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青铜博物馆隶属于山西博物院,是中国第一个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展出青铜器物多达2200余件,上起陶寺,下至秦汉,跨越整个青铜时代。2019.7,山西青铜博物馆在长风商务区正式开馆,和太原博物馆共用一个馆。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以铸造、使用青铜器为标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之一。青铜文化在夏代已经成熟,到商周达到鼎盛。山西地处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陶寺遗址的红铜制品和中条山地区的夏商时代的采铜、冶铸遗址,呈现了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重大成就。山西青铜器体现了商周王朝的文化脉络,反映了中国礼乐文明发展演变的进程,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面貌。春秋中期以后,晋系青铜铸造工艺不断创新变革,达到了技术和艺术上的巅峰,是东周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牌。<div> 华夏印迹。山西是华夏文明和国家起源的重要地区,陶寺遗址表现了最早的王权和国家形态,与古史传说中的唐尧时代相互吻合。夏商周时代山西拥有最重要的铜矿资源和制铜技术,对青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晋国从周初分封的“百里小国”开始,励精图治,开疆拓土,秉承传统,锐意创新,吸纳了周边诸侯国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新鲜血液,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晋文化。以晋文化代表的中原文化,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br></div> 彩绘蟠龙盘,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年~约公元前1900年),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口径40.5cm,高8.8cm泥质黄陶,敞口,折腹,平底。内壁磨光,涂褐色陶衣,在其上以红、白彩绘制蟠龙图案。头在外圈,圆眼,头两侧突出如耳似鳍,张口露齿,长信外吐如麦穗。身向内卷,尾部在盘底中心,周身饰双排鳞纹。该龙形实际以蛇为原型,综合了许多动物的特征为一体,表现出沉稳、神秘与威严,颇具礼器性质,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此处的是仿制品,原物在山西博物院。<div> 陶寺文化是中国青铜文明萌芽阶段的代表。龙山文化晚期,方国文明如满天星斗,地处中原和北方文明交汇地带的陶寺融合众流,不仅在社会生产力上突飞猛进,在社会复杂化进程上也迈出关键一步。城市、大型公共建筑、贵族墓葬、文字、礼制性艺术、科学技术相继出现和成熟。在众多方国之中,陶寺脱颖而出,率先走向王国文明。这里就是最初的“中国”,也是青铜时代的先声。<br></div> 土鼓,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年~约公元前1900年),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 陶扁壶,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年~约公元前1900年),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 小口陶罐,陶寺文化(约公元前2300年~约公元前1900年),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 率土内外。商王朝国家政治疆域的地理架构为王畿、四土(四方)和四至三个层次。王畿是以商邑为轴心的商地;四土(四方)位于王畿之外,由商王朝贵族、官吏统治区域和从属于商王朝的方国活动区域共同组成,这是开放且不稳定的区域;四至,位于四土(四方)之外,是商王朝和商文化势力影响地区。从山西商代青铜器的分布和不同文化特征,可以看到从早商到晚商国家政治疆域三个层次的历时性变化。 丙爵,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灵石县旌介墓出土。 亚羌爵,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灵石县旌介墓出土。 丙觯(zhì),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灵石县旌介墓出土。 丙爵,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灵石县旌介墓出土。 丙爵,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灵石县旌介墓出土。 目雷文斝(jiǎ),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灵石县旌介墓出土。 矛,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灵石县旌介墓出土。 戈,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灵石县旌介墓出土。 八角星纹弓形器,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灵石县旌介墓出土。 涡纹罍(léi),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灵石县旌介墓出土。 兽面纹策柄,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灵石县旌介墓出土。 兽面纹觚,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灵石县旌介墓出土。 兽面纹铃,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灵石县旌介墓出土。 邑鼎,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灵石县旌介墓出土。 兽面纹鼎,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平陆县前庄遗址出土。 丙卣(yǒu),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灵石县旌介墓出土。 翼罍(léi),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天鼋盉(hé),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翼斝(jiǎ),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天鼋献斝,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扁足鼎,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子匿鼎,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通高21.6cm,口径长16.7cm,口径宽14cm,耳径17.8cm;长方槽形,上大下小,双立耳,直口,腹壁微斜,四隅出扉棱,平底,四柱足。腹部以扉棱为中心饰四组兽面纹,以云雷纹衬底,内壁铸“子匿”2 字铭文。 翼方彝,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觚,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兽面纹鼎,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弓形器,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闻喜县酒务头墓地出土。<br> 酒务头墓地位于晋南运城盆地东北缘,是一处商代晚期高等级贵族墓葬群。对于认识商王朝西部势力范围的变迁,及上个年代国家政治地理结构等问题意义重大。<br> 戈,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闻喜县酒务头墓地出土。 斝(jiǎ),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闻喜县酒务头墓地出土。 弦纹爵,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闻喜县酒务头墓地出土。 鼎,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闻喜县酒务头墓地出土。 兽面纹觚,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闻喜县酒务头墓地出土。 盉,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闻喜县酒务头墓地出土。 兽面纹尊,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闻喜县酒务头墓地出土。 天鼋犬觥,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闻喜县酒务头墓地出土。 爵,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觚,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兽面纹觚,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兽面纹簋(guǐ),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兽面纹鼎,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兽面纹鼎,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南辛卣(yǒu),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fú(服的右半边)父戊卣,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兽面纹簋,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兽面纹尊,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铃豆,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保德县林遮峪村出土。<br> 近畿之外为边域。商代边域方国林立,今山西大部为商代西、北边域,分布的各方国与商王朝交融贡生,青铜文化地域特色鲜明。在晋陕高原黄河沿线的山西省保德、柳林、石楼、永和、吉县河和陕西省榆林、绥德等地发现了大量商代晚期方国青铜器。既与典型商文化接近,又极具地方特点。<br> 舞铙,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石楼县曹家垣村出土。残长29cm,柄长11cm。商代晚期“方国”青铜乐器。舞动时发出声响,极富北方草原民族特色。 三銎(qióng)刀,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三凸钮环首刀(上),石楼县二郎坡村出土;蛇首匕,石楼县兰家沟村出土;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蛇首扁柄斗,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石楼县后兰家沟出土。长37cm,勺径4.8cm。商代晚期“方国”青铜挹注器。柄首镂雕二蛇戏蛙,颇具北方草原文化色彩。 斧(左),凿(右),商(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