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13日上午,上海各地三线人纪念三线建设决策六十周年暨《上海三线建设者纪念册》在上海发行式,并举行交流活动。</p> <p class="ql-block">祝贺隆重纪念三线建设六十周年暨《上海三线建设者记念册》发行式成功举办!为组织者的无私奉献点赞!向各位与会的老前辈们和同仁们致敬!</p><p class="ql-block"> 雁过留声!三线建设者为了国防建设,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必须以记载历史的形式,为后人们留下一份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倪东升10月13日感言。</p> <p class="ql-block">《上海三线建设者纪念册》发行会圆满成功,感动各方的大力支持合作,三线人感谢你们!</p><p class="ql-block">霍日炽10月13日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祝贺三线建设决策60周年暨上海三线建设者纪念册出版发行。这是一项有深远历史意义和深刻现实意义的册子!</p><p class="ql-block">上海三线人金兴根,10月14日于贵阳。</p> <p class="ql-block">感同身受!身在现场会被激动起来感动起来。正规的签到处,大门旁身着红色旗袍端庄可亲的迎宾大姐,火红的台标,噱头十足的老克勒们的舒心演凑……真想不到是由一群外地退休返沪的弱势群体们所举行的一次聚会!</p><p class="ql-block">唐中毅10月14日现场感言。</p> <p class="ql-block">祝贺《三线建设者纪念册发佈会》圆满召开!</p><p class="ql-block">感谢纪念册编委们为三线人留下一本三线人过往艰苦奋斗建三线的历史印记。你们辛苦了。</p><p class="ql-block">我热泪盈眶读完了全书,该书记载了我们共同的历程,共同的苦难,共同的欢乐,是一本传给子孙的好书,三线精神永传承!</p><p class="ql-block">周荣芳10月14日感言。</p> <p class="ql-block">上海大学徐有威教授与会并发言。</p> <p class="ql-block">各位来宾、各位三线建设的战友们,大家好!</p><p class="ql-block">在这金秋十月、天高气爽的日子里,由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上海理事群发起组稿、编辑和自费出版的内部交流文集《上海三线建设者纪念册》一书,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这是我们上海的三线建设者们用著书立说的方式向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实施六十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p><p class="ql-block">本书汇集了大、小三线41家企业及媒体的文稿共113篇约34万字,图片554张。本书力图反映上海的三线建设者们当年在为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奋斗历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所展现出的卓越智慧和奉献精神以及他们后来在三线建设调整改造中各自不尽相同的遭际。这些由历史场景和社会现实交织出的上海三线建设者的人生故事,不仅为上海地方史志的编撰存史留真,拾遗补缺,也为专家学者开展三线建设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p><p class="ql-block">目前,《上海三线建设者纪念册》一书在圈内圈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感到欣慰。借今天的机会,让我们向为本书的出版提供稿件的中国社科院领导、三线办王春才老主任和徐有威等专家学者及广大三线建设亲历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资金支持的赵旭辉、李金龙、吕济安等103位三线人致以诚挚的感谢!是你们的慷慨捐助让我们梦想成真!在此,我们还要感谢原061基地的员工、著名工艺美术设计师袁伟艺先生和他的高徒梁伟先生为我们设计了大气磅礴的图书封面和舞台会标;感谢袁伟艺先生率领的上海利兹管乐艺术团为我们送来的精彩演奏;感谢同为061基地的沈霄鹤先生为我们题写了书名及钱平天先生为我们刻制了纪念“三线建设六十周年”的篆印;在此还要特别感谢四川八五四研究所的三线子弟、沪上知名影视演员、大型文化综艺节目的主持人李健先生,他在繁忙的拍戏之余,还抽出宝贵的时间来为我们主持本次大会;我们还要感谢多位发言者为我们做的热情洋溢的讲话;感谢为我们献上精彩表演的歌唱者和朗诵者;感谢所有出席今天大会的来宾和志愿者!</p><p class="ql-block"> 我想,我们今天的大会之所以能成功举办,是因为我们共同拥有的三线情怀!最后,我们要感谢上海工业博物馆筹建处的庄总、陈彩玲主任和顾云平老师的光临指导!我们所有三线人将各尽所能倾其所有地支持上海工业博物馆三线建设板块的早日建成,因为那里将是我们三线建设亲历者的精神家园,在那里,将会长久地记载和传扬着上海三线建设者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我们曾经战歌嘹亮,我们曾经共创辉煌,我们曾经风雨同行,我们曾经播种希望!</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老了,我们都将化为灰烬,能为三线建设这部宏大的历史留下些许印迹,足矣!让我们继续为此努力吧!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倪同正2024年10月13日</p> <p class="ql-block">各位三线建设同仁,大家上午好! </p><p class="ql-block">《上海三线建设者纪念册》经过了近二年的筹备,终于在国庆节前夕与大家见面了!</p><p class="ql-block">这个纪念册的问世也是我们上海三线建设者的一件大事,它记录了上海三线建设者当年为了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存亡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到祖国各地的崇山峻岭之中开拓奋进的历程,记录了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崇高精神! </p><p class="ql-block"> 这本纪念册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三线建设历史研究资料,同时也是一份厚重的功勋簿,是一个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光荣册!它记载了当年的上海三线人为了让伟大领袖睡好觉,为了国家宏伟战略的实施,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国防科技事业和西部大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 </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虽然已经过去了60年,但是伟大的三线建设精神现在已经被中宣部提升为民族精神国家精神,也将被列入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中!三线建设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陣地!三线建设者那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将永不过时! </p><p class="ql-block"> 上海三线建设者的历史功绩和奉献精神永放光芒! </p><p class="ql-block"> 江西9446厂 马以榴2024年10月13日</p> <p class="ql-block">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纪念三线建设 60 周年,并庆祝《上海三线建设者纪念册》的发行。作为一名三线二代人,我深感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感悟和思考。</p><p class="ql-block">六十年前的今天,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无数热血青年投身到三线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他们背井离乡,远离亲人,来到条件艰苦的山区和边疆,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建设之歌。他们的付出和牺牲,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作为三线二代人,我亲历了父辈们三线建设的那段历史。</p><p class="ql-block">那段时光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都充满了激情和斗志。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山辟路,挑沙捡石,建厂筑坝,为祖国的工业化进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些故事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王文勇曾是国营 9446 厂的党委书记,有幸《上海三线建设者纪念册》收录了我回忆纪念他的文章,希望这篇文章通过一位三线建设者的经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温度。</p><p class="ql-block">如今,我已步入花甲之年,退休生活让我有了更多时间去回味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深知,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传承三线精神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告诉小辈们,三线精神永不过时,我们要学习前辈们那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p><p class="ql-block">我要向所有为三线建设付出过努力和牺牲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因为有了你们的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我也要向《上海三线建设者纪念册》的编委会成员表达衷心的感谢;因为有了你们的付出,让我们得到一部值得收藏的珍贵记忆!</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卢 桂 萍2024.10.13发言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编委会各位老师的辛勤付出,多年的愿望,终于迎来硕果,昨天上海三线建设庆祝活动暨《上海三线建设者纪念册》发行式圆满的成功了,身在现场,心情无比激动,在此感谢编委会全体老师,並祝各位三线前辈们健康长寿,祝小辈们奋力接棒,弘扬传播传承三线精神,让三线精神永放光芒!</p><p class="ql-block">卢桂萍10月14日感言。</p> <p class="ql-block">三线工厂熟悉的军号声,唤起忆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关于《上海三线建设者纪念册》的有关情况汇报</p><p class="ql-block">各位三线同仁:大家好!</p><p class="ql-block">为纪念国家实施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六十周年,在大家的协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半的努力,《上海三线建设者纪念册》一书已于9月14日交给印刷厂印制, 预计本月24日将可完成装订。</p><p class="ql-block">全书分为前言、创业篇、回忆篇、怀念篇、文化篇、归来篇、企业篇等七章,荟集了大、小三线41家企业及政府有关部门、媒体的文稿共113篇约34万字,图片554张。</p><p class="ql-block">本书力图从一个较为广泛的层面反映上海的三线建设者们当年在为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奋斗历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所展现出的卓越智慧和奉献精神,以及他们后来在三线建设调整改造中各自不尽相同的命运。这些由历史场景和社会现实交织出的上海三线建设者的人生故事,会让您开卷有益,感同身受,或将成为老三线建设者们晚年精神生活的阅读佳品,也将是各界学者研究三线建设的不可多得的参考书。</p><p class="ql-block">由于本书属于民间自发集资出版,没有主管部门的立项批文,原定本群人员皆为编委成员,后考虑可能出现的担责问题,经研究,改为由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上海理事群成员担任编委比较妥当,故请各位谅解。</p><p class="ql-block">关于纪念册的发放问题,凡为上海三线文化展陈馆捐款、为本书投稿和捐献文物的朋友们皆可获得赠书一本,其他人员若有需要,则收成本费35元。</p><p class="ql-block">我们初步打算在9月25日上午在杨浦区营口路578号东信港大酒店门口统一发放(地铁八号线黄兴公园站一号口出左拐步行100米即到)。具体日期、时间会根据印制的实际进度另行通知。高龄老人或住家较远、行动不便的同志我们可快递给您。由于书重约一公斤,自提者请带好手提袋。具体发放日期请关注群里信息。</p><p class="ql-block">本来我们打算召开一个隆重的发行会,现考虑大多数同志年事已高,同时也受到某些条条款款的制约,我们只在国庆节后邀请部分读者召开一个座谈会,也望大家谅解。</p><p class="ql-block">对以上情况汇报有不明之处可在群里询问交流。</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倪同正</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5日</p> <p class="ql-block">关于纪念册的发放通知</p><p class="ql-block">各位三线同仁:</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国家实施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六十周年,我们编辑出版的《上海三线建设者纪念册》一书将于9月25日(星期三)上午10点至下午2点,在杨浦区营口路578号(地铁八号线黄兴公园站一号口出左拐走一百步即到)东信港大酒店门口统一发放。住家较远、行动不便的同志我们可快递给您。高龄老人也可让您的子女前来代领。由于书比较重(约一公斤),请带好手提袋。</p><p class="ql-block">除购买者外,凡为我们出书捐款、投稿和捐献三线文物的同志均可获得一本纪念册留作纪念。</p><p class="ql-block"> 特此通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海三线文化编辑部 </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9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联系人: 王万达</p><p class="ql-block"> 13371953775</p> <p class="ql-block">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大中城市里几乎每一个家族的近亲都有人参加过三线建设,三线人身上曾经发生过各式各样的故事,改开后,很多三线人通过不同途径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他们把那块地方称之为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还有不少人至今还定居在他们曾经亲手建起来的如今却滿目疮痍的地方,他们是那块地方的最后的患难与共的陪护者。</p><p class="ql-block">上海三线建设理事会抓住纪念三线建设决策60周年的机会,没有搞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搞铺张的纪念活动,而是采取发动41家三线建设单位的亲历者用文字记录下来那段可歌可泣的新中国工业发展史,兄有文字图片才能体现三线建设的精神。</p><p class="ql-block">由于每作者来都是亲历者,他们的文字是真实的,生动的,应而他们记录的历史是活生生的,每一位编委、每一位作者都尽到了时代的责任,我们的后代子孙无可置疑前辈们的不作为,反而一定会惊叹前辈们的“三献精神”,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p><p class="ql-block">编辑《纪念册》需要有人才,需要有情怀,需要有群众基础,有了这些哪怕没有资金也有资金,不成功也成功,上海理事会具备了上述要求,短短的几天时间,首版首印的1200册《上海三线建设者纪念册》面临断货的意想不到的大获全胜!</p><p class="ql-block">感谢主编倪同正老师,感谢每一位编委,感谢每一位作者。你们将随着《纪念册》永载史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夏感言9月29日于浙江。</p> <p class="ql-block">上海三线建设者严侬秀(95岁),1965年6月从上海支援贵州三线建设至今60年,扎根贵州三线人祝福大家身体健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