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阳朔一周游之五 2024年 9月 14日 晴 34 °C

老K

<p class="ql-block">今日行程:刘三姐大观园,桂林王城逍遥楼,东西巷闲逛。</p> <p class="ql-block">  刘三姐大观园是一座展示刘三姐文化及广西各民族文化经典的民族风情旅游景区。始建于2002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秀峰区桃花江路,东靠西山,西望甲山。</p> <p class="ql-block">刘三姐大观园所在地,狮子岩村的村口牌坊。</p> <p class="ql-block">  电影《刘三姐》(1960 年):这是中国内地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由苏里执导,乔羽担任编剧,黄婉秋、梁音、刘世龙等主演。影片讲述了酷爱唱歌的刘三姐用山歌反抗财主莫怀仁的故事。该片曾斩获第 2 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术奖。</p> <p class="ql-block">  20 世纪 60 年代,电影《刘三姐》火遍海内外,桂林市桂剧团女演员黄婉秋因扮演 “刘三姐” 广为人知。黄婉秋一生致力于传承 “刘三姐” 文化,在世纪之交,她毅然辞去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的职务,在桃花江畔创建了刘三姐大观园。刘三姐大观园原名桂林刘三姐景观园,是一座展示刘三姐文化及广西各民族文化经典的民族风情旅游景区,占地一百多亩,总投资 5000 多万元人民币。</p> <p class="ql-block">  刘三姐与阿牛哥定情誓约的百年古榕景观。</p> <p class="ql-block"> 金蟾对歌台。</p><p class="ql-block">照片右边建于湖中金蟾歌台是园中的精华之一,青山绿水、景色宜人,歌声缭绕,如痴如醉。</p><p class="ql-block"> 刘三姐大观园通过多种方式传承广西地方特色,文化。首先,景区内的金蟾对歌台,游客可以隔水相望,与美丽的少女对歌,亲身体验广西少数民族的对歌传统娱乐方式,感受刘三姐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侗族鼓楼是侗寨老年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学歌,民间老艺人传歌编侗戏的集中场所。鼓楼高 23.8 米,由 16 根杉木支撑,全靠扣合无缝的榫栓穿台,人字形结构结实牢靠,受到建筑学专家的赞叹。</p> <p class="ql-block">  石雕绣球。</p> <p class="ql-block">  园区內集合了各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风雨长廊、壮寨干栏、瑶寨木楼、侗族鼓楼、苗族吊脚楼等各类民族建筑及广西各种民族服饰,构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画卷。</p> <p class="ql-block">此处山水,得天独厚。</p><p class="ql-block">环湖长廊,宁静雅致。</p><p class="ql-block">绿树青山衬蓝天白云,</p><p class="ql-block">枝影摇曳呈郁郁葱葱。</p><p class="ql-block">湖水如镜现水下别有洞天。</p><p class="ql-block">田园风光,超凡脱尘。</p> <p class="ql-block">有山有水,有桥有径。</p><p class="ql-block">亭台楼榭,连廊逶迤。</p><p class="ql-block">美景胜画,恍若入梦。</p><p class="ql-block">在园内游览的这个时段,恰好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使得照片的色调景色格外漂亮。</p> <p class="ql-block">  那龙寨广场上的盘龙柱,柱的上部镶有一对黑色的牛角 ,红色的圆柱、黑色的牛角,金色的蟠龙,威武霸气,象征此处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 由电影刘三姐而名声大噪的莫府</p><p class="ql-block">忻城莫氏土司始于明代。明弘治九年(1496年)由莫氏任土知县治理,并钦准世袭,这是自唐宋以来中央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明清两代王朝对土官确立了承袭、等级、考核、贡赋、征调、奖惩等制度,让土官在所辖区域内享有特殊的权力,允许其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土官除对中央王朝负担规定的贡赋、征调之外,域内事务自行决断。这种“以夷治夷”、“以蛮治蛮”的土司制度,是封建社会的特殊政治制度,它是历史的产物,当时代不需要时则被废除。忻城莫氏土官世袭统治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被废除,历明清两朝411年,从其始祖莫保协理算起,时间跨度为500年。</p> <p class="ql-block">  莫府内院。</p><p class="ql-block"> 莫怀仁居于明末,是广西忻城莫氏土司二十任世袭土官中第十二任土官,实则上与刘三姐相隔几百年。他曾经禁过山歌,认为有损民风,伤风败俗,所以莫老爷是以他作为蓝本创作的,1961年拍的电影《刘三姐》只是文学作品,由乔羽编剧,是根据民间传说经过加工整理的。莫府曾经是新影视剧《刘三姐》拍摄之地,也使这里的知名度大增,一时游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神秘的文字,古汉字或少数民族文字?不得而知,看形象很美,却难得一字半解,且从美学视角欣赏一下。</p> <p class="ql-block">幽静舒适的村落小径。</p> <p class="ql-block">  大观园里,那龙寨神秘而古朴,它是壮族一个支系黑衣壮后裔的聚居地。黑衣壮是壮族众多支系中传承民族精神最顽强、人数最少的一个支系。由于历史上战争和民族迁徙等原因,许多人躲入深山老林,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从而保留了古老的文化,被人类学家称之为壮族 “活化石”,是壮族众多支系中的一朵奇葩。</p> <p class="ql-block">  那龙寨门前硕大的银锭。</p> <p class="ql-block">  刘三姐大观园有壮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建筑。壮族的建筑主要是干栏式民居,也叫木楼、吊脚楼,多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p> <p class="ql-block">壮族村民崇尚的银饰品、银制品。</p> <p class="ql-block">  那龙寨里至今仍保留着壮族最原汁原味的习俗。以黑为美是黑衣壮的传统,黑头巾、黑衣服、黑裤子、黑布鞋,黑里透红,原味无穷。黑衣壮的房屋为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别具一格。他们的山歌旋律悠扬飘逸,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亢嘹亮、委婉动听,享 “天籁知音” 之誉。那龙寨里的壮寨,是壮族最具代表的干栏式建筑;他们的服饰,都是纯手工亲自制作;他们佩戴的银饰,也都是纯手工打造。</p> <p class="ql-block">  黑衣壮的婚俗独特,他们以歌定情,以歌为媒。严格遵循族内婚,但绝对禁止近亲结婚,禁止与其他族群、其他民族通婚。他们在饮食文化、酒文化、岁时风俗、民间信仰、原始宗教等方面决定并保持了族群的纯正传统。</p><p class="ql-block"> 黑衣壮的男人头缠黑布头巾,穿前盖大襟上衣,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黑衣壮以黑色为美,并以黑色作为族群的标记,其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征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那龙寨壮族民居。小院楼房,宽敞明亮,宁静祥和,看来之前居住于此的也是殷实人家。</p> <p class="ql-block">又一户民宅,显然气派小了一些,从院落、门庭、楼房都要低调一些,算是平常人家吧。</p> <p class="ql-block">乡村风光,满眼葱茏,生机盎然,赏心悦目。徘徊在此,令久居都市高楼的城市平民艳羡不已。</p> <p class="ql-block">来一段实采视频,走走看看,更有现场感,了解更彻底。</p> <p class="ql-block">  视频起始处应该是村口的铜鼓。</p> <p class="ql-block">  那龙寨的黑衣壮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历史。黑衣壮主要集中在广西与云南边邻的那坡县,按自称和语言划分有 12 个族群之多。在历史的长河中,黑衣壮曾经历过诸多重大事件。</p><p class="ql-block"> 唐代、宋代,广西都曾爆发过壮族农民起义。农民起义失败后,统治者对起义军及他们的家族大肆剿杀。众多的壮族人为逃生而举家躲入深山老林,其中一部分就成为了后来的黑衣壮。他们在封闭的环境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也使得古老的黑衣壮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沿袭至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黑衣壮以农耕为主,在 “九分石头一分土” 的大石山区,主要种玉米、小麦、土豆及瓜豆,主食杂粮,也食野菜竹笋。他们居住的房屋为石木结构的干栏式建筑,石头作房基,木结构二层矮楼,下层圈养猪牛鸡鸭,上层住人。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  那龙寨的“衙门”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民俗文化表演—斗鸡。</p> <p class="ql-block">  小小的圆擂台,两鸡引颈相斗。跌下擂台为输。擂官开赛前,会邀请看官下注,10元一注,满足10注开打,压中的有小礼品。三局两胜为赢家。</p> <p class="ql-block">看似争斗激烈,实则快速结束战斗,平均不到两分钟就分出胜负。</p> <p class="ql-block">  大观园内剧场,壮族歌舞表演。</p> <p class="ql-block">  壮族大娘展示她傲人的头发。乌黑亮丽,发长曳地。此地风俗,妇女一生只剪两次头发,并以本地独特的方式打理自己的头发,以发为帽,盘在头上。视频记录了应邀展示的大娘的秀发和盘头过来程。</p> <p class="ql-block">  壮族歌仙刘三姐</p><p class="ql-block"> 刘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龙元年(705 年),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12 岁即出口成章,妙语连珠,以歌代言,名扬壮乡。后曾到附近各地传歌。慕名前来与她对歌的人络绎不绝,但短则一日,长则三五天,个个罄腹结舌,无歌相对,无言以答,羞赧而退。然而她的才华却遭到流氓恶霸的嫉恨,后被害死于柳州。</p> <p class="ql-block">  刘三姐传说所蕴含的文化密码,早已深植在广西人的血脉里,生生不息。她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美丽广西呈现给世界的最好表达。她的歌声成为广西向世界发出的最悦耳、动听的中国声音。</p> <p class="ql-block">  桂林的历史名楼—逍遥 楼</p><p class="ql-block">逍遥楼位于桂林市秀峰区解放东路 18 号,在 “东西巷”东巷尽头,东邻漓江。逍遥楼始建于唐武德四年(621 年),由初唐杰出的军事家李靖修建,是唐代桂州城的东城楼,楼名取自庄子的《逍遥游》。逍遥楼历史上留有众多名人和文人墨客的足迹,多次损毁并重建。宋崇宁元年(1102 年)由广西经略安抚使程节重建后改名为 “湘南楼”,不久后又改回。最后一次毁于抗日战争时期,目前的建筑重建于 2015 年,为二层,白天可登楼欣赏青山连绵、江水潺潺的秀美景色以及旌旗飘飘的城楼。逍遥楼遗址在今桂林市区滨江路北段解放桥与伏波山之间。</p> <p class="ql-block">  登楼眺望,远山近水,一桥飞架,白云如絮,绿树若绒。成片错落的民居和连绵起伏的群峰,构成了一片安逸祥和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山峰,披着深邃厚重的墨绿色外套。</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绿树,伸展着翠绿的枝叶,亮丽清纯。</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丰富的色调,勾勒出美妙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深邃与亮丽,厚重与清纯,任尔展开遐想的思绪,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登桂林逍遥楼有感</p><p class="ql-block">桂林胜景映千秋,</p><p class="ql-block">独上逍遥忆旧游。</p><p class="ql-block">漓水悠悠流古韵,</p><p class="ql-block">青山隐隐诉离愁。</p><p class="ql-block">遥思往昔繁华地,</p><p class="ql-block">尽览今朝锦绣洲。</p><p class="ql-block">岁月沧桑楼影在,</p><p class="ql-block">凭栏远眺意难休。</p> <p class="ql-block">漓江侧畔立高楼,</p><p class="ql-block">古风千年意韵悠。</p><p class="ql-block">过往风云皆入画,</p><p class="ql-block">逍遥此处忘尘愁。</p> <p class="ql-block">逍遥楼上乐逍遥,</p><p class="ql-block">八方美景眼前绕。</p><p class="ql-block">不觉已成景中人,</p><p class="ql-block">融入山水永不老。</p> <p class="ql-block">  石碑 “逍遥楼” 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题,但他没有到过桂林,石碑是 1972 年根据蒲州的碑石旧拓本临摹重刻的。</p> <p class="ql-block">  桂林还是个人才辈出的福地,自古就有“状元之乡”的美誉。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在中国科举制度实行的1300年间,广西一共有12名状元,而桂林就独占了8名,是广西历史上中状元、进士最多的城市。千百年来,桂林的状元文化也为这座秀美的山水之城增添了“文化韵味”,在这些历代的状元身上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成为桂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逍遥楼到东西巷有一座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长廊,长廊上方的牌匾上“状元廊”三个大字点明了长廊的内涵。这条长廊将东西巷和逍遥楼连接起来,更是将桂林一千多年的状元文化连接了起来。状元廊长为60多米,采用了传统中国长廊形式建造,通过壁画、石雕等表现手法,展示古代科举文化、应试场景以及在长达1300年的科举制度中桂林八位状元的风采集中进行了介绍。</p><p class="ql-block"> 状元,是古代文人的“最高荣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进士及第后所写《登科后》中的诗句,他将学子考取功名之后的兴奋心情做了最好的描写。</p> <p class="ql-block">  桂林靖江王城是中国延续时间最长的王府,建筑规模宏大、气势森然。王城南北纵距 557.5 米,东西横距 336 米,占地面积 18.7 万平方米(283 亩)。王城开东南西北四门,分别命名为体仁(东华门)、端礼(正阳门)、遵义(西华门)、广智(后贡门)。</p><p class="ql-block"> 这种建筑布局体现了王权至上的思想,也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严谨与庄重。从建筑风格上看,歇山式大屋顶、碧色琉璃瓦面等元素,既彰显了王府的尊贵地位,又融入了桂林当地的特色。磨砖对缝清水墙的工艺,显示出当时高超的建筑技艺。王城的四门命名也富有文化内涵,体仁、端礼、遵义、广智,体现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同时,这种布局也为游客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游览路线,让人们能够更好地领略王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城垣周长 3 里,全部用巨型方整的料石砌成,城墙厚 5.5 米,高近 7.92 米,十分坚固。靖江王府系歇山式大屋顶,磨砖对缝清水墙,碧色琉璃瓦面,富丽堂皇。整个王城的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的布局方式营造,中轴线前为承运门(取义 “奉天承运”),中为承运殿,后为寝宫,最后是御苑。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坛,主体建筑两侧还有众多的厅堂楼阁、书屋轩室。</p> <p class="ql-block">  古巷深深不见底,</p><p class="ql-block"> 石墙重重如山立。</p><p class="ql-block"> 风云雷电数百年,</p><p class="ql-block"> 城头变幻大王旗。</p> <p class="ql-block">东巷窄道幽深笔直,</p><p class="ql-block">挡不住的青翠顽强出镜,</p><p class="ql-block">远方的客人倚墙小歇,</p><p class="ql-block">一瞬永恒,定格在镜头中。</p> <p class="ql-block">  桂林王城和逍遥楼都是桂林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王城见证了桂林的历史变迁,涵盖了桂林三大历史文化体系。逍遥楼则承载着桂林的古老记忆,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其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它们共同为桂林这座美丽的城市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p> <p class="ql-block">  桂林王城南门端礼门,亦称正阳门。门前石狮古朴威武。正阳门亦是王城正门,门前一条宽阔的大道,现已成为正阳步行街。左右两边分别是著名的东西巷,以正阳门为界,左东巷、右西巷。</p> <p class="ql-block">  桂林—阳朔之行圆满落下帷幕,让我以这张照片作为收官。刘三姐和阿牛哥的相拥意味着幸福甜蜜,石雕的产品意味着永恒不变。祈愿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亘古不变,地久天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