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迈静穆《西峡颂》2024.9.20

范琨—诗书话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昔有怀素观公孙大娘舞剑而得草法,时人可以看形意拳发力松,活,弹,抖。得《西峡颂》之静穆雄迈,骨气通达,结构曼妙,英威别具。</p><p class="ql-block"> 大成拳泰斗王芗斋说大成拳试力时,要浑身气力均整,关节灵活,任其自然。全身不可稍有滞处。动一处即做全体想。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动作要慢,切莫吃力。吃力则不自然。力必偏重一方,而失于滑于暴。全身原有之浑圆力则不能畅达于体外。《西峡颂》结字宽博,疏散俊逸,雄迈开张。和王芗斋大成拳有心境相通,神与际会。</p><p class="ql-block"> 《西狭颂》历经近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仍原地原貌、一字不缺地完好保留下来,可以说是“佳作”,下就隶书《西狭颂》做一简单分析。</p><p class="ql-block"> 《西狭颂》亦为摩崖刻石,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又称《黄龙碑》,别称《惠安西表》,晚《石门颂》23年于汉建宁四年镌刻于今甘肃省成县抛沙镇东营村。正文中正上方有“惠安西表”题额,正文的右侧有线刻五瑞图,是非常罕见的东汉画像石,被誉为“汉画中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崖面题字高约220厘米、宽约340厘米;正文共20行,每行20字,第20行有摩崖颂碑完成的年月日,共385字。其内容主要记载的是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率众开天井道政迹及对其功绩的颂扬。</p><p class="ql-block"> 《西狭颂》的最早的文学记载是欧阳修嘉祐八年撰成的《集古录跋尾》,《集古录》中称《西狭颂》为《李会碑》。欧阳修是不满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的,他主张散文创作语言流畅自然,自然关注《西狭颂》的语言和用字,他指出此碑文中的东汉语言运用和北宋时行文的不同,并指出形成这种文风差异是汉代写作用字简略造成的,和北宋写作方法有所不同,欧阳修子欧阳棐继承父志,续撰《集古录》二十卷时对此有所疏忽,未加深究。</p><p class="ql-block">《西狭颂》自宋代曾巩首次著录于《南丰集》中起,遂陆续引起历代金石学家和艺术家的关注、评赞。清人方朔称赞“宽博遒古”;徐树钧评说“疏散俊逸,如风吹仙袂,飘飘云中”;康有为评为“疏宕”;梁启超赞为“雄迈静穆,汉隶正则也”;当代学者评《西狭颂》为“天下隶书第一”,誉为“汉代山林书风的代表”等。</p><p class="ql-block">《西狭颂》艺术特点分析</p><p class="ql-block"> 一 用笔方面来说,《西狭颂》以方笔为主,藏锋入笔,顶纸提笔。收笔时出现波磔,即收笔不按,至尾端稍落笔,以细笔渐渐挑出;其它波磔则是在方直与圆曲两个相对立的笔法混合时和两者相调和时产生波势,这种波势常出现在最后一画上,如“三、王、五、二”等字;表现最突出的是捺和斜画,如:“人、造、惠”等字,《西狭颂》中的波画是变化多端的,或由方笔行进、或圆起方收、方起圆收,波尾与折笔重顿,或尖锋拉长,中断提笔,出现轻重变化。</p><p class="ql-block"> 二 从结字方面来看,中宫开阔,字形方正,凝重浑厚、朴茂丰腴是其主要的特征,这需要通过逆入平出及提按顿挫的变化来实现;多用篆书的造型,以曲线为主体构成圆形字体,如“于、乃”原是直线,后写成了弯曲的,“抑、月”二字的左撇也是弯曲的;还有“宀”最为突出,如“宿、字、冠”等字都是以曲线为主,因此表现线条的厚重,扎实内敛又是其结体的另一个特点。而一些字的偏旁结构会出现大小不匀称的组合,不显凌乱却增添了不少的灵动性。</p><p class="ql-block"> 三、从布局方面来说,《西狭颂》共385个字,摩崖颂碑呈长方形,纵3.06米,横3.75米;所刻字体的大小,约有9—10厘米,以其字形分类,长形约占80%。因为总体是方形,横画与横画之间间隔宽大些,所以字迹显得粗犷雄强,清晰明朗;笔画安排横平竖直,扎实停匀,极讲究整体的对称均衡,形体方正饱满,内松外紧。</p><p class="ql-block"> 四 整体气势方面说,《西狭颂》善于把微妙的矛盾通过各种走向的线条来相互牵引,达到“貌实意虚”、“疏宕”的审美境界;其二其碑刻字体清晰,简洁大方,笔画有力,大气程度有些亚于《石门颂》。但历代书家对《西狭颂》的评价也是颇高的。文隽所著《书法精论》说:“结构严整,气象嵯峨,此汉碑中之高浑者也;结构曼妙,笔有余妍,汉碑中之秀丽者也;风回浪卷,英威别具,此汉碑中之雄强者也。”</p><p class="ql-block">《西峡颂》原文,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字伯都。天姿明敏,敦诗悦《礼》,膺禄美厚,继世郎吏,幼而宿卫;弱冠典城,有阿郑之化。是以三剖符守,致黄龙、嘉禾、木连、甘露之瑞。 动顺经古,先之以博爱,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朝中惟静,威仪抑抑,督邮、部职不出府门,政约令行,强不暴寡,知不诈愚,属县趋教,无对会之事;徼外来庭,面缚二千馀人;年谷屡登,仓庚惟亿,百姓有蓄,粟、麦五钱。 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缘崖俾阁,两山壁立,隆崇造云,下有不测之溪,阨芒促迫,财容车骑。进不能济,息不得驻,数有覆霣隧之害,过者创楚,惴惴其栗。 君践其险,若涉渊冰。叹曰:“《诗》所谓‘如集于木,如临于谷’。斯其殆哉!困其事则为设备,今不图之,为患无已。”敕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审,因常繇道徒,鐉烧破析,刻刍磪嵬,减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士石,坚固广大,可以夜涉。四方无雍,行人懽悀,民歌德惠,穆如清风,乃刊斯石。 曰:赫赫明后,柔嘉惟则,克长克君,牧守三国;三国清平,咏歌懿德。瑞降丰稔,民以货稙。威恩并隆,远人宾服。鐉山浚渎,路以安直。继禹之迹,亦世赖福。 建宁四年六月十三日壬寅造,时府承,右扶风陈仓吕国,字文宝,门下掾,下辨李虔,字子行。故从事议曹掾下辨李旻,字仲齐。故从事,主簿,下辨李遂,字子华。故从事,主簿,上禄石祥,字元祺。五官掾,上禄张亢,字惠叔,故从事,功曹,下辨姜纳,字元嗣。故从事,尉曹史,武都王尼,字孔光。衡官、有秩,下辨李瑾,字汉德。书文,下辨道长,广汉汁邡任诗,字幼起。下辨丞,安定朝那皇甫彦,字子才。</p><p class="ql-block">《西狭颂》摩崖原石所在地</p><p class="ql-block">《西狭颂》摩崖刻石,在甘肃成县西狭中段青龙头,刻于东汉灵帝刘宏建宁四年,即公元171年,书体为隶书。</p><p class="ql-block">《西狭颂》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篆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又名《惠安西表》,还称为《李翕碑》《李翕颂》,又俗称《黄龙碑》。此刻石结字高古,庄严雄伟,用笔朴厚,方圆兼备,笔力遒劲。</p><p class="ql-block">著名金石文字学家杨守敬评论道:“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碑文末刻有书写者“仇靖”二字,开创书家落款之先例。</p><p class="ql-block">《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并称为汉代书法“三颂”。较之其他两颂,《西峡颂》还有方正,宽博,静穆三个特点。</p><p class="ql-block"> 1.方正。</p><p class="ql-block"> 杨守敬《评碑记》称《西狭颂》“方整雄伟”。《西狭颂》正文二十行,满行二十字,纵145厘米,横145厘米,是一个标准的正方形,而正文中绝大多数字形是正方,这在汉隶中极为少见。相同周长的矩形有无数,而正方形只有一个。所以,正方字形的结构处理是有一</p><p class="ql-block"> 2.宽博</p><p class="ql-block">  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称《西狭颂》“宽博遒古”;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谓此碑“疏宕”。宽博,是在书艺结体领域里与“紧结”相反相形的美学范畴。“宽博”在唐代已成为常用的书艺品评标准之一。李嗣真《书品后》说“钱氏小篆、飞白,宽博敏丽,太宗贵之。”张怀瓘《书断》中说张融“宽博有余,严峻不足” 。</p><p class="ql-block"> 3.静穆</p><p class="ql-block">  儒家讲“中庸”“中和”,道家说“涤除玄鉴”“物我同化”,佛家的“渐修”“顿悟”都渗透了以静为主的文化观念。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说“不懂中国书法,就不可能懂得中国艺术”;旅居法国的华裔学者熊秉明先生则强调:“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书法是文化核心的核心。”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自然也与“静”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西狭颂》的方正与宽博正好映衬它的静穆。毋怪乎梁启超《碑帖跋》称《西狭颂》“雄迈而静穆”。</p><p class="ql-block"> 大成拳泰斗王芗斋讲,习拳应以善字入手,从静中作为方能达初之精确之正路也,再增繁功以臻至入微入妙也。然学识学术亦如是也,研究越高级,入手作为越应正确,佛,儒、道、医、天主、基督,均平心正性,善念济世,由善心慈念入手,由静心抑欲、清静中求其作为,解理悟性,体认源识,以理义而指导行为也。</p><p class="ql-block"> 书法临摹,贵在体认。传统武术的力量训练,贵在身体的体认。文武之道相互理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体认《西峡颂》的雄迈静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范琨 陕西西安鄠邑。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鄠邑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安意拳(大成拳)武术馆顾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