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说起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您是否想到了那就是长征!这是一次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纪念红军长征90周年线路视频解读(片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视频剪辑制作:阿亮音乐文字:Eden</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创意:一战成名 亮剑文化传媒出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i> 长征展现了共产党的坚定意志和无畏精神,她他们经历了艰难困苦的喘急江河和山川峡谷,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战胜了数倍于自已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最终胜利。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低谷重新走向革命高潮的一次伟大转折,它为实现北上抗日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政治、思想的伟大实践,为抗日统一名族战线、打败国民党提供了宝贵经验。它的胜利向全中国、全世界证明了一个真理——中国共产党的信仰与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精神战无不胜也不可战胜,必将走向胜利。也一定会走向胜利。</i></b></p> <p class="ql-block"><b>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战斗情节,让我们重走、重读长征路。以下章节视频只是红军长征中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一、血战湘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长征路上,由于受左倾线路博古和李德的领导,途径湘江上游,与广西境内白崇禧四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发生的一场血战,史称“湘江战役”,当地曾留下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此战是中央红军生死存亡之战,也是中央红军在长征路上最惨烈的一战,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八万六千余人,锐减到三万余人,其中一半是伤员,充分说明了左倾错误路线,不顾实际的瞎指挥,对中国革命所造成的危害,经过七天七夜血战湘江红军最终突出了重围,战胜了敌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血战湘江》片段,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二、强度乌江:</b></p><p class="ql-block"><b>乌江位于贵州瓮安县城45公里处乌江江界河一个渡口,强渡乌江是1935年1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率领中央红军,经过3天3夜的顽强战斗,强渡乌江,击败黔军,向遵义挺进。突破乌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个较大胜利,大大鼓舞了红军的战斗意志,一扫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红军开始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红军强渡乌江江界河渡口的军事行动,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举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纪念红军长征90周年视频特辑2片段:强渡乌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视频剪辑制作:Eden音乐文字:阿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创意:一战成名 亮剑文化传媒出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三、占领遵义:</b></p><p class="ql-block"><b>1935年1月6日(农历1934年12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占领遵义城。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由南向北分三路突破乌江天险。1月6日,红军先头部队进入遵义城。1月7日红军全面占领遵义城,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向娄山关、桐梓方向追击,扩大占领区,确保中央机关的安全。占领遵义后,红军得到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举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制定了红军今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b></p><p class="ql-block"><b>为此,毛主席还为这次行动写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这首诗就是:《忆秦娥·娄山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视频占领遵义片段:剪辑制作:Eden文字撰稿:阿亮创意:一战成名 朗诵:学亮,配音地点:泗阳鑫源广场,发行:亮剑文化传媒出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四、四渡赤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赤水位于四川、云南、贵州省交界地区,时间从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经过两个多月的苦战,歼敌三万多人,俘虏3600多人。</b><b>长征途中,中央红军面临国民党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处境极为艰险。然而,在这样的逆境中,中央红军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出色的战术策略,进行了多次决定性的运动战战役,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四渡赤水的壮丽篇章。红军四渡赤水,在军事史上的称作封神之作!</b></p><p class="ql-block"><b>第一次渡河:红军在遵义会议后重整旗鼓,于1935年1月北进,预定夺取川黔边境的土城和赤水县城。面对蒋军的布防和封锁,红军在土城战斗中因敌军不断增援而撤出战斗,随后在1月29日凌晨一渡赤水河,挥师西向转移至扎西集中。</b></p><p class="ql-block"><b>第二次渡河:随着战局的变幻,红军在扎西地区决定暂缓执行原定的计划,并突然掉头东进以摆脱敌军的追击。这一灵活的战术调整使得红军能够在2月18日至21日之间成功二渡赤水,重新进入贵州境内,并奇袭娄山关,再次占领遵义城,给敌军以沉重的打击。</b></p><p class="ql-block"><b>第三次渡河:面对敌军的合围,红军迅速跳出其包围圈,再次转兵西进。在3月16日至17日,红军三渡赤水,重回川南地区。这次行动再次打破了敌军的围剿计划,展现了红军灵活 机动的战略战术。</b></p><p class="ql-block"><b>第四次渡河:当蒋介石误以为红军将再次北渡长江,并调动重兵进行围堵时,红军却出其不意地挥师东进,折返贵州。在3月21日晚至22日,红军巧妙地四渡赤水河,再次化被动为主动,彻底打乱了敌军的部署。</b></p><p class="ql-block"><b>四渡赤水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卓越军事才能和灵活的战略战术。他们在极其艰险的条件下,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大量歼灭敌人,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这一系列的胜利不仅是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四渡赤水的英勇战斗,红军不仅成功地摆脱了敌军的围攻,还极大地振奋了部队的士气,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纪念红军长征90周年视频特辑4简易版:四渡赤水视频制作:Ede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五、巧渡金沙江:</b></p><p class="ql-block"><b>巧渡金沙江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1935 年 5 月 3 日至 9 日,中央红军军委干部团接到抢夺皎平渡的任务。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红军利用找到的 7 只小船,从皎平渡顺利渡江。两天后,红军主力部队全部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堵截。</b></p><p class="ql-block"><b>1935年5月,红军在皎平渡渡过了金沙江。金沙江宽阔,水势汹涌,两岸悬崖绝壁,地势十分险要。蒋介石以为只要控制了北岸的陆凉、洪门等地,红军就无法通过。于是,他急调滇军到陆凉、洪门一带,企图将红军围歼于金沙江南岸。</b></p><p class="ql-block"><b>当时,红军已经缺粮,战士们只能吃皮带充饥。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必须尽快抢渡金沙江。红一军团接到命令后,立即兵分两路,以每天行走七八十里路的速度向皎平渡前进。5月8日,红四团先头部队抵达皎平渡。红军用小船渡河。由于渡口狭窄,船只又少,每天只能渡一两千人。红四团赶到时,前面的部队已经过了一半,还有两天才能全部渡完。这时,滇军也赶到了,形势非常危急。</b></p><p class="ql-block"><b>为了争取时间,团长杨成武决定冒险强渡。他挑选了22名水性好的战士,在附近老百姓的帮助下驾驶7条小船,从激流中强行突进。36名船工其中包括张朝满、张朝寿、向二糖匠、杨麻子老倌等,其中一些人甚至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被永远记住。他们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来回穿梭,英勇杀敌。经过一天一夜的战斗,终于突破了敌人的防线,控制了对岸阵地,为全军渡江开辟了道路。随后,红一军团主力日夜兼程,于5月9日全部渡过金沙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纪念红军长征90周年视频特辑5(简易版):巧渡金沙江配音:老登,视频制作:阿亮,亮剑文化传媒出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 (待续请看下集)</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