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收藏的宋代(北宋、南宋)钱币,是我国货币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是我国货币文化值得传承的文脉。本人依据两宋朝代顺序,通过美篇平台一百余篇文章介绍展出发,与同好分享鉴赏,得到了同好们的热情关注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此后将分别对辽、金、西夏钱币继续拟文展示与同好分享鉴赏。期待同好们不辞斧正指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的收藏——两宋钱币总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建立了宋朝,年号建隆,为宋太祖。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而宋代钱币,在这一段历史时期也呈现出了色彩缤纷之势。两宋的钱币制度,是以钱为主,绢帛等实物成了普通商品。白银日渐重要,纸币也已出现和流通,是两宋货币制度的突出特点,但铜钱仍占有重要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两宋在中国钱币史上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最早发行了记年钱。南宋孝宗淳熙七年起,钱背开始记年,所铸“淳熙元宝”背上“七”字,表明此钱铸造于淳熙七年,比欧洲的记年钱早了300多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二、最早发明了纸币。北宋真宗年间,由当时四川的富商首创“交子”,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三、年号钱最多。从北宋“太平通宝”到南宋“淳熙元宝”的300多年里,改元频繁,共铸行了49种年号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出土量最大。宋朝的铸钱量不一定最多,但出土量是最大的,在我国各地区均有大量宋代钱币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五、最先创新“御书体”。宋太宗赵光义自题钱文“淳化元宝”,宋徽宗赵佶以独创的瘦金体书“崇宁、大观”通宝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六、钱币的流通区域性明显。当时的中原、华南、华北大部分地区行用铜钱,四川则行用铁钱,山西、陕西两地铜、铁钱并用,广东兼用金银,全国各地皆有纸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七、钱币的面额复杂,名称变化多,有小平、折二、折三、当五、当十、当百等不同面额,宝文名称不一,其铜钱有元宝、通宝、重宝等,铁钱有珍宝、之宝、洪宝等二十种之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八、钱文书法多样。钱文书法多样,对称、复合等特点,且多出自名家,从御书体“淳化元宝”行书、草书入钱文始,篆、隶、行、草、楷等具备,篆书中又有九叠篆“皇宋通宝”,楷书中有徽宗的瘦金书,形成了宋钱书法艺术的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宋代的第一种铸钱是“宋元通宝”,铸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1年),钱式沿袭“周元通宝”成规,为小平钱。钱文顺读,是国号加宝文的国号钱。后宋太祖传位于弟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铸“太平通宝”钱,钱式同“宋元通宝”。当时四川及福建出铁钱。福建所出铁钱,背郭清晰,铸工颇精,又推出一种直径4.2厘米大钱,书法铸工均不错,背上有一圆点,可能是一种纪念钱,现存世不多。这两种“太平通宝”都为五代风格,而铸工精整,可比开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淳化元宝”是宋太宗改元,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五月所铸,是最早的“御书钱”,钱文有真、行、草三种书体,均为太宗所书。此外四川等地所铸的淳化铁钱,钱文也有御书体的。五台山出土有金质“淳化元宝”供养钱,背左右佛像。太宗至道年间(公元995-997年)铸行“至道元宝”,钱文也有真、行、草三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宋真宗即位后,在咸平元年(公元998年)铸“咸平元宝”铜钱,钱文楷书,直径2.4厘米,钱文旋读。有大钱直径4.2厘米,钱文楷,旋读。此外有阔边大、小钱,文字铸工粗精不一,未必是流通货币,或许有纪念性,数量较少。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铸“景德元宝”铜钱,钱文楷书,御书钱。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铸“祥符元宝”,有背星月及光背两种。有一种阔边钱,有当十、当五两种,也是背星月和背无文。还铸有“祥符通宝”,为御书钱,大小两种,用来赏赐大臣,故而铸量较少。从此开始了“元宝”、“通宝”同时流通的情况。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铸“天禧元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宋仁宗在位四十年,其间改元九次,发行了九次年号钱。在这段时期钱监增多,管理不十分严格,各地钱监所出的钱,版式铜质差别颇大,铸工精细程度也相去甚远。天圣年间所铸“天圣元宝”,明道年间所铸“明道元宝”,及景祐年间所铸“景祐元宝”,钱文书法皆有篆、楷两种,其直径轮廓也完全相同,为“对钱”。这一阶段的铁钱,仍有当五、小平两种。宝元年间,因为年号带有“宝”字,用为钱文不方便,便出了“皇宋通宝”,有铜、铁两种,铜钱版式较多,篆、楷成对。有九叠篆“皇宋通宝”,为赏赐钱,铸工精美,数量极少,为罕见品。庆历年间,西夏王李元昊进攻陕西等地,宋朝派兵讨伐,因而铸行“庆历重宝”当十钱,以解军需之用,此钱直径2.9厘米,钱文楷书,有顺读、旋读两种;又有当十铁钱,直径3.2厘米。两国交战延续三年,北宋国力大损,钱币不断减重,又大量发行纸币,造成物价上涨,至战争结束改当十钱为折三流通。至和年间,铸行“至和通宝”和“至和元宝”小平铜钱,光背无文,有篆、楷成对,大小两种。此外有“至和重宝”折二、折三钱。嘉祐元年铸“嘉祐元宝”及“嘉祐通宝”,皆为小平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宋英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铸“熙宁元宝”小平铜钱;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铸“熙宁重宝”当十钱,这是为经略西北边陲所铸,后不断减重,以致此钱版式较多。到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改为折三使用,后又改为折二,从此每年发行折二钱。还有“熙宁重宝”铁钱,有小平、当五两种,钱文楷书旋读。熙宁小平钱有背记监的。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铸“元丰通宝”,有小平,折二铜铁钱,钱文篆行成对。版式颇多,传为苏轼所书“东坡元丰”。神宗在位时期,平均每年铸钱四百多万贯,在宋朝是铸得最多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宋哲宗时期铸过三种钱,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铸“元祐通宝”铜铁钱。铜钱有小平、折二两种,钱文篆楷成对,小平钱中有背文“陕”者,较少见;铁钱有折三钱,钱文篆、行成对。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铸“绍圣元宝”及“绍圣通宝”。铜钱有小平、折二两种,篆行成对,另有隶书小平钱,较罕见。铁钱有小平、折二、折三,也成对。通宝钱中有铜铸小平一种,钱文楷书,光背无文。通宝铁钱也仅见小平一种,此外有铁母钱,背有“施”字极罕见。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铸“元符通宝”,有铜、铁两种,均有小平、折二,篆行成对,此钱书法较精美。铜钱有一种“元符重宝”,为折二钱,书体清秀,传世不多,极为罕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宋哲宗去世后,因其无子,由其弟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宋徽宗多才多艺,书法、绘画、篆刻等皆精通。他在位二十五年,共出过七种钱,大都精美,为王莽以来最为精致的钱品,被称为古今第二铸钱高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铸“圣宋元宝”和“圣宋通宝”铜、铁钱,圣宋元宝铜钱有小平、折二两种,皆篆、行成对;另一种隶书小平钱,书法清雅,乃徽宗御书。“圣宋通宝”铜钱,钱文行书,光背无文,传世较少。“圣宋元宝”铁钱有小平,但折二者较多,篆、行成对,隶书者较甚少,有大钱,直径3.2厘米,钱背上月,应为当三或当五钱。“圣宋通宝”铁钱仅见小平一种,行书光背,较少较,颇名贵。崇宁年间(公元1102年-1106年)铸有“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都有御书体钱。大观元年(1107年)出“大观通宝”铜钱,为御书瘦金体钱。有小平、折二、当五、当十等。政和年间铸“政和通宝”,有小平、折二,篆、隶成对,此钱版式较多。铁钱有“政和元宝”当三钱,钱文御书。“政和重宝”御书铜钱,甚罕见。政和、崇宁、大观钱多铸成夹锡钱。铜中夹有铅、锡的合成,是掠夺百姓财富的一种手段,以致民怨。后因徽宗再度改元重和,铸“重和通宝”小平铜钱,楷、篆成对,铸工较精良,铜料也纯足了,后更改年号而停铸。宣和年间铸“宣和元宝”小平钱,有隶、篆两种,有多种版式,但存世较少。同时所出“宣和通宝”有小平、折二,有隶、篆两种,较罕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宋钦宗靖康年间所铸的“靖康通宝”和“靖康元宝”是北宋的最后一种钱。靖康是宋钦宗赵恒的年号。赵恒登基仅一年多,就被金兵掠往北地,后死于黑龙江依兰,这就是“靖康之变”。赵恒在位时铸行了不同版别的靖康钱,“靖康元宝”钱文有隶、篆两体成对,有小平、折二、折三;“靖康通宝”的钱文有隶、篆、真三体,有小平、折二两种,皆有铜、铁钱。靖康钱因铸行时间短,皆为少见难得,“靖康元宝”小平钱极为罕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年-1130年)铸“建炎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等,钱文有篆、隶成对,四川铸有钱文为瘦金体的小平钱,篆、隶成对,极罕见;“建炎重宝”当十钱,径3.2厘米,篆书,书法铸工均精良。绍兴年间出“绍兴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钱文楷书,另有一种瘦金体折三钱,旋读,较罕见;“绍兴元宝”有小平、折二、折三,钱文楷、篆成对,折二、折三数量较少。绍兴时期,铜材较少,价格昂贵,一度曾将小平钱收回改铸折二钱,故现传世的绍兴元宝小平钱较少,篆、楷对钱更是难得,其楷书体极罕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南宋孝宗隆兴年间(公元1163年-1164年)铸“隆兴元宝”。铸有小平、折二两种,但传世未见小平钱,折二钱篆、楷成对,质料铸工均不精;铁钱铸有元宝、通宝。乾道元年(1165年)铸“乾道元宝”,传世有折二钱,楷、篆成对,有背文为星月文钱,楷书钱为孝宗御书;铁钱有小平、折二两种,背文有“松”、“目”等钱监名。在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铸行了一种记年钱,是中国在世界史上铸行的第一种记年钱。从东晋“汉兴”铸行开始,过了800多年在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开始铸行的“淳熙元宝”。“淳熙元宝”钱背分别铸有“柒”至“十六”的字样,表明了淳熙七年至十六年,即公元1180年至1189年。“淳熙元宝”有背无文之小平、折二,篆、楷成对,有背记年及背纪钱监名之折二钱;“淳熙元宝”铁钱有折二钱,背文有“利、邛、松、同”等多种。“淳熙通宝”铁钱也有背纪监记年纪值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以上是南宋第一期铸钱的情况,自淳熙七年以后,铸钱量逐年削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光宗绍熙年间(公元1190年-1194年)铸“绍熙元宝”,铜钱有小平、折二,背穿下纪年铁钱有小平、折二、当三;另有“绍熙通宝”铁钱,篆、楷成对。宁宗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1200年)铸“庆元通宝”,有铜、铁两种,都有小平、折二、折三,背穿下纪年。铁钱背上有一纪监。嘉泰年间(公元1201年-1204年)铸“嘉泰通宝”铜钱,有小平、折二、折三,皆背穿上纪年。“嘉泰通宝”铁钱也有小平、折二两种;还有“嘉泰元宝”铜钱当五钱。开禧年间(公元1205年-1207年)铸“开禧通宝”,有铜、铁两种,制式同前。铁钱中有当三钱的“开禧元宝”。在开禧年间,南宋派兵北伐金国,却连战连败,四川又发生叛乱,经济上受到严重的打击,最后屈服求和。到嘉定年间(公元1208年-1224年)铸行了“嘉定通宝”铜钱和当五铁钱,“嘉定元宝”铜、铁钱,铜钱有直径5.2厘米的大钱,此钱铸工颇精,较罕见;铁钱中有折三、折五,数量较多。还有一种“圣宋重宝”当五钱,书法精美,铸工颇精细,为南宋钱中的佼佼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理宗时,南宋北受金压迫,内受叛乱制扰,南宋的灭亡由此开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铸“大宋元宝”铜钱,有小平、折二两种。“大宋元宝”有折三铁钱。“大宋重宝”钱中有铜钱直径5.2厘米的大钱,此钱铸工书法都颇精细,版式也有二三种,都较罕见。绍定年间(公元1228年-1232年)铸“绍定通宝”钱,有铜、铁两种,有小平、折二,又有“绍定元宝”当十大钱及铁钱。端平年间(公元1234年-1236年)铸“端平元宝”铜钱,存世仅有小平钱,铁钱存世仅有当三、当五两种。“端平通宝”铜钱只有当五大钱,光背无文;铁钱有小平、当五。此外还有“端平重宝”,大小同当五钱,钱文书法铸工都较精细,但极罕见。嘉熙年间(公元1237年-1240年)出“嘉熙通宝”,有铜钱小平、折二,及“嘉熙通宝”当五铁钱。此外,“嘉熙重宝”有当三钱。理宗淳祐年间(公元1241年-1252年),宋军在四川与蒙古军交战多年,铸钱以充军费,因而淳祐钱多在四川发现。淳祐钱有通宝、元宝两类,“淳祐元宝”铜钱有小平、折二。“淳祐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另有当百大钱,版式较多,有大样、中样、小样之分。中样者极罕见。宝佑年间(公元1253年-1258年)铸“皇宋元宝”小平、折二铜钱。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铸“开庆通宝”小平、折二铜钱,此两种都未见铁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年-1274年)铸“咸淳元宝”小平、折二铜钱。后元军攻入南宋,宋亡,其他的几个年号都未及铸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除以上的一些方孔圆钱外,在南宋理宗淳祐年间,发行长方形的钱牌,钱牌正面文字为“临安府行用”,钱背为“准五伯文省”、“准三伯文省”“准贰伯文省”等。钱牌多在杭州一带出土,数量少,极为珍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南宋钱荒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是货币需求量大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二是大量流入北方和海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是铜源不足,铸造钱额减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四是销钱为器。</span></p> 一、北宋部分(共计一百零四枚) <p class="ql-block">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使用过三个年号,但未铸造年号钱,只铸有国号钱“宋元通宝”,形制风格承袭后周的“周元通宝”。</p> <p class="ql-block">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使用过五个年号,其中铸有三种年号钱,分别是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p> <p class="ql-block">宋太宗继位后,秉承其兄遗志,取“太平兴国”为年号,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业,表达他对国家繁荣稳定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淳化”出自《后汉书·文苑列传》:“驰淳化于黎元,永历世而太平。”《宋书·志》:“淳化既穆,王道协隆。”</p><p class="ql-block">990年,宋太宗改年号为“淳化”,此时,北宋已完成中原统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德育工作,故“淳化”有淳德教化之意。</p><p class="ql-block">存世的淳化元宝钱,有真、行、草三种书体,相传为宋太宗所书,故称为“御书钱”。其中真书版中有一异版就是缩水淳是名誉品。</p> <p class="ql-block">994年,宋太宗改年号为“至道”。“至道”出自《素问·气交变大论》:“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p><p class="ql-block">宋太宗在位期间崇尚道教,道家思想认为,世间万物皆由道衍变而来,这个道就是至高的、至纯的、至真的,被称为“至道”。</p><p class="ql-block">同淳化元宝一样,至道元宝也铸有真、行、草三种书体,相传亦为宋太宗所书,故也属于“御书钱”。</p> <p class="ql-block">997年),宋太宗驾崩,其子赵恒继位,即为宋真宗。宋真宗在位期间使用过五个年号,其中铸有四种年号钱,分别是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通)宝、天禧通宝。</p> <p class="ql-block">“咸平”出自《晋书》:“四海延颈, 咸望太平。”咸有“全”“都”之意,“咸平”即全部太平。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守成之君,宋真宗在位期间,与辽和西夏罢兵言和,实现了渴望天下太平的夙愿。</p><p class="ql-block">存世的咸平元宝多为真书小平钱,传为宋真宗所书,亦属于“御书钱”。另有特阔缘饼子钱,多出自川地,形制大小不等,是非常有地域特征的铸币。平字钩尾版是名誉品。</p> <p class="ql-block">1004年,宋真宗改元“景德”。“景”有高、大之意;“德”即仁德,“景德”寓意帝王的宽大仁德。</p><p class="ql-block">著名的江西景德镇,就与年号“景德”有关。景德元年,因为大宋江南东路池州府浮梁县新平镇所产青白瓷质地优良,于是宋真宗以自己的年号为古镇命名为景德镇,并设立景德镇监务,遣官烧瓷充贡品,"景德窑"由此闻名全国,景德镇也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存世的景德元宝多为真书小平钱,铸量较多,属于比较常见的品种。</p> <p class="ql-block">1008年,宋真宗改元“大中祥符”,“祥符”意为祥瑞的符箓。关于宋真宗改元“大中祥符”的典故,我在《历史上三字以上的年号钱》一文中有相关介绍。</p><p class="ql-block">存世的祥符钱取年号后两个字“祥符”铸造而成,有元宝和通宝两种,书体均为真书,由于寓意吉祥,民间多用作喜庆钱。</p> <p class="ql-block">1017年,宋真宗改元“天禧”。关于更改年号的原因,相传大中祥符九年,天下遭受灾害的地方比较多,宋真宗希望上天能再次降下喜气,于是改元“天禧”。</p><p class="ql-block">《宋朝事实》记载:大中祥符九年十一月乙卯,宋真宗诏曰:“朕以献岁肇春,元辛叶吉,请真君而致洁,奉宝册以陈仪。将伸荐信之辞,式举建元之典,其改来年为天禧元年”。</p><p class="ql-block">存世的天禧通宝多为真书小平钱,传为宋真宗所书,亦为“御书钱”。由于寓意美好,和祥符钱一样,民间多作为喜庆钱。</p> <p class="ql-block">北宋天圣元宝,仁宗赵祯年号钱。1023年始铸,有真书、篆书二体,形成对钱。铜钱为小平版式,另有铁钱。同时,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宋仁宗在位期间,与辽的战事基本平息,但与西夏的战事有加剧之势。特别是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建国称帝,宋夏间维持三十年的和平局面破裂。</p><p class="ql-block">随着西夏国力的逐渐壮大,李元昊成为宋仁宗的心结与梦魇。宋仁宗每当看到“元”字就会想到元昊,心生厌恶,于是宝元三年(1040年)改年号为“康定”,希望国家康宁安定。</p><p class="ql-block">“是岁赵元昊以河西叛,改姓元氏,朝廷恶之,遽改元曰康定。”</p><p class="ql-block">但大臣指出“康定乃谥尔”,康定是一个谥号,用于年号不祥。于是康定使用一年后,即改元“庆历”。</p><p class="ql-block">存世的康定元宝有小平和折二铁钱,使用时间短暂,故存世不多。</p> <p class="ql-block">圣宋元宝是宋徽宗赵佶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始铸,是仁宗“皇宋通宝”之后又一种不以年号命名的非年号钱。其中篆书圣宋元宝小平钱有一异版开裆元是名誉品。</p> 二、南宋部分(共计七十二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