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大路上世纪30年代称为北门大街,南接鼓西路渡鸡口北接华林路三角井,小时候我就住在这条街靠近湖东路的福州市计量测试所衡器厂后面(湖北会馆旧址)。在湖滨路到鼓屏路一段的湖东路上曾种植有金灿灿美艳洋气的法国梧桐,因扩建马路被砍伐殆尽,这些消失的法国梧桐,成为不少老福州人的念想。</p> <p class="ql-block"> 与北大路平行的一条街是北后街,1969年在这里开业的福州北大商场,曾经是福州著名的国营商场,商场面积非常广阔,是福州早期的综合体,包含有餐馆、水产店、蔬菜店、食品店、文具书店、照相馆、理发店、眼镜店、药店、百货店等等,商品琳琅满目,居民在这片区域中,就可解决各种生活所需。小时候每天放学以后,店里的空地就成了游玩的好地方,记忆中在北大商场买了很多的小人书,最后都捐给了钱塘小学(文革时期1966年~1978年改名建武小学)自己就读的班级。北大商场现在还保留着非常小的一角国营西湖商场,仿佛在向居民诉说这里昔日的热闹景象,勾起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怀旧回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钱塘小学旧影</p><p class="ql-block"> 以前在北大商场的对面是一条小巷子,叫做钱塘巷,钱塘巷的名称来源于一个关于“池塘生钱”的美好传说。这个传说讲述了八仙之一的李铁拐化名林汝光带着徒弟余心发从宁波来到福州,余心发询问如何谋生,林汝光告诉他这里将“涌出黄金”。原来,这里的池塘原本是死水,臭气难闻。林汝光吹了一口仙气,使池塘的死水变成了钱,池塘里充满了铜钱,因此这条巷子得名钱塘巷。现在已扩建成一条连通北大路和鼓屏路的宽阔马路,这里有一所福州顶尖的小学,钱塘小学是鼓楼区妥妥的C位,是穷人家的小孩念不了,中产想念又有压力,家长的实力能决定你子女的幸福指数。不过毕竟学校的教学优势摆在那里,有条件的家长还是愿意送娃进去。钱塘小学成立于1962年(前身是1912年王秀淇创办勤业学堂),开设12个班600多个学生。文革时期1966年8月,改名建武小学,1978年恢复原校名。1978年被省革委会认定为全省重点小学。1980年定位区属省重点小学。钱塘小学总校有2个教学区,通过一个透明走廊跨街联通。主教学区的操场有阶梯,看着不算很大。作为福州市的顶尖小学之一,钱塘小学于2018年成立了钱塘小学教育集团。这一举措不仅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推动了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p>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北大路九彩巷口两边分别有一家画像店和一家眼科诊所,九彩巷又分外九彩和内九彩,60年代内九彩里有一所九彩幼儿园,位置就在方家的故居里,方家曾是大户人家,宅子里原有花厅、书房,庭院内有假山、鱼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方家亲属迁居外地,房屋无人管理,均被拆除改建。1976年后部分改建为红卫中学和九彩小学、2007年改建为钱塘小学南校区。这里也是我童年从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初中上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内九彩巷16号是方家的祖宅。据载,它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由曾任福建布政使幕僚的方振隆(闽侯县南通镇方庄人)所置办,原为两座相连、前后数进的大院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方氏后人方贤齐记忆中的九彩故园则要更具体些:“大致格局由三部分组成,大门进去是‘三间排’,那里属于长房居住,也就是方家澍这一支。堂屋等是家庭庆典集合之所在,两侧有卧房,听说还有小楼。第二进是方家湜这一支,称为‘前池’。再往后是‘后池’,临池有一座敞厅,是休闲娱乐的场所。后池的周围有些花木,假山有雪洞……两个池塘成了标志,族人们也常以前后池来称呼,比如‘前池老姨太’、‘后池小妹’。记得当年方家澍是进士,门口的牌坊还有‘朝元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方家澍、方家湜是方振隆的儿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方家澍(字雨亭)是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在浙江秀水、桐乡当过知县。他思想开明,识才爱才,极力鼓励子侄后辈晚生出国留学,寻找强国救民之路。当年,方声涛、方声洞前往日本留学,便是实证。此外,他还发现青年蒋百里(钱学森的岳父)是难得的人才,资助他赴日学习军事,后来蒋百里成为力主抗日的军事理论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同于从政的兄长,方家湜(字芷亭)则走上了从商之路。他曾在汉口经营转运公司,家居汉口,时常来往于各地,是一位见闻较广、与时俱进的商人。有关他本人的事迹并不多,但他的子女却个个名声响亮——方声涛、方声洞、方君瑛、方君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以为方振隆只有3个儿子:长子家澍、二子家湜、三子家泌。由方声涛之女方铿及女婿朱景正草拟,又经福州方文(方家澍子、行十一的方声渖与王德愔之女)和陈曼(其母方君琇是方家泌的小女儿)核对修正的方氏家族世系图(亦不全),方知方振隆其实是有6个儿子。方家澍实为其第四子,方家湜为第五子、方家泌为第六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方家祖宅于1996年被定为鼓楼区级文保单位,今仅存门房及第一进的建筑,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依稀能看见这座百年建筑当年的样貌。如今,祖宅已修缮成为方声洞故居,于2020年12月8日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方家六口都是中国同盟会会员(包括方声涛、方君瑛、方声洞、王颖、郑萌、曾醒),他们都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方声涛1902年东渡日本,入振武学校。翌年,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1904年毕业回国,任教于侯官小学。第二年再赴日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四期骑兵科学习,同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方声涛任大元帅府卫戍总司令,率军进入闽南,意图攻取福建。1923年,他晋升为福建民军总司令,继续在福建地区发挥影响力。1924年,他在广州任大本营参谋长,参与了重要的军事决策。1927年,随着北伐军攻克福建,他被推选为代理福建临时政治分会主席。1927年7月任福建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军事厅厅长,1930年代理福建省政府主席。1932年十九路军入闽成立抗日反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3年十九路军“闽变”失败,方声涛退隐并在福州涌泉寺出家,远离政坛纷争。1934年7月4日因败血症在上海寓所病逝。方声洞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02年,方声洞东渡日本进入陆军学校读书。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热血的方声洞毅然加入。1911年初,孙中山准备举行广州起义,起义爆发时,方奋勇当先孤身被围容无惧色,计杀兵勇共20多人,血流遍体最终弹尽力竭而死。方声洞牺牲时才25岁,他的遗体事后安葬于黄花岗。</p> <p class="ql-block">禀父书原文</p><p class="ql-block"> 父亲大人膝下,跪禀者,此为儿最後亲笔之禀,此禀果到家者,则儿已不在人世者久矣。儿死不足惜,第此次之事,未曾禀告大人,实为大罪,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为大人陈之。窃自满洲入关以来,凌虐我汉人,无所不至。迄於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祸,已在目前,满洲政府犹不愿实心改良政治,以图强盛;仅以预备立宪之空名,炫惑内外之观听,必欲断送汉人之土地於外人,然後始大快於其心。是以满政府一日不去,中国一日不免於危亡。故欲保全国土,必自驱满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儿蓄此志已久,只以时机未至,故隐忍末发。迩者与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政府,以救祖国。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於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只以大人爱儿切,故临死不敢不为禀告。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 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儿刻已廿有六岁矣,对於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得不於死中求生也。儿今日竭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谓保卫身家也。 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 瞑目於地下矣。惟从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幸有涛兄及诸孙在,则儿或可稍安於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後,切不可过於伤心,以碍福体,则儿罪更大矣。幸谅之。兹附上致颖媳信一通,俟其到汉时面交。并祈得书时即遣人赴日本接其归国。因彼一人在东,无人照料,种种不妥也。如能早归,以尽子媳之职,或能稍轻儿不孝之罪。临死不尽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玉体,以慰儿於地下。旭孙将来长成,乞善导其爱国之精神,以为将来报仇也。临书不胜企祷之至。敬请万福钧安,儿声洞赴义前一日,禀於广州。</p><p class="ql-block"> 家中诸大人及诸兄弟姊妹、诸嫂、诸侄儿女、诸亲戚统此告别。</p> <p class="ql-block"> 方声渖和王德愔女儿方文手上展示的禀父书是方声洞在黄花岗起义前写给父亲方家湜的绝笔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方声洞和妻子王颖在日本留学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第一排左一为方声渖,第二排右六为王德愔。1915年方声渖留学日本千叶医专学校学医,与留日同学张聿怀、王兆培、王和容、黄璜等人暗中组织集会,呼吁同学们投笔从戎,写文章,发电文寄回国内,声讨袁世凯的卖国行径,开展倒袁护国的斗争。民国时期方声渖任福建省会公安局卫生科科长,1933年10月因病辞职后在南门大街(现八一七路)安民巷口开了一家利亚药房,方是福州医界巨擘,榕城大方脉医,名闻遐迩,店中高悬“妙手回春”、“华佗再世”、“扁鹊复生”等巨匾。方不仅医术高明,而且为人慈善,遇有穷人诊病,施医施药,不取分文,在上世纪30年代,他曾写过一本《老人病》,为商务印书馆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一集中的“医学小丛书”三十种之一。其妻福州才女王德愔又常施粥、施食,有口皆碑。上世纪30年代王德愔侄儿王助出任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主任,曾在南门大街安民巷口利亚药房从事地下党革命活动(下图为上世纪30年代南门大街街景,远景停车处为利亚药房)。</p> <p class="ql-block"> 被法国画界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留学法国的方君璧也是出自方家,1912年下半年,方君璧由方君瑛带离褔州到巴黎后,开始上法语班,周末在蔡元培等老师的教导下学国文。她的作品《吹笛女》和《H小姐的肖像》,入选当时法国最有名的巴黎春季沙龙,引起了轰动。1925年回国在广东大学执教,其艺术极为岭南艺术界所推重,国民政府以巨金购得她的作品,挂于中山纪念堂。1926年方君璧重游法国,在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校长勃纳尔画室进修两年。1933年与丈夫曾仲鸣回国,除油画外,她还开始画国画。193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方君璧画集》,蔡元培作序,称赞她:既以欧洲工具与笔法,写本国风景与人物,又借欧洲写实之手腕,达中国抽象之气韵,“一种尝试,显已成功,锲而不舍,前途斐然”。抗日胜利后,方君璧举办了轰动上海滩的大规模个人画展。1949年去了法国,后移居美国。在1972年回国时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她,这次接见给方君璧留下了极温暖的感受。她后来回忆说:总理“风度很好,对人很亲切,眼光奕奕有神”。他一看到方君璧就说:“啊,好久不见了!你现在还画画吗?”她说:“还画啊,希望这一次回国能在国内多画一些,但不知道我的签证是否可以延长。”总理说:“这个没有问题吧。”接着他们讨论了对于齐白石和徐悲鸿的看法。总理又给大家讲解了国家的大政方针,直谈到午夜两点仍精神奕奕,毫无倦容。方君璧说:“我们大家都为之感动,我心中则留下一个永不磨灭的印象。1978年她作为第一个海外的中国画家被邀请在美术馆举办画展。1984年巴黎博物馆为她举办了“方君璧从画六十年回顾展”,给予这位在巴黎起步的东方女画家的业绩以充分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蔡元培为《方君璧画集》所作序(局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方君壁同期留学法国的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方君璧作画 (1938年于汉口,时年40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方君璧作画 (约1963年,时年65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方君壁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