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半坡遗址(Banpo Site),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的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距今约6000多年。1961年3月4日,半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半坡遗址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半坡遗址模拟示意图</b></p> <p class="ql-block"> 半坡遗址主要是大型聚落,外围有宽约6-8米的大围壕,内为居住区,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设纺织城时发现,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计有房屋遗址45座,圈栏2座,窖穴200座,制陶窑址6座,墓葬250座,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约万件。半坡遗址首次揭露了中国境内以环壕聚落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闭合式聚落形态及其布局特征。</p> <p class="ql-block">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为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遗留下的村落遗址,展示了仰韶文化不同阶段的文化面貌和社会结构特征,从而为仰韶文化的研究树立了半坡类型、半坡晚期类型两个阶段的标杆,为构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编年标尺提供了标志性参照系。出土的遗迹遗物,为研究新石器时代的环境、生业形态、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埋葬制度与社会结构、彩陶雕塑与早期宗教乃至社会治理方式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物资料和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确立了一个新的文化类型——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它为研究仰留文化提供了相对完整的资料,是史前考古的重要宝库。</p> <p class="ql-block"> 半坡遗址特点:从出土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碾等生产工具和陶罐、陶盆、小口尖底瓶等生活用具来看,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他们具有较强的审美观念,在彩陶上绘着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等几何图案,还用石、骨、陶、蚌制成耳饰、发饰等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 半坡遗址特点:生产工具以石、骨为原料。石器有斧、锛、凿、刀、铲、砍伐器、磨棒、磨盘、箭头、网坠和纺轮。骨器有骨针和鱼钩,有的鱼钩还有倒刺。生活用具主要是红底黑彩陶器。陶器以圆底钵为主,纹饰以条纹、三角纹、细绳纹、弦纹为主,彩绘以黑彩鱼纹为主,还有与鱼有关的网纹。半坡彩陶还有笔划简单、形态规范的刻划符号,似是原始的中国文字雏形。在一些陶钵的口沿上还刻有各种符号,大约20~30种之多,这些符号可能是中国文字的起源。</p> <p class="ql-block"> 出土文物代表:半坡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出土的文物中包括了许多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这些工具在半坡人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鱼叉和鱼钩的主要用途是捕鱼,帮助半坡人获取食物。捕鱼在半坡人的经济活动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尽管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但捕鱼也是他们获取食物的重要方式之一。鱼叉用于直接刺鱼,而鱼钩则通过悬挂钓饵吸引鱼类,两者都是捕鱼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骨渔叉是半坡人捕鱼的重要工具,其尖锐的形状设计,在水中捕鱼时,能够迅速穿透鱼类,提高捕鱼效率。这些骨制品的出土,显示出半坡居民在渔业生产方面的精湛技艺,同时也表明了渔猎活动在当时社会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骨器的制作和使用,不仅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综上所述,半坡原始居民遗址中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等,不仅展示了人类对骨材的高超利用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中渔猎生产的重要地位。这些发现,为深入了解半坡时期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淮阴中学开明分校七(24)班 徐昇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