛,大概背面也雕刻有千佛,与贾志渊妻张宝珠造像类似,但靠墙陈列,背屏后情况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两尊胁侍菩萨头部缺损,头光为莲瓣形,身着天衣盛装,衣带飘扬,手持莲蕾、桃形物等,跣足立于莲座之上。</p> <p class="ql-block">背屏上方正中悬浮一条栩栩如生、遒劲有力的悬龙,口中衔着花束饰品,与主佛头光最外圈相连接。这种悬龙形象,是北朝晚期青州造像中特有的一种形制。背屏上部两侧各雕刻有三身飞天,凌空飞舞,姿态婀娜。造像最上部左右分别雕刻有日月天神,手托日月,这种日月天神的形象,也出现在韩小华造像等作品中,也是古青州地区特有。</p> <p class="ql-block">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孙宝憘造背屏三尊像非常重要,是存世极其罕见的早期“飞天奉龙背光式三尊像”之一,比山东目前能见到的有确定年款的背屏式造像都要更早,也呈现出更早期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主佛跣足立于台座上,而未雕刻莲台,左手施与愿印,右手原施无畏印,佛头不见发髻,而是带有头冠,不合常理,像是用菩萨头修配的,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佛两侧各有一株高大的莲花。二菩萨手持莲蕾、法器等。原背屏边缘刻有火焰纹,背屏上部雕刻龙头吐莲,莲枝与主佛头光的花环连接,主佛头光两侧各有一身飞天。造像的底座中间雕刻博山炉,两侧各有一跪姿供养人和护法狮,期间雕刻有造像题记“大魏神龟元年岁次戊戌,三月丙辰朔,廿日乙亥,青州高阳郡安次县人孙宝憘,敬造尊像一躯。仰资父母,又愿居家眷属,现世安吉,一切群生,同归彼岸。像主孙宝憘恭敬供养佛时。清信女佛弟子房令妃供养佛时”。</p> <p class="ql-block">不知何时,这尊珍贵的造像遭到了毁坏,整个上半部缺失,佛头及背屏上的龙头、飞天、火焰纹已不知去向,双手也已缺失,仅留两个卯孔,可知之前的佛手是榫卯组合上的,或许是古代毁坏后作的修复。两尊菩萨的头面部也被砸毁,十分可惜。这尊造像是什么时候被毁的,馆方没有介绍,查找过若干资料,也没有明确的答案,有几种可能,一是1928年五三惨案期间,图书馆、金石保存所因临近省党部,也惨遭炮火波及;二是1937年济南沦陷后,省图遭到巨大损失,其中书籍损失二十余万册,文物毁坏则不计其数;三是解放后此造像划归省博,1966年省博旧址广智院等也受到打砸焚烧。王献唐先生等先贤在当时的记录中曾提到过两次倭人犯济所造成巨大损失的史实,但是具体到这尊造像没有特别说明,所以现在恐怕成为悬案了。</p> <p class="ql-block">王献堂先生题跋的孙宝憘造像拓片,这张应该是在山东金石保存所时期所拓,当时也还是比较完整的。1909年,山东提学使罗正钧创立了山东图书馆,还附带设立了金石保存所,搜集了不少金石文物,据说开馆之初便有石刻八十二件,其中就包括孙宝憘造像,罗正钧派行政公署科长姚柳屏在全省范围内搜集金石古物,从原乐安县北翠柳庄征集入馆,这乐安县在1914年更名为广饶县,铭文中的“青州高阳郡安次县”即现在的临淄、广饶、青州交界一带,据说现在临淄稷下街道的安次村就是当时安次县城所在。</p> <p class="ql-block">这尊造像是北魏时期的背屏式三尊像,出处不详,残缺较多,仅余主佛下半身和部分胁侍菩萨躯体,背屏上部全部缺失,密集的佛衣下摆褶皱很有特色,看风化程度原先应该长期在露天环境中存放,估计原在青州-临淄-广饶一带。</p> <p class="ql-block"><b>东魏时期</b>背屏式三尊像,济南市县西巷附近开元寺遗址出土,高约85厘米宽50厘米。由于是在填埋坑中发掘出的碎块拼接而成,残损比较严重,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主佛与胁侍菩萨之间有<b>两尊彩绘弟子像</b>,主佛的头光和身光也有彩绘,据说背屏的背面也有彩绘佛传故事,但由于靠墙陈列无法看到后面的情况。背屏上部是六身飞天和舍利塔,整体来说雕工不如同时期青州龙兴寺造像精美,对于主佛和菩萨面容的刻绘打磨都不够精细。</p> <p class="ql-block">背屏式造像上的左右胁侍菩萨,年代约东魏。</p> <p class="ql-block">背屏式造像上的左右胁侍菩萨,年代约东魏。</p> <p class="ql-block">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的背屏式造像残块,高浮雕的舍利塔、悬龙、飞天雕刻十分精美,可以想象当时完整时的精美豪华程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