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特等劳动模范,曾任山东省革委会副主任,1985年主动辞职~平原隐者

王🌿兰

<p class="ql-block">他是特等劳动模范,曾任山东省革委会副主任,1985年主动辞职</p><p class="ql-block"> 作者:平原隐者</p><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有这样一个普通人,他从小失去双亲,但是没有屈从命运的安排,他斗过地主,战过恶霸,打过日本鬼子,揍过国民党反动派,受过毛主席的接见,支援过抗美援朝,挨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最终成为了成为了一省的副省长…</p><p class="ql-block"> 如此跌宕起伏的一生,放在别人那里可以著书立传,但他自己却常说“俺就是个农民,是共产党帮俺翻了身!”是的,他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但他却用这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为党忠诚,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 他就是特等劳动模范——张富贵。</p> <p class="ql-block">  一.悲惨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清朝覆亡的那一年,张富贵出生在山东省的文登,刚出生就撞上了一次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事儿放在笔者的老家东北,就是有名的“闯关东”。</p><p class="ql-block"> 而造成这次人口大迁移的根源,就在于清末的“丁戊奇荒”,从1877年到1904年,连续几年雨水稀少,粮食减产85%,两千万人口的齐鲁大地哀鸿遍野,山东人为了活命,南下北上开始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闯荡之旅。</p><p class="ql-block"> 1904年之后,大规模的人口大迁移已经结束,但是清末民初的军阀混战也让小范围的“逃荒潮”不时发生。张富贵从小就没了母亲,而他的父亲为了能讨口吃的,在他6岁左右就跟着逃荒潮去了东北再无消息,从此他就只能与伯父母相依为命。</p> <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尚且年幼的他就跟着伯父下地干农活了,两亩薄田产出的粮食实在是不够吃的,尽管伯母总是省下自己的口粮给他吃,但是张富贵从小就比别人家的孩子瘦弱。</p><p class="ql-block"> 念书的事情更是别想了,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能在地主家里混口小米粥和腌萝卜条就是不错的了,十几岁的时候他给地主当过长工,挨打受骂是家常便饭,地主还经常威胁他要收走伯父家的两亩地,吓得他挨了毒打也不敢吱声。</p><p class="ql-block"> 十八岁那年,伯母觉得应该让他掌握一技之长,用两袋小米作为礼物,说动了村里的一位瓦匠收他为徒,但是后来瓦匠也把他当苦力,工钱一分没有不说,还得帮着伺候庄稼地。</p><p class="ql-block"> 但就是这样,张富贵也没有想过反抗,因为那个年代的农民看不到任何希望,直到那一年来了八路军。</p> <p class="ql-block">  二.斗地主、战日寇、打老蒋</p><p class="ql-block"> “自打八路军来了,俺才知道这日子可以这么过!”这是1979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张富贵的发言。从1940年八路军成立胶东抗日根据地后,所有穷苦大众都找到了活下去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刚进入山东地区的时候,共产党对于地主富农的政策还相对温和,毕竟积极配合土改政策的地主阶级、也是我党争取的对象。</p><p class="ql-block"> 再加上号召地主富农减免地租、利息的有力政策,在很短的时间内,广大贫农、佃农等阶级被搬掉了压在头上的“大山”,民心方面迅速向我党边区政府靠拢,这其中就包括了张富贵。</p><p class="ql-block"> 看到了希望的他,也从此加入了民兵的行列,对外支援抗日,对内打击汉奸和地主劣绅。虽然不认字,但他的组织能力却体现了出来,两年多的光景,他拉起的民兵队伍有二百多人,平日里耕田务农,战时就组织青壮力量为八路军扛弹药、运伤员、送煎饼。</p> <p class="ql-block">  用张富贵自己的话说,只可惜没杀过日本鬼子,但是1944年他带队抓住了一个村里的大汉奸扭送了县政府,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把。</p><p class="ql-block"> 同一年,县里召开了抗日劳模表彰大会,老张凭借着其生产队产粮翻番的优异成绩,成功当选劳动模范的第一名,从此老张的名号响彻整个胶东地区。也是在这一年,31岁的张富贵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支援解放全国的大战役,尤其是决定了国共未来命运的淮海战役!坊间对于解放军能取得战役胜利、有一句非常贴切地评价“60万打赢80万,一靠山东农民的小推车,二靠大连生产的大炮弹”,而张富贵就是这滚滚推车大军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打老蒋、分田地”这一震天的口号、激荡起无数山东农民的打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决心,张富贵充分利用农闲的时机,在1948年11月初战役开打的时刻,组织起了两千多人的“推车队”,开始了浩浩荡荡地后勤作战。</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有大汽车,咱有咱的独轮车!”这是他们当时的口号,运炮弹、送伤员,原本在后勤上远远落后的解放军,因为这支庞大的、数量高达上百万的推车大军的支援,60万的军队生生打垮了美械装备的80万国军。</p><p class="ql-block"> 从此、长江以北再无战事,随着渡江战役的爆发,解放军如摧枯拉朽般席卷了南方!但是属于老张的战役还没有打完。</p> <p class="ql-block">  三.支援抗美援朝、挺过三年自然灾害</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开始前的三个月,首都召开了全国工农兵英模代表大会,作为齐鲁大地的英模代表,张富贵第一次走出了家乡,来到了北京中南海,见到了心心念念的伟人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据老张后来回忆,在出席欢迎会的时候,他一直垫着脚尖往远处看,直到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在劳模阵营的一侧,“是毛主席、毛主席来啦!”人群瞬间沸腾了,大家的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老张的双眼瞬间就被泪水给模糊了。</p><p class="ql-block"> “俺记得当时背了很多词儿要跟毛主席说,可他老人家走到俺面前的时候,啥都忘了,脑子晕乎乎的,眼前的主席微笑着跟俺说着啥,俺是一句也没记住,一边哭一边紧紧地跟他老人家握手,握了很久都没撒开!”这是1992年山东电视台采访张老时他的原话。</p><p class="ql-block"> 那次心灵的洗礼,更加坚定了他建设祖国的信心,接下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他也开启了全力支援的模式。</p> <p class="ql-block">  根据文登县县志记载,从1950年12月战争爆发,到1953年板门店协议签订,仅在文登一县,由老张牵头领导、向前线供应小米达420吨、面粉710吨、生猪220头、鸡蛋600多万枚。</p><p class="ql-block"> 自战争结束后,全国终于进入了比较安定的几年,老张却没有放松下来,他心里很清楚,要想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必须多多地种粮食,况且当时的农民都按家按户分到了土地,大家积极性都非常高。</p><p class="ql-block"> 1955年,文登县的粮食产量比刚建国时涨了3倍,这跟张富贵的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整个胶东地区的粮食产量也有显著的提升,山东省逐渐成为了仅次于河南的粮食主产区。</p><p class="ql-block"> 但是严酷的考验也随之而来。1959年至1961年期间,因为天灾人祸的共同作用,我国迎来了建国史上有名的“三年经济困难期”,全国性降雨量稀少导致粮食严重减产,加上被彭德怀称之为“发虚火、冒高烧”的【大跃进】,导致民生凋敝。</p> <p class="ql-block">  据笔者的父辈、祖辈们说,当年在城市中真的发生过饿死人的情况,沿海地区还好一点,可以获取少量海产勉强果腹,但内陆城市的饥荒真的非常严重。</p><p class="ql-block"> 当时山东地区比内陆稍微好一点,但是1960年的粮食总产量仅为1958年的三分之一,自己吃尚且只能续命,再支援其他地方真是难上加难了。而且此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还要求中国还债,连基础农产品都不放过,农民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 即便如此,当时在文登县革命委员会担任要职的张富贵、还是坚决要支援其它困难地区,并且以身作则,把维生的口粮再省下来一些,支援给灾区的民众。</p><p class="ql-block"> 自己的老婆孩子吃不饱,他就带领着乡亲们上山拔野菜,下海捞海菜和小鱼小虾,就这样每天饥一顿饱一顿,但是农活一点儿也没放下。用他的话讲,啥叫社会主义?有难同当、共同富裕就叫社会主义!</p> <p class="ql-block">  四.拥抱改革、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 1970年初,尚处于“十年动乱”时期的山东,张富贵已经从文登县的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一路晋升到了省革命委员会的副主任,放在现在已经是山东省副省长的职务。</p><p class="ql-block"> 身居省级干部的他不忘初心,诸事烦身的同时、依然注重于农业的发展,年近六旬的他还经常亲自带队下农田、做示范,他还注重国家科技兴农的要求,积极引进农科院的粮食新品种,不断提高粮食产量。</p><p class="ql-block"> 在他的带领下,山东省在那个动荡的70年代,粮食产量曾一度成为全国最高,张富贵也因此连续三次当选中央委员。</p><p class="ql-block"> 1980年,邓爷爷在南方试点“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遍了祖国各地,一时间、压抑在民间的生产力忽然间迸发,针对农业的“包产到户”政策也开始在山东推行。</p> <p class="ql-block">  在参加完北京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充分了解了国家政策调整的老张,赶紧回到了山东老家,准备在文登县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p><p class="ql-block"> 有了他的推广、老家人的热情被调动了起来,大家你承包多少亩田地、我承包多少亩山林、他承包了多少顷鱼塘,红红火火的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一干,就是五六年,山东也成为了全国农业种类最齐全的大省,说一个有趣的例子:2023年全国羊肉出产的地区排行榜,内蒙第一、山东第二、新疆第三!</p> <p class="ql-block">  尾声:</p><p class="ql-block"> 张富贵于80年代中期、因为身体健康欠佳而辞去了所有党内职务,退休后的老张依旧不改他的农民本色,积极致力于科技兴农的推广。直到94年在老家去世,这位人民好公仆的遗言仍旧是:“为祖国多种粮食!”</p><p class="ql-block"> 资料参考:</p><p class="ql-block"> 【山东档案信息网】2015-09-21 11:40发布【黄土地里走出的劳动英雄张富贵】</p> <p class="ql-block">  说明:张富贵是我的公公。文章内容来自网络,主要是收存资料。谢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