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届博览会为期三天以“非遗潮起,薪火‘湘’传”为主题整体设计结合“火、雁、纸”三大元素构建“1162”办会格局即1场开幕式、1场云上直播6大特色展区和2场大秀展览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共有近200个参展项目集中展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成果。</p> <p class="ql-block">风筝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玩具和艺术形式,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风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春秋时期,相传是由墨翟(墨子)发明,最初用于军事目的,如传递信息和侦察敌情。后来,鲁班(公输班)用竹子改进了风筝的材质,使其能够飞得更高更远。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风筝开始使用纸张制作,称为“纸鸢”。到了南北朝时期,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隋唐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广泛使用纸制风筝。宋代时,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清明时节尤为盛行。明清时期,风筝的样式和玩法更加丰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并在2006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竹竿舞又称“跳竹竿”,是人在两竹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的一种游戏娱乐活动。每年在哈尼族的十月年、“耶苦扎”、祭寨神等传统节目或重大祭典的时候,哈尼人民会跳起竹竿舞,祈求消灾避邪、五谷丰收。竹竿舞一般是在地坪上平行摆开碗口粗的竹竿做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根手腕粗细的长竹竿,持竿者坐或蹲在垫架两旁,双手各执一根竹竿端,来回滑动,使竹竿有节奏地合击与分开,在分合的瞬间跳竿者要在竹竿之间敏捷地进退跳跃,有时还会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竹竿舞具有较好的强身健体和娱乐身心的功能。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年轻人跳过竹竿舞,人就长高一节。2005年,黎族的竹竿舞被确定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竹竿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中国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节、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由于一些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出现相同的重大节日,如古尔邦节等。</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皮影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并在唐朝兴盛,最终在清代达到鼎盛。皮影戏的表演形式独特,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因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地,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形式。例如,四川皮影戏和复州皮影戏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形式。四川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唱腔,反映了四川地区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和人文传统;而复州皮影戏则因其剧目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以及丰富的表演内容,在辽宁地区广受欢迎。这些皮影戏形式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手衣编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工艺,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还体现了人类极高的艺术价值体系。</p><p class="ql-block">毛衣编织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生活中的使用树叶、兽皮蔽体的时代。随着文明的演进和科技的进步,人类不仅利用各类动植物等天然纤维编织出生活所需的物品,还研发出多种化学纤维、矿物纤维,使生活更加舒适便利。毛衣的编织方法和样式多样,包括平针编织法、上下针编织法、花纹编织法、钩针编织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美感和实用性。例如,阿兰毛衣(Aran sweater)起源于阿兰岛,以其独特的几何图案和鲜明的色彩搭配而著称,结合了多种针法和纹理,形成复杂而有序的花样效果,既保暖又时尚,成为秋冬季节的流行单品。</p><p class="ql-block">毛衣的编织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它还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和象征意义。例如,阿兰毛衣上的针法组合不仅具有装饰性,还传递着与阿兰群岛生活、信仰和价值观相关的信息。不同的花纹和编织方式可能代表着特定氏族的标志或故事,使得阿兰毛衣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此外,毛衣的编织方法和技巧也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从基础的平针编织到复杂的花样编织,再到使用不同材质和颜色的创新尝试,都展现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总之,毛衣编织不仅是人类文明与科技发展的见证,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和文化意义的手工艺。通过学习和实践不同的编织技巧,每个人都可以编织出独一无二的毛衣作品,既展现个人风格,也传承文化精髓。</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日用品——折扇又名“撒扇”、“纸扇”、“繖扇”、“掐扇”、“摺迭扇”、“摺叠扇”、“聚头扇”、“聚骨扇”、“櫂子扇”、“旋风扇”、“紧头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p><p class="ql-block">关于中国折扇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公元五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梁的建康(今南京市),《南齐书》上说:“褚渊以腰扇障日。”,“腰扇”据《通鉴注》上的解释“即折叠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起源于黄河流域,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它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工艺特点是用线在被印染的织物打绞成结后,再进行印染,然后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的一种印染技术。扎染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卷上绞”技法,晕色丰富,变化自然,趣味无穷。扎染的独特艺术效果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即使染出成千上万朵花,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作品。扎染技艺在中国多个地区都有分布,包括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和四川自贡的扎染技艺,它们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扎染技艺也在时尚设计中得到应用,成为时尚界的新宠。</p> <p class="ql-block">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染色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效果。 扎染古称绞缬、扎缬、夹缬等,是一种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的技术。这种工艺的特点是在织物上打绞成结后进行印染,然后再拆除结线,形成各种独特的花纹图案。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具有一百多种变化技法,每一种扎结方式染出的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机械印染工艺难以达到的效果。</p><p class="ql-block">扎染技艺在中国多个地区都有流传,特别是在云南省大理市和四川省自贡市,这两个地方的扎染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扎染技艺是大理市的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使用植物蓝靛作为染料。自贡扎染技艺则以绞、缝、扎、捆、撮、叠、缚、夹等手法著称,使用的材料从纯棉扩展到棉、麻、丝、缎等各类纯天然织物和皮革。</p><p class="ql-block">扎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并在日本、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承和发展。唐朝时期,扎染技艺已经相当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衣物和纺织品中。如今,扎染不仅作为一种手工艺品存在,还通过现代设计融入了更多的艺术和创新元素,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手工艺品和文化产品。</p><p class="ql-block">总之,扎染作为一种独特的染色工艺,不仅展示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折扇的寓意和象征主要包括善良与善行、友谊与纪念、美丽与优雅、文化修养、礼仪与风度、团聚和友谊、含蓄交流方式。</p><p class="ql-block">折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寓意和象征丰富多样。首先,折扇的“扇”字与“善”谐音,因此折扇常被看作是善良与善行的化身,象征着对善良本心的追求。在古代,扇子不仅是日常用品,更是友情的象征。分别时,扇子成为同窗间珍贵的纪念品,扇面上的题诗作画更是情感的寄托,体现了深厚的友谊和纪念意义。折扇在古代常被女性用作配饰,展示女性的美丽与优雅,特别是在江南水乡,扇子更是女性时尚的象征。此外,文人墨客常通过在扇子上题诗作画展示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体现了制作者的艺术造诣和文化修养。在古代宫廷礼仪中,扇子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表达尊敬和好意的工具,使用扇子的方式也彰显了使用者的风度和气质。折扇还象征团聚和友谊,常作为礼物传递敬意,挥舞或展开传递信息,体现含蓄交流方式。在节庆聚会或重逢时,折扇成为情感纽带,促进珍惜情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泥塑(惠山泥人),江苏省无锡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惠山泥人是一种产于无锡惠北的彩色泥塑人像,它创始于明代,发达于清代,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惠山泥人分粗货与细货两类,其造型简练饱满、线条流畅明快、色彩鲜艳夺目、构思巧妙细致,作品多为儿童玩具和摆设陈品,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手捏戏文》《大阿福》等。</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泥塑(惠山泥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47。</p> <p class="ql-block">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更是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剪纸艺术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认可。</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剪纸艺术在各地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展。例如,云南省、浙江省等地都将剪纸列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政策扶持、传承人培养等措施,积极推动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剪纸艺术也融入了现代生活,成为装饰、礼品、旅游商品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品,深受人们喜爱。</p> <p class="ql-block">叉烧包是广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传统西关名点之一,是粤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蛋挞)”之一。叉烧包是因面皮内包入叉烧肉馅,故使用此名。</p><p class="ql-block">叉烧包的面皮是用北方常用的发酵面团经过改进而成的。包制时要捏制成雀笼形,因为发酵适当,蒸熟后包子顶部自然开裂,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叉烧肉馅的开花馒头。叉烧包一般大小约为直径五公分左右,一笼通常为三或四个。</p><p class="ql-block">广州老牌名点是广式叉烧包。</p> <p class="ql-block">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湖南省长沙市,具有鲜明的湘楚文化特色。 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湘绣以其形象生动逼真、色彩丰富鲜艳和针法多变而闻名,强调用色的阴阳浓淡和劈线细致。湘绣的针法包括掺针、游针、毛针、平针、网针、打籽针、交叉针等70多种,丝线经过特殊处理,光洁平整,劈丝细若毫发。湘绣的作品包括荷包、怀镜袋、笔插、椅垫、桌围、枕套、帐套、手帕、衣边、裙饰、腰带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大型精雕精绣的座屏、挂屏等艺术品。湘绣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获奖,享有盛誉,成为湖南乃至国家的“艺术名片”。</p> <p class="ql-block">泥塑,俗称“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通过手工捏制成各种形象,包括人物和动物。泥塑的制作方法是在粘土中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泥坯,经阴干、涂底粉、施彩绘等工序完成。泥塑艺术起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泥塑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递着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情感。2006年5月20日,泥塑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泥塑的制作工艺包括多个步骤,如取土和泥、捏塑泥胎、制作泥模、合模装笛、修整晾晒、铺白打底、颜色调胶、描绘敷彩等。不同地区的泥塑具有各自的特色,例如天津的“泥人张”、无锡的惠山泥人、南京的小彩塑等。这些泥塑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还反映了各地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p><p class="ql-block">泥塑作品在题材上也非常丰富,包括历史人物、神话故事、田园动物等,具有生动逼真、寓意吉祥的特点。许多泥塑作品还以宗教和民俗为主题,前者主要用于供奉在佛寺道观,后者多为陈设品与儿童玩具。</p><p class="ql-block">此外,泥塑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泥土制作各种艺术品。随着历史的发展,泥塑艺术在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不断演变和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纸雕,也称为纸浮雕,起源于中国汉代,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主要孕育在民间艺术的土壤中,虽然发展缓慢,但从未间断,形态多样且富有创新精神。纸雕艺术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纸雕彩灯在借鉴宫灯艺术造型的基础上,开创了中国纸雕艺术的经典篇章。纸雕的制作结合了绘画和雕塑之美,艺人需要熟练地运用切、剪、折、卷、叠、粘等手法,将纸张塑造成各种立体的艺术作品。纸雕不仅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而且通过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人文情怀,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纸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朝纸的发明以及16世纪德国对纸的改良。随着时间的推移,纸雕艺术逐渐发展,并在不同地区和文化中展现出多样的风格和技巧。例如,刻版纸雕起源于中国,是由军人艺术家王立明融合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与版画艺术后开创的一种新的纸雕创作技法,其作品古朴典雅,意境深远。此外,客家纸雕艺术是赣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创作灵感来源于客家剪纸,融入了“叠加”的创新技法,使作品具有镂空和空灵的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纸雕作为一种传统工艺美术品,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还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发展和创新。例如,固安县邢氏纸雕是河北省固安县的地方传统工艺美术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其主要工序包括制作泥坯、贴纸、雕刻等。</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纸雕作为一种结合了绘画和雕塑之美的艺术形式,不仅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表现形式,还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发展和创新,成为了一种富有创意和观赏价值的艺术品种。</p> <p class="ql-block">麻质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夏布印花,发展于清朝时期,以麻布为载体,使用纯天然黄麻纤维作为颜料。这种艺术形式因其防腐、防虫、防霉变、不易龟裂、可揉折、不褪色等特性,被誉为“千年不烂软黄金”。麻质画的制作过程包括选麻、染色、晾干、筛选、构图、上胶、上色、勾勒等步骤,其中选择有硬度、韧度的原麻,染成不同颜色,用剪刀铰碎成粉末状,用作颜料。作画过程包括“刷”和“撒”两个主要步骤,先用毛笔蘸上胶水在麻布画板上勾勒出想要的图案,然后撒上各色麻粉末,通过手指间的捻搓来把握颜色层次,最终形成层次感丰富的作品。</p><p class="ql-block">麻质画的材质和技法赋予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麻布的天然纹理和质感为画作增添了独特的韵味,而麻纤维粉末作为绘画颜料,则赋予了画作丰富的色彩和层次。在技法上,麻质画灵活运用“捶”、“敲”、“吹”等多种手法,使作品饱满丰富、特点鲜明、个性十足。这种艺术形式不仅具有传统古法基因,还融入了时代创新特征,在艺术上集百画之长,可以仿刺绣、仿油画,也可以仿国画,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麻质画的颜色随着放置时间的增长而显得更加厚重古朴,是国内独树一帜的特殊画种,被誉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奇葩”。</p><p class="ql-block">麻质画的传承与发展得益于像李健鹰这样的传承人的努力。他们在继承古代麻布印花工艺的基础上,以现代思维和工艺在麻布上绘制图画,形成了常德独有的特色文化。李健鹰作为麻质画的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造型生动、形象饱满,色彩均匀、鲜而不艳,无论写实与写意、色彩与势态,皆寄情丹青、畅抒胸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通过举办展览、开设课程、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李健鹰等艺术家和传承人致力于麻质画的传承与创新,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不断探索新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使麻质画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来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皮影戏的历史悠久,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并在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p class="ql-block">皮影戏的流行范围广泛,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例如,四川皮影戏、湖北皮影戏、湖南皮影戏等,各地皮影的音乐唱腔风格与韵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戏曲、曲艺、民歌小调、音乐体系的精华,从而形成了溢彩纷呈的众多流派。皮影的制作过程包括选皮、制皮、画稿、镂刻、敷彩、熨平、缀结等工序,制作考究,工艺精湛。</p><p class="ql-block">皮影戏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也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不仅反映了各地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和人文传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我们用爱传递爱,感谢博览会带给我们满满的童年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