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汪氏祠堂祭祖大典

易缘堂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岁月流转,而有些传统却如同璀璨的明珠,始终熠熠生辉。今日,在古老而充满韵味的三坊七巷,汪氏祠堂迎来了一场庄重而盛大的祭祖大典。</p><p class="ql-block"> 衣锦坊汪氏宗祠,堂号“敦睦堂”,坐落于衣锦坊 61 号,占地面积 486 平方米,是三坊七巷中唯一的祠堂建筑。这座历经 180 多年风雨的古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 年),翌年竣工。它为土木结构,前后三开厅,后座设有文昌帝君神位,是省城、闽侯、永泰、古田、闽清等地汪姓支系集资合建的祠堂。</p><p class="ql-block"> 1956 年 11 月 6 日,福州市市长许亚签发产权证,福州市人民委员会发有“所字第 00127 号”产权证。此后,汪氏宗祠在岁月中不断沉淀着历史的厚重。1999 年,该祠堂列入《福州十邑名祠》,载入《名祠大观》;2002 年列入《八闽祠堂大观》;2004 年列入《中国名祠汇编》。2005 年,《福州史志》登载了《爱国思乡教育名祠——福州衣锦坊汪氏宗祠》;2010 年 12 月,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主编的《海峡祠堂大观》,把“衣锦坊汪氏宗祠”列入 214 家宗祠中的第 31 家。</p><p class="ql-block"> 宗祠内存有按祖制刊刻的祠规和祠训。祠规启于道光五年(1825 年),共十四条。对春秋举祭的时间、仪式、人数、房屋租赁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详细规定。祠训一百八十四字,涵盖齐家修身、孝友和顺、道德廉耻等内容,对族中男女老幼的言行举止进行严格规范。祠规祠训集教育性、文献性、历史性于一体,谆谆教诲子孙持家治学,立身许国。</p><p class="ql-block"> 汪氏宗祠建筑系明清模式,明亮宽敞,左右对称,构件古色古香。汪氏为黄帝轩辕氏后裔,2600 年前,春秋鲁国平阳郡的土地上,就有汪氏先祖勤劳耕耘的身影。历经沧海桑田,汪氏逐渐迁徙来闽。</p><p class="ql-block"> 族中代有人才,自唐迄清,历出文状元 5 人,武状元 1 人,榜眼、探花各 4 人。唐越公汪华、宋大学士汪藻、明兵部侍郎福建巡抚汪道昆等声名尤隆。此外,还有中法马江海战烈士汪齐金、汪齐善,二人祖籍永泰龙门,当年就在此处慷慨入伍,捐躯海疆,英魂为祠堂增添了正气和荣光。天井中立有一块双面镌刻的“名宦碑”,对文韬武略皆备的汪道昆其人作了简介。汪道昆,字伯玉,号太函,又号南溟,歙县(今属安徽)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进士,初授义乌令,教民习武以备倭寇,后升福建备兵道,与戚继光在福清杨家寨全歼倭寇一万八千余,以功擢按察使、佥都御史等,累官至福建巡抚、兵部左侍郎。他还是诗人和杂剧作家,为“新安诗派”创始人、文坛“后五子”之一,与王世贞并称“南北二司马”。</p><p class="ql-block"> 20 世纪 50 年代初,祠堂曾遭特大洪患,1958 年夏末又经各房捐资修复。在过去的岁月里,祠堂还兼具联络中转与信息交流的驿站作用,为汪氏族亲的学习、赴考及驻城办事提供了便利。</p><p class="ql-block"> 阳光洒落在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路上,为这片古老的街区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汪氏祠堂朱红色的大门敞开着,仿佛在诉说着家族的辉煌历史。门前高悬的灯笼,随风轻轻摇曳,像是在迎接着远方归来的游子。</p><p class="ql-block"> 走进祠堂,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古老的建筑雕梁画栋,彰显着家族的荣耀与传承。正堂上,供奉着汪氏祖先的牌位,香烟袅袅,寄托着后人对先人的敬仰与思念。</p><p class="ql-block"> 祭祖大典开始,身着传统服饰的族人依次入场。他们面容庄重,眼神中充满了对祖先的敬畏。鼓乐声起,悠扬而肃穆,仿佛穿越时空,将人们带回到古老的岁月。那乐声如潺潺流水,流淌在祠堂的每一个角落,诉说着家族的故事与传承。主祭人登上祭台,诵读祭文,声音洪亮而深沉,在祠堂中回荡。祭文如同一首壮丽的史诗,回顾了汪氏家族的发展历程,颂扬了祖先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后人对祖先的感恩之情。“先祖之德,如高山巍峨,如大海浩瀚;先祖之恩,如阳光温暖,如雨露滋润。”</p><p class="ql-block"> 接着,众人行三跪九叩之礼。在庄重的仪式中,人们仿佛穿越时空,与祖先对话,感受着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的力量。每一次跪拜,都是对祖先的深深敬意;每一次叩首,都是对家族传统的郑重承诺。“一跪,感恩先祖庇佑;二跪,铭记家族荣耀;三跪,传承先辈精神。一叩,敬天地之灵;二叩,尊先祖之德;三叩,守家族之规。”</p><p class="ql-block"> 礼毕,族人依次上前,献上鲜花、果品等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鲜花绽放,如同后人对祖先的敬仰之情;果品飘香,寓意着家族的繁荣昌盛。“鲜花献于先祖,愿家族之花永远绽放;果品呈于灵前,盼家族之果累累满枝。”</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来自各地的汪氏族人齐聚一堂,他们有的白发苍苍,有的风华正茂,但他们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共同缅怀祖先。大家相互交流,分享着家族的故事和记忆,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三坊七巷的汪氏祠堂祭祖大典,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对家族文化的坚守。它让后人铭记祖先的恩德,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激励着汪氏族人在新时代里奋发图强,为家族的繁荣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