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布达拉宫历史文化、简介

华人影响 影响世界!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它位于中国西藏拉萨市的红山上。始建于公元 7 世纪。也是世界十大土木石杰出建筑之一,集建筑、绘画、宗教于一体的神宇宫阙。</p><p class="ql-block"><b> 1.布达拉宫史话</b></p>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雄踞于海拔3770米的红山上,是世界最高的宫殿建筑,也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布拉达”是梵语中观音地“普陀洛迦”的音译,意思是“佛教圣地普陀山”。作为昔日历世达赖喇嘛的“冬宫”和西藏地方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这座无与伦比的神宇宫殿,被誉为“世界十大土木石杰出建筑”之一,它集中体现了西藏建筑、绘画、宗教的艺术精华。在山岚云气的掩映下,建于绵延陡峭的山岩上的布达拉宫,俨然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天上宫阙”;城堡、宫殿、寺庙、园林密集,远看轮廓粗犷流畅,色彩明丽耀眼;近观布局均衡完美,金顶巍峨璀璨。</p><p class="ql-block"> 要了解布达拉宫的历史需上溯至7世纪。根据《新唐书》中记载,641年,文成公主和亲西藏,松赞干布一见钟情,龙心大悦,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另有藏文典籍《王统记》和《教法史》记述,第三十一代藏王囊日松赞为谋反篡位的王妃子嗣所害,13岁的王子松赞干布受命于危难之中,为尊父祖遗愿,弘扬吐蕃兴邦之志,首先迁都拉萨,并在红山上修建札西赞果宫。这就是布达拉宫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8世纪时,这片辉煌的宫殿不幸毁于雷电所引发的天火。当时吐蕃王朝已临没落,王公贵族内讧,民间动乱频仍,直到割据时代,布达拉宫的修缮始终无人问津。在经年累月的风蚀雨磨下,宫殿废墟终于荡然无存,只在大昭寺的壁画上留下了宫殿的图形。所幸松赞干布早年修行的法洞和筑于洞窟之上的圣观音殿,因地处隐蔽而保留下来。目前的布达拉宫是17世纪以后陆续修建的。达赖五世执政后,他仿照大昭寺上的壁画,开始依图重修布达拉宫。遂于1645~1648年间,在山阳东侧,修成今日布达拉宫的白宫部分。竣工后,达赖五世即从哲蚌寺移居白宫,从此这里就成为西藏政权所在和历代喇嘛的冬居处,且与罗布林卡并称“冬宫”与“夏宫”。位于布达拉宫正中的红宫,主要是在1690~1693年间,由第八·桑结嘉措为纪念圆寂的达赖五世而建。他先将原白宫西部拆除其半,并于过去札西赞果宫旧址的东、南、西三面进行扩建。经过几十年的陆续兴建,到17世纪末,布达拉宫大体上才修建完毕。据说参与兴建红宫的工匠就有7000人,加上在丛林深山里伐木采石的服役劳动者数以万计,群策群力,才成此巨筑。</p><p class="ql-block"><b> 2.布达拉宫的建筑</b></p>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以独树一帜的审美意识和磅礴的气势,名列世界优秀古建筑金榜。依山垒筑的宫殿达13层,高117米,东西绵延360余米,南北宽约三千米,殿宇楼阁近千间,全部为木石结构。其建筑风格不仅体现了汉藏文化的结合,也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布达拉宫主体依据高原地区太阳平行的弧度规律,形成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形体。山下宫墙与山顶建筑相连,东、西、南面各有一座三层高的门楼,东南与西北各建一座角楼,这种山顶建宫室殿堂,山下建城墙、城堡的布局,是西藏地区碉房建筑的传统特点。内部结构则依照佛教密宗坛城样式设计,同时吸收了中原汉式殿堂建筑中的雕花梁架、斗拱、藻井、金顶等特色。这是因为修筑布达拉宫时,曾征集了很多内地来的汉族工匠参与设计和施工的结果。如今在布达拉宫的画廊中,藏族名画师还把当年修筑布达拉宫的场面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因而也成为最重要、最珍贵的历史资料。布达拉宫绝非是一个时代的作品。在这里,人们既可以欣赏到吐蕃王朝早期的建筑和雕塑,也可以领略到藏传佛教后弘期兴起的各种艺术。在形式上,早期的艺术,无论是建筑、绘画亦或雕塑,均古朴粗犷,令人对那个悠远年代回味无穷;后期的艺术则趋于细腻,风格和手法也更加多元,如宫内收藏的雕塑作品,除了传统藏族风格外,还有中原、印度、尼泊尔等风格的作品,展现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成果。因此布达拉宫由外至内,都可说是西藏古文化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是美丽、神秘的。清晨,朝霞映照着这座古老建筑,红白相间的石墙,闪闪发亮的屋顶,非常瑰丽动人。入夜,明月当空,繁星闪烁。这里紧闭的扇扇小窗上,忽明忽暗地亮着酥油灯,显得格外神秘莫测。</p><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布局自由匀称,主题突出,用花岗岩砌筑,显示了建筑匠师们的杰出艺术才华。可以想见,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必然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史料记载,整个工程耗银313.4万两。清朝康熙皇帝还特地派来114名汉族工匠,协同修筑布达拉宫。因此,这座宫殿建筑,既体现了藏族传统的石木结构和宏伟稳定的民族风格,同时又显示着汉族在梁架、斗拱、金顶、藻井等方面的建筑特色。布达拉宫始终是藏民族政治、文化、宗教活动中心,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罕见的瑰宝。</p><p class="ql-block"><b> 3.红宫</b></p> <p class="ql-block">  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部,是达赖五世圆寂后的第八年由继承者第八·桑结嘉措为供奉其体,昭示达赖五世的功业而建的,历时近四年完工。修建红宫时曾聘汉族、蒙古族和尼泊尔的匠师入藏,因此不仅显示藏族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同时还吸收了汉族和尼泊尔的建筑特色。自达赖五世开始,先后有八位达赖喇嘛安息于此,灵塔依次修建,由此形成外部庄严肃穆、内部紧密错落的特点。灵塔殿东侧,建有一座与之相配的灵塔享堂,其面积大于著名的白宫东大殿,而在西边与之相对,俗称红宫西大殿。它是宫内著名的殿堂,周围有三座配殿,供奉着布达拉宫的佛像精华。红宫从底层到顶层密布着佛殿,主要有世袭殿、菩提道次第殿、响铜殿、时轮殿、释迦百行殿、释迦能仁殿、无量寿佛殿、殊胜三界殿、上师殿、弥勒佛殿、坛城殿等。“坛城”也称“曼荼罗”,是佛教用以象征世界的中心。藏传佛教供奉的坛城种类很多,有画在壁画式唐卡上的,有绣在唐卡上的,也有各种雕塑,还有仿照坛城修建的寺庙,如山南的桑耶寺、阿里的托林寺。布达拉宫内的坛城多得数不清,红宫三层的东侧,有座神殿叫“堆廓拉康”,汉语意译为时轮殿,供奉着一座巨大的木雕坛城,艺术家在这里将佛教理想中的世界格局,雕刻得极为精致。达赖十三世的灵塔殿内,也有一座以两万颗珍珠、珊瑚、绿松石、玛瑙等宝石组成的坛城。</p><p class="ql-block"><b> 4.白宫</b></p> <p class="ql-block">  1645年,一座雄伟的宫殿屹立于红山上,因其通体洁白,被称为白宫。罗桑嘉措因为此宫方便前往拉萨三大寺,遂从哲蚌寺迁至此,并于1650年在这里举行了第一次新年仪式,自此白宫便成为西藏政府日常办公的场所,许多重要机构都设在这里。1653年,清皇顺治依罗桑嘉措政教大德,以金册金印策封下“达赖喇嘛”的名号。依照宗喀巴建立的噶鲁派活佛转世制度,罗桑嘉措是宗喀巴弟子根敦朱巴的第五代转世,即为达赖五世。正如蒙语“达赖”之“大海”本意,达赖五世一生著作如海,不少著作完成于白宫西日光殿。自达赖五世后,历世达赖喇嘛的坐床和亲政典礼,都由驻藏大臣在白宫东大殿里主持。这座辉煌的宫殿不仅成为达赖五世留给后世的丰厚遗产,也成为西藏300年政教风云的见证。白宫正中的山腰上,有一块楼阁环抱的广场,长宽各4 0米。这是专供达赖娱乐的平台。当年这儿经常举行藏戏、跳神、乐会鸣奏等艺术表演。从平台正中扶梯而上,是一座宏伟的宫殿。在宫殿的南墙上,嵌着一个用玻璃罩保护着的手印。据说,这是当年五世达赖修建布达拉宫时特意留下的手印。白宫最大的宫殿是措钦厦,即东大殿,由48根大柱支撑。这是布达拉宫最神圣的场所,可容500多名喇嘛诵经和居住。大殿的神龛上,至今还供奉着清朝顺治皇帝赐给五世达赖的金册金印。据史料记载,顺治九年,五世达赖亲自去北京朝贺,并恳请皇帝加封。第二年,五世达赖返藏时,顺治皇帝赐金册金印,并封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放普通瓦赤喇坦达赖喇嘛”。所谓“达赖喇嘛”的封号就是从此开始规定下来的。从东大殿登上白宫的最高处,便是达赖的寝宫。这里终日阳光普照,故称日光殿。该殿又分为纪堂、客厅、习经室、卧室等部分。殿内到处珠光宝气,陈设豪华,那些金盆、玉碗、绫罗绸缎,令人眼花缭乱。跨出寝宫,便是阳台。凭栏远眺,美丽的拉萨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b> 5.壁画</b></p>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内大小殿堂的墙壁上绘有题材丰富、绚丽多姿的壁画。宫内供奉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像,这些塑像栩栩如生。还有精雕细刻的梁柱,更使人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在红宫中,有一座叫作司西平措的宫殿,在这座宫殿的二楼画廊上,绘有698幅壁画。这些壁画画面生动,工笔细腻,线条流畅,取材多样,是公元17世纪西藏画师们的艺术杰作。有一幅壁画《修建图》再现了修建布达拉宫的情景:被召集来参加施工的家奴排成长队,扛着巨大的木料,背着沉重的石头,弯着腰一步步地往山顶爬去;大批工匠正聚精会神地砌墙垒石;在远处,牛皮船运载木材石料,正和急流搏斗。这幅画是研究布达拉宫历史的重要材料。还有一幅壁画,绘有唐朝都城长安的示意图,以及唐太宗五次出难题企图难倒吐蕃婚使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吐蕃使臣禄东赞在聘娶公主过程中的聪明智慧。还有不少壁画是反映西藏独特风貌的,例如赛马射箭、角力摔跤等。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和十三世达赖拜见光绪皇帝的历史性事件,也同样反映在壁画里。</p><p class="ql-block"> 在西藏,许多没有文字记载的重大事件,往往在布达拉宫的壁画里有形象的反映。宫内还保存着大量珍贵文物,如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西藏官员的诏敕、封诰、印鉴、礼品和精雕细镂的工艺珍玩,罕见的经文典籍以及各类佛像、唐卡、法器、供器等。</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意义上说,布达拉宫的壁画和藏品确实是了解和研究西藏社会的宝贵的艺术资料。</p> <p class="ql-block">  布达拉宫背后的农奴血泪史,你知道吗?揭秘西藏的蜕变之旅!</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要给您一个新的旅行建议:在您准备走进布达拉宫之前,一定得先去一趟西藏博物馆,特别是要参观一下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毫不夸张地说,这样做之后,您再去看布达拉宫,感受和认知一定会截然不同且更加深刻——这座雄伟华丽的宫殿,是无数农奴祖祖辈辈用血汗乃至生命才堆砌建成的。</p> <p class="ql-block">  就像我自己,第一次去布达拉宫的时候,看到那些地牢、水牢,一间间狭小逼仄的屋子,那时游客很多,我起初只是觉得空间有限。然而,当我后来在西藏博物馆里看到布宫脚下“蝎子洞”监狱的照片,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那个残酷的年代:一边是贵族高僧在宽敞豪华的屋子里谈笑风生、接待宾朋、诵经祈福;另一边却是无数农奴在悲惨中孤独地死去,还有更多的农奴正在遭受着非人的酷刑折磨。每每想到这些,都会让人浑身发冷、心底发颤。</p> <p class="ql-block">  有网友曾感叹:“真的难以想象那个年代农奴的悲惨生活,对比之下,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p> <p class="ql-block">  要知道,在过去的旧西藏,在那种荒谬绝伦的法律框架下,这些残忍的事情居然都被视为“合法”。像《十三法典》《十六法典》等旧西藏法典,依据血统、身份把人划分成了三六九等。</p><p class="ql-block"> 处于底层的那些“下下等人”,生命就像野草一样低贱,比如“妇女、流浪汉、乞丐、屠夫、铁匠”,他们的命价竟然只值一条草根。所以,杀掉一个处于底层的人,赔偿一条草根就可以了事。对于那些官府、贵族和寺庙里的人而言,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让他们不把农奴当人看,“草菅人命”这种概念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本不存在。</p> <p class="ql-block">  给您讲一件真实发生的事情,刚解放那阵子,因为宗教法事的需要,居然有贵族高僧堂而皇之地向人民政府提出需要“湿肠”等残忍的“耗材”申请。收到这份申请的领导看到内容后,气得火冒三丈,如果不是身边同事及时阻拦,那位领导可能真的会当场击毙提出这种无理要求的人。从这件事情就能看出,在旧西藏那些上层人物的眼里,残害和剥夺农奴的生命,就跟宰杀一只鸡、一只鸭一样,毫无区别。</p> <p class="ql-block">  有网友说:“这些贵族高僧的行为简直令人发指,农奴的遭遇太让人心疼了。”</p> <p class="ql-block">  农奴的生活,那真的是悲惨到了极点:有数据表明,83%的农奴一年到头都在无偿地为农奴主辛勤劳作,几乎所有农奴都背负着沉重的、一辈子甚至几辈子都无法还清的债务,过着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日子。而与此同时,那些大贵族们呢,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就已经用上了抽水马桶,在清朝时期就能背着 LV 包、戴着劳力士手表,悠闲自在地听着留声机、喝着咖啡,过着极度奢靡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说真的,自从西藏解放,经历了土地革命、民主改革等一系列变革后,西藏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改天换地、脱胎换骨。用“天翻地覆”来形容,真的是一点都没有夸张。</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的纪念馆里摆放着许多照片,每一张都承载着那段沉重的历史,让人看了心情格外沉重,忍不住感叹唏嘘。只要您认认真真地看完这些内容,那些“藏Du”的荒谬、虚假宣传,您肯定能够一眼识破、完全免疫。所以,真心强烈建议您一定要去参观一下,相信您一定会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朋友们,西藏解放后,农奴制被彻底废除,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迎来了新生。如今的西藏,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走进西藏博物馆,了解这段历史,让我们一起见证西藏的美好未来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