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终身学习力</span></p> <p class="ql-block"> 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 30年前培养的人,需要记很多东西。但现在这个时代有互联网了,很多东西都不用记了,网上一检索都有。30年前大学生毕业后基本上就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而且可以靠这个工作活一辈子。但现在的大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极大可能和他在大学所学专业的关系并不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培养学生做事的逻辑和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 比如学数学的人未来或许要与学计算机的人合作,或许要与学生物学的人合作,或许要与学金融的人合作。怎样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与学习其他专业的人进行交流,同时也能将别人介绍的东西很好地吸收?这时候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和协作能力就非常重要了。</p><p class="ql-block"> 以前,我们的教育太注重成绩了,从小学开始就在鼓励孩子的好胜心。我是班上第一名,你是班上第五名或者第十名。这种攀比的心态,对孩子、老师、家长,都会传递出错误的信息。实际上,有些学生虽然没有考第一名,但是他有好奇心,什么事都想搞清楚,他的成就可能要在20年甚至30年后才能展现出来。对这些人,希望我们的社会能更宽容一些。</p><p class="ql-block"> 英国数学家怀尔斯(Andrew Wiles,1953-)说,他十三四岁时在街道图书馆首次接触到了“费马大定理”。这个猜想的魅力深深吸引了这位少年。虽然之后很长时间里,他都没有能力攻克这一难题,但好奇心驱使他持续不断思考合适的解决途径。在33岁时,怀尔斯受到一个研究成果的启发,开始全力攻关。经过7年奋斗,他终于取得了“费马大定理”的突破性进展。之后,他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当年的少年之梦,终于在20多年后得以实现。怀尔斯的成果,可能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成就。</p><p class="ql-block">所以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数学的探索与学习中,通过数学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好奇心和终身学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拥有好奇心的学生,往往自发地沉浸于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探索,并非被他人强迫着去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真正地学到了东西,这正是我们乐于见到的一个情景。</p><p class="ql-block">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而长远的过程。我们希望创造一个环境,让学生有一种不断往前走的动力,而不是到了某个位置就停滞了。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眼前的成绩,更要看到他的潜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为他将来取得成功做好准备。</p> <p class="ql-block">(核心内容来自课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