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历史丰碑 </p><p class="ql-block"> ———参观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我国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和中国经济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工业建设大迁移。贵州三线建设,是中国重要战略后方基地,为我国航空航天,军事电子技术,兵器制造、军队后勤保障等国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是宏伟深远的伟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不平凡历程。三线建设是首歌,三线建设是一杯茶;三线建设更是一杯珍藏的老酒。博物馆的三线记忆,让我们看到了前辈们战备的拼搏精神,浓墨重彩地书写了贵州和黔南工业发展历程的辉煌篇章;为铸就国之重器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伟大的历史丰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打卡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 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坐落在都匀东方记忆文化园区,室内布展面积6000平方米。展馆共分为10个部分30个单元,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各种实物以及历史文献、图片等7000余件套。</p> <p class="ql-block"> 八月中旬,我们自驾游来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都匀市。到了都匀,必去坐落在东方记忆文化园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广场陈列着许多三线建设时期的火车、飞机、兵器和机械装备,把我们带入到那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 习总书记说:“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都匀三线建设愽物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 馆内正面是大型的塑像,展现了“三线人”在艰苦环境中,拼搏奋斗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展馆共分为10个部分30个单元,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各种实物以及历史文献、图片等7000余件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线建设的实施★</span></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1963年开始拟定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时,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已经形成了“按照农、轻、重的安排原则,发展农业和轻工业,重点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的共识。但是,由于中国周边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紧张,不得不使他们的设想逐步发生改变。</p><p class="ql-block"> 1964年5月27日,毛泽东找来正在中央工作会议讨论“三五”计划初步设想的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彭真、罗瑞卿等人,提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要搞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p><p class="ql-block"> "要有第三线,要搞西南后方,要搞快些,但不要毛糙”。他特别强调应该在四川的攀枝花建立钢铁生产基地。毛泽东的深谋远虑使与会者很快统一了思想。中央工作会议决定,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修改“三五”计划,把“抓吃穿用”和三线建设结合起来。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由此形成,加强战备的气氛日逐浓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实施三线建设的背景O</span></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形势风云诡谲,世界格局动荡不安。中国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军事压力、战争挑衅和侵略威胁。</p><p class="ql-block"> 北边,我国和苏联长达7300公里的边境线出现了空前的紧张局势:</p><p class="ql-block"> 西边,中印边境问题严重威胁我国的领土安全:东边,美国第七舰队公然进入我台湾海峡,挟迫周边国家结成反华联盟;</p><p class="ql-block"> 南边,登陆越南的美国海军陆战队轰炸机在我国海南、云南、广西等边疆省份领空频繁出现。</p><p class="ql-block"> “备战备荒为人民”,<span style="color: rgb(247, 49, 49);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3px;">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3px;">的第一代</span><span style="color: rgb(247, 49, 49);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3px;">中央</span><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3px;">领导集体</span>,高瞻远瞩,毅然决然地开始规模浩大的三线建设工程。 1964年,针对严峻的国际环境和美苏两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毛泽东主席运筹帷幄,提出了“注意国际形势的发展,准备打仗,在长远规划中首先要搞好战略布局,加强三线地区建设”的决策,会议从战备需要出发,根据战略位置将中国各地区划分为一、三、三线,并指出“三线”是全国建设的大后方。 三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空前的建设战略,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前无古人。它凝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当时复杂国际国内形势下的战略思考和筹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一:图为冷战时期的国际形势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二:图为中国周边国际形势图</p> <p class="ql-block"> 1962年后,美国在台湾海峡多次举行以入侵中国大陆为目标的军事演习。</p><p class="ql-block"> 1964年,美国制定了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p><p class="ql-block"> 1965年9月20日上午10时47分,美国空军479联队一架F-104C型(56-883号)战斗机入侵中国海南岛西岸,并继续向广东徐闻方向深入飞行,企图横穿琼州海峡。10时58分,海军航空兵4师10团高翔、黄凤生奉命驾驶两架歼-6,打开加力进行高速拦截。11时33分,高翔率先从距离敌机291米处开炮,一直打到29米!三门航炮的炮火将F-104C打得凌空爆炸。 </p><p class="ql-block"> 1964年8月2日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挑起并夸大与北越的武装冲突。美国出动第七舰队125艘军舰和600余架飞机,5日,美国悍然对越南民主共和国进行轰炸,开始全面介入越南战争,导致越战全面升级,并将战火延烧到包括北部湾和海南岛在内的中国南部地区。</p><p class="ql-block"> 1965年3月8日,35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在越南岘港市登陆,成为第一批进入战区的美国国防军战斗人员。7月24日一架F-4C被射下后,林登•约翰逊总统将美国驻越南部队提升至12500人;翌日美国国防军第101空降师的4000人进入越南。到了年底,美国国防军在越南的数目已高达184000人。</p><p class="ql-block"> (图为1965年2月,游弋在南中国海的美军航空母舰CV-61突击者号(USS Range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62年以后,由于中国军队在中印边境的东西两段后撤,再度实行脱离接触隔离政策,双方武装部队直接接触地段仅限于中国和锡金边境(当时印军在锡金有2~3个山地步兵旅),中锡边界的印军不断地向中国军队进行挑衅,在中锡边境的乃堆拉山口,多次越过已划定的中锡边界,移动界碑,修筑工事,架设电话。飞机也多次侵入中国领空对西藏的康巴宗、亚东等地进行侦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为在中国边境对峙的中印军人)</p> <p class="ql-block"> 1969年,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54个师、近百万人,在珍宝岛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苏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要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中国核基地的计划,并打算联合美国进行。自6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两国边防军在珍宝岛地区不断发生摩擦,边界紧张局势日趋加剧。1969年3月2日,苏联边防军侵入珍宝岛。3月4日后,苏联边防军和飞机再次入侵珍宝岛。3月15日,苏联出动步兵、坦克、装甲车,在飞机和纵深大口径火炮掩护下,连续向我国守岛军民发起三次攻击。3月17日,苏联出动步兵、坦克又一次登岛疯狂向我国进攻。我国边防战士奋起自卫,以猛烈的炮火予以反击。珍宝岛反击战的胜利,保卫了国家领土的完整,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三线建设”指导思想O</span></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对三线建设的总构想:三线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要“依山傍水扎大营”,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条件确定建设项目,要使三线建设的企业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要远离大中城市,分散布点,做到即使在打核战争的情况下,也打不烂、炸不垮,能继续坚持生产和科研,支援前线。</p> <p class="ql-block"> 1964年5月27日,中央工作会议,毛泽东提出“三五”计划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1964年6月6日,毛泽东关于战备问题的讲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世纪60年代的宣传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三线建设”的目标O</span></p><p class="ql-block"> 在纵深地区,即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重点是在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和西北的陕西、甘肃,以后逐步扩展到河南、湖北、湖南的西部地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三线建设”的布局</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span></p><p class="ql-block"> 国家计委对“三五”计划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其中三线地区基本建设的安排是这个计划的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投资分配按地区分,用在三线地区的投资占全国的比例:</span></p><p class="ql-block"> 西南地区区:208.3z元. 占524.5%</p><p class="ql-block"> 西北地区:約 105.3z元. 占512.4%</p><p class="ql-block"> 湘鄂西地区:19.52元. 占5 2.3%</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按部门分,用在三线地区的投资占该部门的比例:</span></p><p class="ql-block"> 国防工业74%</p><p class="ql-block"> 铁道工业45%</p><p class="ql-block"> 治金工业 58%</p><p class="ql-block"> 电力工业40%</p><p class="ql-block"> 煤炭工业 35%</p><p class="ql-block"> 石油工业 30%</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O</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三线建设精神</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三线建设初期,创业者们没有房子住帐篷、草房、山洞,或借住老乡的民房,以后又自己动手修建干打垒”建筑。到了70年代以后,各厂矿企业单位建起的红砖家属楼。三线建设者们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在施工条件恶劣、生活艰苦的施工环境下,排除万难,顽强拼搏,抢晴天、战雨天、忘我奋斗,表现出无比的英雄气概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凝聚成“艰苦创业、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三线建设精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三线建设“三大片区机构O</span></p><p class="ql-block"> 西南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p><p class="ql-block">决定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加强对整个西南三线建设的领导。3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批复》同意以李井泉为主任,程子华、阎秀峰为副主任。1965年1966年间,彭德怀曾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中南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 中央批准成立中南三线建设委员会,中共中南局第一书记王任重为主任,湖北省委副书记王树成、湖南省委书记华国锋、河南省委书记戴苏理、何幼琦为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西北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 1966年1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西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由刘澜涛、王林、安志文、宋平负责,机构设在西安。同年4月,陕西也成立“三线建设委员会”。陕西的三线建设投资重点在铁路、能源、国防科技和民用机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O 三线建设范围O</span></p><p class="ql-block"> 三线地区位于我国腹地,以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按区域来划分,三线地区基本上就是不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的中国中西部内地。这又叫“大三线”地区。在全国的一、二线地区,按照地势又划分出若干地方为本地区的“三线”,是为“小三线”地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全国“三线建设〞主要军工基地分布圈O</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O “三线建设”概况O</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大三线建设历时16年(1964—1980),横贯三个五年计划,国家主要在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投入了2052.68亿元巨资,涉及600多家企、事业单位的重建、搬迁、合并,整个工程规模史无前例。几百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干万人次民工的建设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他们露宿风餐,肩扛人挑,用十几年的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p><p class="ql-block"> 在铁路交通先行的前提下,三线建设的工业进行全面深刻的再造,建成了基本完备的钢铁、能源、有色金属、电子、化学、机械等重工业体系,奠定了现在的发展基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其中一部分后来被称为西部脊柱</p><p class="ql-block"> 如攀枝花、酒泉、金川等钢铁治金基地;酒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中心;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长城、水城等大型钢厂;贵州、汉中航空基地;川西核工业基地;长江中上游造船基地;四川、江汉、长庆、中原等油气田;重庆、豫西、鄂西、湘西常规兵器工业基地;湖北中国第二汽车厂、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东方锅炉厂等制造基地;中国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这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视察航天导弹武器(航天十院王斌供图)</p> <p class="ql-block"> 1965年11月,邓小平视察正在施工中的西南三线铁路(右起邓小平、李井泉、李富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66年彭德怀在贵州视察六盘水煤炭基地</p> <p class="ql-block"> 1965年,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谷牧与宋平、高克亭考察三线建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贵州三线建设概览★</span></p><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党中央、毛泽东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引下,按照:“靠山、隐蔽、分散"的指导思想,数万名建设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聚集贵州,义“战天斗地、自力更生”"艰著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贵州高原掀起了轰轰烈烈气吞山河的三线建设,诸写了一曲的可歌可泣的奋斗之歌。</p> <p class="ql-block"> 1966年初,党中央提出了三线建设要“以隐蔽为中心”的方针。为了对空隐蔽,在“靠山、分散、隐蔽”思路的规划和组织下,三线建设企业的关键设备生产、要害部位都要进山洞。当时,重新设计的工厂,进洞面积已达工厂面积的14.3%,其中64%利用了天然洞。</p> <p class="ql-block"> 从1964年9月开始到 1980年底,贵州三线建设基本结束,历时 16年多,形成了083、081、011六盘水能源基地等一批新型军工工业基地。贵州三线在建设与发展中,取得了瞩目成就为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贵州的自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线生活场景复原</p><p class="ql-block"> 该场景表现三线建设者们的衣食住行乐等,从埋锅做饭、到油毛毡房,再到干打垒,到红砖房,并陈设洋瓷缸,热水瓶、解放鞋、自行车、老式电影放映机等旧物件,穿插三线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片段,再现三线创业时期的生活变迁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贵州三线建设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全民动员支持贵州三线建设</p><p class="ql-block"> 从1966年开始,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建三线”的号召下,按照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三钱地区要贯彻自力更生的方针,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自己动手解决,一,二线要大力支持三线建设”的指示精神,一大批优秀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和工程建设者,怀着“早日把三线建设好,让毛主席老人家睡好觉”的朴素感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贵州高原,和贵州各族人民、勘测设计人员、施工队伍、人民军队一起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国防工业“三线建设”大会战,掀起了基本建设的第一个高潮。</p><p class="ql-block"> 为了三线建没,贵州各族人民像战争年代支服人民子弟兵上战场一样,先后组织动员了成干上万的民工配合工程建设单位和建设单位共同建设。在建单位所在地的人民群众舍家迁房、让出士地,为三线建设炸山石、挖士方、烧石灰、搬砖瓦、开山放抱、筑路修桥,热情参加国防工业建设,他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有的基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为了保证建设计划实施,贵州省要国防工办和三线工程建设各指挥部及各筹建办(处)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抢时间,赶进度、保工程”基本建设的新高潮。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把贵州三线建设看成是同帝国主义争时间、抢速度的战场。把大'三线”建设高于一切作为行动指针,这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尽快将地处一、二的国防军工厂向内地转移,使之在战时能在‘三线”地区形成正常的生产能力,成为当时压倒一切、刻不容复的政治任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边设计边基建边生产O</span></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初期,时间紧任务重,满怀豪情的建设者忘我工作,边设计边基建边生产。场景复原结合多媒体表现这种情形的典型场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三线工厂生产车间场景O</span></p><p class="ql-block"> “先生产后生活”是为加快三线建设的推进方式之一,该场景通过半景画的形式,实物结合油画,表现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场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三线厂区立面复原O</span></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密需要,三线企业大多选址偏僻,为了解决三线企业职工的实际生活困难,各厂区均设置了学校、医院和邮局等配套服务类单位,成为功能健全的小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文艺会演O</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贵州三线建设主要事件★</span></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是党中央,毛主席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贵州省各级党组织和省人委(政府)把三线建设当作头等政治任务,列入各年度工作重要的内容,从土地征拨、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到劳动力的需求等方面做了井然有序、周到细致的安排。省委,省人委主要领导贾启允、鲁瑞林、李葆华、马力等曾多次参加贵州军工‘三线”建设会议并作出重要指示,副省长陈璞如。省军区副司令员吴荣正亲自参与贵州国防科技工业‘三线“建设的领导工作,省委副书记苏钢作为分管工业的领导多次到现场指导检直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67年至1968年两年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李富春,中央军委副主席聶荣臻,图防工业军管领导小组组长粟裕等在百忙之中过问贵州三线建设情况,并多次对建设问题微出重要指示。</p> <p class="ql-block"> 1969年8月以后,中央对011、061、083三大国防工业系統,相继实行军事管制。同年,毛泽东主席签发军委命令,调工程兵部队参加贵州国防工业基地的施工建设,从而加快了建设的进度,掀起了甚本建设的第二个新高潮。到1972年底,贵州三线建成企业、科研设计所、学校、医院及后動单位近百个(其中工业企业74个)。</p> <p class="ql-block"> 经过铁道兵艰苦奋战,贵昆铁路提前九个月接轨通车。</p> <p class="ql-block"> 全长3968米的梅花山隧道,担负施工任务的铁五师创造了单口月成洞400米的纪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贵州三线建设主要成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011基地试制的第一架歼-6型飞机首飞成功</span></p><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18日下午3时05分,贵州安顺上空天高气爽,011系统经过八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制造的首架歼-6战斗机发出阵阵轰鸣声,滑向跑道的东北端。贵州第一架歼击机首飞的成功,表明011基地制造飞机已经开始,基地基本建设已经发挥效益,三线建设已见成效,贵航人多年盼望早出产品、早出飞机的愿望已经实现。标志着贵州有了航空工业,结束了贵州未制造过飞机的历史。这是党和国家在三线地区建设的重大成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导弹系列的研制</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时期,061基地先后开展了红旗一2(甲)、红旗一2(乙)、红旗一5、东升一5、图强一2、靶弹—5等型号研制和多种战略导弹、卫星的配套研制,预先研究和新技术和新工艺等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形成了生产、科研、预先研究全面展开的新格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卫星通信工程(991工程)大会战</p><p class="ql-block"> 1975年3月31日,毛主席、党中央批准国家计委、国防科委《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331”作为中国卫星通信工程的代号。这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工程。它包括卫星星体、运载火箭的研制(七机部负责)和卫星通信地面站及测控设备的研制(四机部负责)。八三基地共有18个单位(其中生产企业16个)参与了这次会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第一台飞邮发动机试制成功</p><p class="ql-block"> 1970年5月22日4时27分,011系统生产的第一台涡喷发动机在460厂总装成功,23日5时15分,顺利地通过了工厂试首批涡喷发动机在011系统的试制,标志着011系统开始初步形成和具备相当水平的生产能力,将作为一支新的生力融入到中国的国防建设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标志着011系统已经具备一定生产能力,是航空工业三线建设的巨大成果。这一成果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国家来说,改善国防布局、增强国防实力。</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一、水钢—号高炉首次出铁情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二、水钢二号高炉开炉庆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红旗一2号弹</p><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1日日,061基地装配成功首批數十发红旗一2导弹全弹。首批战备生产任务的试产成功,标志着基地武器装备的批生产能力正在开始形成,为生产、科研的基本配套,迅速将基地建成“又生产又科研,以生产为主的综合基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2年8月,在继续进行基本建设的同时,基地开始对17个项目陆续进行验收。首批数十发红旗一2导弹全弹的试产成功,“又生产又科研,以生产为主的综合基地‘。</p> <p class="ql-block"> 1973年,根据上级指示,紅旗一2号导弹经过批次性考验,进行转厂生产定型的验收。至此,061基地的批生产和科研任务己相对稳定,批生产能力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中国生产地空型号战术导弹规模最大、配备最完整的后发基地。红旗2长期以来一直扮演着我军几乎是难一的一种防空导弹的角色,直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是我军的主力防空导弹型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西南地区第一家计算机厂</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第一台DJB=18i型电子计算机</span></p><p class="ql-block"> 1966 年12 月中国西南地区第一家计算机厂——南丰机械厂(830厂)首先建成投产,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晶体管DJS-121型电子计算机,并投入批量生产,为1970年4月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图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083基地830生产的中国第一台晶体管DJS-121型子計算)</p> <p class="ql-block">1976年初,贵州省成立了以 083 基地为主体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其基础材料会战办公室。083 基地各有关单位积极投身于会战,先后突破了多种集成电路测量仪器、半导体专用设备高纯度水、气的制取、集成电路批量投产工艺等方面的难关。830厂生产出了大、中、小型电子计算机 200多台(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黔南三线建设概况★</span></p><p class="ql-block"> “083”所属的军工厂、研究所、学校、医院等 17家单位相继开工建设,投产、运行,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部在贵州的几家军工厂、铁道部的都匀桥梁厂、原一机部的都匀机床厂(后更名东方机床厂)、永安电机厂和楚雄机床厂、电力部的都匀发电厂等“三线””工厂入住黔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都匀成为建设的主战场</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O</span></p><p class="ql-block"> 全国三线建设帷幕拉开后,黔南都匀成为建设的主战场。1964年9月,国务院国防工办确定都匀为电子工业基地后,1965年6月,贵州黔南“三线”第一款军工单位38所在都匀破土动工,1966年2月,久达机械厂开工建设,1966年12月,~083 基地”由贵阳搬迁到都匀办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长州无线电厂建设初期基建场景O</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黔南三线企业剪影O</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黔南三线建设分布图O</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O083基地O</span></p><p class="ql-block"> 1965年1月,四机部[651 四基字 0325 号文批准,在贵阳市成立第四机械工业部贵州地区建设基本筹备处 ,办公地点在花溪。6月,经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务院国防办公[65]办一字 329号文批准,第38 研究所在都匀县兴建。9月,中共贵州省委批准成立 083 工程党委和指挥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韦茂文任指挥部副指挥长,自治州领导刘岗、吴朝明任指挥部领导成员。</p><p class="ql-block"> 1966年12月,四机部决定将 083 指挥部迁设在贵州省都匀市:1973年,改名为“083 生产基地”;1974年4月,“083 生产基地”正式名称为“贵州省电子工业基地”,亦称“083 基地”。</p> <p class="ql-block"> 1964年9月中旬至11月,在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的统一组织下,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组成国防工业第七踏勘组, 对贵州的黔东南地区、贵阳以西地区,湘西和滇东地区的9个专区40个县进行了踏勘,看了197个点,提出了可供建设的点78处,经过踏勘,提出了从黔南的都匀到黔东南的凯里,黄平一带 安排一套电子工业体系项目的设想。1965年 四机部《贵州省建设筹备处(代号083筹备处)》的领导带领选厂点工作组12人,先后对黔南,黔东南及铜仁地区的10多个县进行复勘选点。最后集中考察了都匀、凯里。正式确定先期建设的19个生产厂和3个研究所围绕都匀和凯里两地集中建设。</p> <p class="ql-block"> 国家三线建设时期是一个特的年代。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各地的精兵强将汇集到贵州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中,从而揭开了贵州军事电子工业发展的序幕。建设者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开始了10余年的艰苦创业,逐步建立起一个特殊的企业群体-—军事电子工业基地,代号:083基地。</p><p class="ql-block"> 从1965年到1980年底,083基地已基本建成。至此,涵盖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雷达(包括舰载、地面、车载、天线)及其研究所、无线电专用设备、电子仪器仪表、电子元件、半导体及超高频电真空器件等电子行业的几大制造业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军工电子工业基地在贵州高原上建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天南海北人O</span></p><p class="ql-block"> 那时,人们称083基地建设者是“天南海北”人,原由是这些建设者大多数来自于天津、南京、上海和北京等地的电子工业精兵良将以及高等院校刚毕业的莘莘学子,他们舍弃优裕的城市生活,来到了贵州高原为我国国防电子工业事业无私地奉献青春热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科学家精神O</span></p><p class="ql-block"> 胸怀祖国、服各人民的爱国猜神勇攀高峰、孜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斫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猜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音人猜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38所的历史沿革O</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O历任领导O</span></p><p class="ql-block">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以下简称38所),1965年建于贵州省都匀市,1988年底整体迁建安徽省合肥市,现有员工7000余人,平均年龄35岁,是国家一类骨干研究所。拥有国家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俄罗斯新技术研发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浮空平台研发中心、两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50多年来,共取得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成果2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4项,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居于国际领先地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为历任领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领导关怀O</span></p><p class="ql-block"> 图一:1987年7月24日小平接见王小谟合影</p><p class="ql-block"> 图二:1992年江泽民视察38所</p><p class="ql-block"> 图三:1987年胡锦涛与王小谟所长合影</p><p class="ql-block"> 图四:<span style="font-size:18px;">受到习近平同志、李克强同志委托,</span>中国工程院院士、38所所长吴曼青同志参加元宵节晚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38所参与的重大活动O</span></p><p class="ql-block"> 图一:2008年担负北京奥运会安保任务</p><p class="ql-block"> 图二: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p><p class="ql-block"> 图三:2012年担负神九返回舱回收通信保障任务</p><p class="ql-block"> 图四:2015年抗战胜利阅兵</p><p class="ql-block"> 图五:2010年担负上海世博会安保任务</p><p class="ql-block"> 图六:2012年担负神九返回舱回收通信保障任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38所的重要科技成果O</span></p><p class="ql-block"> 38所自建所以来,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在技术发展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先后研制出我国:</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国土防空三坐标雷达</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远程全相参捷变频三坐标雷达</p><p class="ql-block"> 第一块雷达专用ASIC芯片</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低空警戒雷达</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全相干脉冲多普勒天气雷达</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机载SAR/GMTI双模工作体制试验雷达</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轻型机载预警雷达完成演示验证(空警200)</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数字波束形成体制三坐标雷达</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双(多)基地岸对海警戒雷达</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数字阵列试验雷达</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数字波束形成体制的外辐射源试验雷达</p><p class="ql-block"> 第一艘国内大型平流层中试艇天丹02(玉艇)</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国内体积最大、升空最高的大型系留气球系统 </p> <p class="ql-block"> 38所以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4;截至目前,38所共获倡国家专利授权45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64项。</p> <p class="ql-block"> 38所高度关注国防安全与公共安全,确立预警探测、对地观测、浮空平台、信息对抗、测控通信、公共安全、集成电路七大发展领域,立足自主创新,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深化体制变革、加速机制创新,适应环境、强化能力、弘扬文化,努力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自主创新、装备供给、民品产业三大板块协调发展的研究产业衔接、军品民品互动、事业企业一体的“组织轻型、执行有力、文化鲜活、人才聚合”的世界一流研究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为国庆阅兵装备(305雷达、120雷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83中近程三坐标警戒引导雷达</p><p class="ql-block"> 我国第一部国土防空三坐标雷达,38所在都匀研制生产。1985年,该雷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384中远程警戒引导雷达</p><p class="ql-block"> 我国第一部远程全相参捷变频三坐标雷达</p><p class="ql-block">38所研制。1993年,该雷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集体荣誉O</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后记★</span></p><p class="ql-block"> 国家三线建设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各地的精兵强将汇集到贵州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中,从而揭开了贵州军事电子工业发展的序幕。建设者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开始了10余年的艰苦创业,逐步建立起一个特殊的企业群体-—军事电子工业基地。从1965年到1980年底,083基地已基本建成。至此,涵盖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雷达(包括舰载、地面、车载、天线)及其研究所、无线电专用设备、电子仪器仪表、电子元件、半导体及超高频电真空器件等电子行业的几大制造业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军工电子工业基地在贵州高原上建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O“三线人”的情怀O</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