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街头肖像——侨港的归侨及后裔们(完成版)

朱恒影像

侨港位于北海银滩附近,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小的建制镇,绝大多数居民为越南归国的侨民及后裔。<br><br>1978年,受越南当局排华风波影响,大批华侨华人被迫离开当地,当年约有7000多名侨胞拖儿带女被安置到侨港这片土地,开始了在北海的生活,侨港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归侨集中安置点。<br><br>四十余载匆匆而过,现如今,侨港码头已成为北海最繁忙的渔港,侨港风情街更是成为闻名遐迩的美食打卡地,而这些归侨及后裔们,也已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海人。<br><br>本组照片用街头肖像的方式记录这些归侨及后裔们。 <h5>▲2022年8月,侨港码头,沉默寡言、吃苦耐劳的码头女人。码头的女人通常会头戴一顶锥形草帽,除了遮阳避雨,其另一个重要功能便是防风。有句顺口溜这样描述北海的女人:“北海女人思想好,宁愿自己去辛劳”。</h5> <h5>▲2022年8月,侨港码头,乐观开朗的码头男人。相较于沉默寡言的码头女人,码头的男人大多乐观开朗,常爱说的一句本地话:边度都无够北海好!(哪里都比不上北海好)。</h5> <h5>▲2020年10月,侨港码头,天真无邪的码头孩童。与普天下的孩童一样,码头孩子们的快乐总是简简单单,毫无牵绊。</h5> <h5>▲2021年4月,侨港风情街,经营废品回收站的优雅老者。不论置身于何种环境,众多北海老人一直维系着一种难能可贵的优雅,可能是北海辉煌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和传承了这一品质。</h5> <h5>▲2022年7月,侨港风情街,几乎每一位侨港的大姐都会悉心佩戴各类精致的首饰,即便在家门口吃一顿早餐、买个菜也不例外。</h5> <h5>▲2020年10月,侨港码头,风趣幽默的侨港人。浓郁的码头文化催生了侨港人豁达的性格与风趣幽默的特质。</h5> <h5>▲2023年4月,侨港风情街,经营肠粉铺的张大姐。站在一旁的她女儿说:“我妈可上相了,当地摄协的摄影师也多次拍摄过她。”,张大姐年近七旬有余,确实显得年轻又上相。</h5> <h5>▲2024年8月,外沙岛明珠路,斗笠下的岁月。黄大娘九十多了,是前几年从侨港搬到外沙岛的,也是七十年代从越南回国的归侨。尽管我俩彼此均听不太懂对方讲的话语,但依旧饶有兴致比划着聊了许久。</h5> <h5>▲2024年8月,侨港风情街,早餐店的张大哥。张大哥是早餐店的东家,拍了很多次他了,都成老熟人了,这次特意拍了一张不一样的他,不知他是否会中意,但我感觉这张是他比较自然的状态。</h5> <h5>▲2023年4月8日,侨港风情街,早餐店的陈小妹。陈小妹是上述张大哥店里的帮手,每次经过店里都想给她拍张照,她每每总是婉言回绝,这次终于爽快地答应了。</h5> <h5>▲2023年4月8日,侨港风情街,卖菠萝蜜的李小哥。他说:“生意挺好的,我靠卖菠萝蜜养了三个小孩。”,李小哥还特别热情,每次见到我总是热情打招呼,要请我吃菠萝蜜。</h5> <h5>▲2024年8月,侨港风情街,卖葫芦丝的小伙。小伙说卖的不太好,我跟他说,或许是当下人们的心态普遍比较燥热,没心情吹这玩意的缘故。但愿大家的生意都能一天天好起来。</h5> <h5>▲2021年4月,侨港风情街,酷爱抽水烟的侨港人。这种水烟味道比较浓烈,一般人难以驾驭。</h5> <h5>▲2020年11月,侨港公园,早锻炼的侨港人。侨港人普遍不愿面对陌生的镜头,拍摄肖像并不容易,需要真诚的沟通,有时也需要慢慢地交朋友。</h5> <h5>▲2023年4月,侨港风情街,徐大姐已八十多,1978年,她拖家带口自越南归国,至今已四十余载,在北海也已是四世同堂。侨港的大姐们普遍显得很年轻,问及是否有秘方,普遍的答案是:可能跟北海的饮食习惯和侨港人乐观的心态息息相关。</h5> <h5>▲2023年6月,侨港风情街,小郑经营一个越南咖啡和法式面包的早餐摊,纹身的他其实性格非常随和。他是前几年才归国的,至今仍持越南国籍,既不会讲中文,书写也依赖越南文,与之微信交流只得依靠文字翻译。</h5> <h5>▲2023年6月,侨港风情街,老郑乃是上述小郑的大哥,相较小郑,勉勉强强能讲几句中文。大部分侨港归侨讲中文都很不流利,很多上了年纪的第一代归侨至今仍不会讲普通话。</h5> <h5>▲2021年4月,侨港风情街,由于北海天气比较炎热,很多人酷爱赤膊。拍摄时突然一个行人闯入,给了照片一个较完美的前景。</h5> <h5>▲2023年4月,侨港风情街,男孩和女孩们。小男孩说:“我就在上面参加合影吧”。</h5> <h5>▲2023年4月,侨港风情街,耍酷的男孩。谨以此片向摄影大师威廉•克莱因致敬!</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END----</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