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伊尔城机场取行李处的北极熊标本。我们每个人到此就像是叶公好龙,即想见到北极熊,可又都怕真遇到近距离的北极熊受到伤害。赤手空拳的人类无论是水上还是陆地都不是北极熊的对手。但如果有人伤亡或是为了游客的安全打死北极熊都会成为轰动社会新闻。 地球最北教堂里的北极熊标本。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北极熊就会灭绝,那将破坏北极的生态平衡。 这是用长焦镜头拍到的北极熊,经过漫长的北极冬夜还没恢复体重。<div>据介绍:北极熊是现今体型最大的陆上食肉动物之一,成年北极熊直立起来高达2.8米,肩高1.6米。雄性北极熊体重为300-800公斤,雌性为150-300公斤;在冬季来临前脂肪将大量积累,它们的体重可达650公斤。熊掌可达25厘米宽,熊爪可超过10厘米,北极熊奔跑的时速可达40公里,还能在海里以时速10公里游97公里远。<br></div><div>北极熊在一年中有大部分时间约66.6%不活动,其余的时间29.1%花在走步和游泳上、跟踪猎物1.2%或进食2.3%。<br></div> 本来我们可以登陆近距离观赏海象,可是因为附近出现北极熊而取消登陆。 这位背长枪的是我们船上的探险队长,这些枪支的主要作用不是用来打猎,而是震慑北极熊。 开冲锋舟的队员全副武装,望远镜、对讲机、震暴枪一应俱全。他们除了开船还要观察情况,有什么可以拍照动物和危险,有个风吹草动全体团员马上都知道了。 震暴枪估计应该和信号枪类似 冲锋舟前面放的长塑料盒子里面放的是长枪。 这是登陆后集中放置的枪盒 按照指定路线依次前行,抄近路也不行,这是规矩。 十多个人至少有三个人近距离保驾。随时提醒你不能掉队落后于他们。 我们看的是景,他们看的是有无熊情。 远处还有拿望远镜观察,担任警戒任务的队员,一有情况马上撤离。有次长距离徒步的过程中,就因为远处发现北极熊,而马上撤离回船。 合影拍照可以,但是想摸一摸枪绝对不行。感谢探险队员们一路的辛苦和耐心周到的服务。虽然不能触碰枪支,但近距离观察发现材质应该属于工程塑料一类,因为枪支便携和使用寿命上和军品要求不一样。再说现在塑料的强度耐用方面也很过硬。特别是北极熊不像狼那样群居,几发就能解决问题。轻便可靠成本低可能就是这些枪支的特点。 下船进入朗伊尔城,发现骑车外出也背枪,这是离城较远的安全保障。这里只有二千多常驻人口,附近的北极熊倒有五千多头。所以人们调侃这里遇到北极熊比遇到人的机会多。一般北极熊也不会到人类聚集区活动。 这徒步的也背枪。连学生上学也要带着枪。回想起来有件怪事:这里甚至连警察也没看到,也许是没留意的关系,也没看到警局。就连互联网上也没找到当地警局的图片。不信您找一下告诉我。 格陵兰伊卢利萨特加油站小店里就有卖枪弹的。据说这里卖酒控制的很严格,怕的是酒后枪支失控。在朗伊尔城没注意到卖枪的商家。 我们看到最贵的枪不到一万元人民币。<div>1 人民币 ≈ 0.9459 丹麦克朗<br>1 丹麦克朗 ≈ 1.0573 人民币<br></div> <p class="ql-block">像这种带瞄准镜的九千多元。</p> 下面的旗子是格陵兰的国旗,他们还没正式独立,丹麦政府每年还要给他们拨款。各种生活物品也都是来自丹麦。连对外航线也只有从丹麦一条。 想起小兵张嘎电影中的名句:铜眼睛打屁股,这可是真家伙。 这个朗伊尔城的六角形的餐厅要预约才能就餐。 <p class="ql-block">这个餐厅很有特色,要就餐先预约。</p> 海豹皮 连菜谱封皮也是海豹皮做的,非常精细。 连墙上也挂着几枝枪。 坐垫也是海豹皮的 斯瓦尔巴博物馆是位于世界最北部的博物馆,面积与一个网球场相当。它上面是斯瓦尔巴大学。博物馆的每一件展品——海豹、驯鹿、野鸭、矿灯和测距仪等都贯穿着这一主线——人、动物和自然之间应该如何共存?博物馆的上层就是当地的大学,网上有视频,上课先教会学生用枪以保护自己,并且上学要带枪。 博物馆的大门中外 北极狐皮毛只有冬天才是白色的。 细看后才知道,这个笼子是诱杀北极熊的 北极熊一旦去叼取食物就会触发如下图藏在里面的枪支,看来赤手空拳的人不是北极熊的对手。但狡诈的人类能让北极熊有不计其数的死法。 木盒内锯短的枪支,不光北极熊想不到这损招。连我也没想到人类这方面的大智慧。 网络图片,远离城区就有这种提示。路边有红色的细棍是冬天下雪后提示司机公路的位置。夏天时可以看到路边有很多小洞就是冬天突安插提示棍用的。世界上只有郎伊尔的路牌上写的不是小心车辆,而是小心北极熊。 网络图片,刚出机场门口的指路牌到世界上这些国家地方的距离。<div>2025年北极旅游保护环境新措施包括减少登陆点、限制游客与北极熊的距离、限制海象观察距离、限制船行速度以及限制邮轮乘客总数。<br>1.减少登陆点:从2025年起,北极保护区内登陆点将大幅减少,禁止在保护区的43个登陆点以外的任何地区登陆。这意味着斯瓦尔巴群岛65%以上的地区将不再允许自由进入,大大限制了探险和旅游活动的范围。<br>2.限制游客与北极熊的距离:环保部提议,游客与北极熊的距离在7月1日至次年2月28日期间应至少保持300米,而在3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最小距离应至少保持500米。如果在限定距离内发现北极熊,游客必须撤退。<br>3.限制海象观察距离:机动船舶必须与海象聚集地保持至少150米的距离,而在海象聚集地300米内的海域,船行速度不得超过5节。<br>4.限制船行速度:在鸟类栖息的悬崖500米之内的海域,船行速度也不得超过5节,以确保不干扰海鸟的生活和繁殖。<br>5.限制邮轮乘客总数:所有的保护区内,邮轮乘客总人数不得超过200人。这意味着载客量超过200人的邮轮将无法进入北极地区,进一步限制了游客的数量和活动范围。<br>这些新措施旨在减少人类活动对北极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北极熊、海象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同时也对探险邮轮业和北极旅游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能会改变旅游路线和活动方式,以确保旅游活动与自然保护相协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