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麦积镇境内,景区面积215平方千米。景区拥有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五个特色景区,共180多处景点。麦积山石窟始建于五世纪初,保存了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000多平方米壁画。麦积山石窟以泥塑、石胎泥塑为主要艺术形式而闻名,是中国唯一保存北朝造像体系最为完整的石窟,同时还是唯一保存有中国北朝崖阁式建筑实例的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系西秦岭支脉向北伸延过程中突起的一座孤峰。山体呈暗红色,为第三世纪砂砾岩构成。山高142米。山体三面临空,除西北部山腰与邻崖连接外,余均悬崖峭壁。远眺其山,下部较小,中部突出,顶部收聚为圆锥状,颇似农家堆起的麦垛,由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石窟开凿在山崖东、西、南三面高20~80米的崖壁上,悬崖绝壁处,佛龛洞窟,层层相叠,密如蜂房,栈道云梯,凌空盘旋,峰顶绿荫覆盖,崖间古松倒挂,以雄、奇、险、秀而称著。麦积山石窟始开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384~417年)。后秦皇帝姚兴(394~416年在位)大倡佛教时始修,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各代增建,形成陇上规模最大的石窟建筑群,吸引了关中等地佛教徒聚会讲经。</p><p class="ql-block"> 西魏文帝元宝炬皇后乙弗氏出家为尼,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号称‘寂陵’”。北周大都督李允信为追念亡父,在东崖上部造七佛阁,仿木结构,上凿单檐庑殿式大顶,下为游廊,后并排凿7间佛帐式大龛。其阁不仅在全山为最大洞窟,在国内窟廊建筑形式中也属最大。</p><p class="ql-block"> 石窟建筑原连为一体,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大地震使崖面中部塌毁,整个石窟分为东、西崖两部分,共有洞窟221个。以卧佛洞、千佛廊、散花楼(上七佛阁)、牛儿堂、中七佛阁最为精美。西崖最有价值的洞窟有万佛洞、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东崖洞窟宏大,但层次较少;西崖有12层洞窟,总高32米。峰顶建高9.4米五级宝塔1座。各洞窟间由凌空飞架的栈道相连。栈道原为木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至民国时西崖洞窟已难通达。20世纪50年代多次整修,60年代又架通自唐开元后被阻隔的东、西崖间栈道,其道从东崖牛儿堂向西通至西崖天堂洞。20世纪80年代,又改为钢筋水泥桩栈道,现总长1300多米,所有洞窟均能通达。当登临牛儿堂俯视山脚时,犹置虚空,山下行人小如蜂蚁,巡视四周,颇有“一览众山小”之感。</p><p class="ql-block"> 石窟内完整地保存有从后秦到清代1600余年来各个时期泥塑和石雕等106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后秦、北魏塑像,高鼻深眼,宽肩细腰;西魏人物秀丽端庄,宽衣博带;北周、隋代塑像优美丰满,衣褶精细;唐代人物面容温和,服饰鲜艳;宋代作品造像更加秀丽纤巧,作风写实流畅;元代作品比较粗狂;明代作品比较细腻繁琐;清代作品则呆板、程式化。</p><p class="ql-block"> 东崖和西崖各有一组摩崖大佛,最高的东崖坐佛15.28米,均顺山凿石塑成。麦积山各洞窟泥塑的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各种塑像栩栩如生,表情逼真,喜、怒、哀、乐、虔诚、天真、慈祥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生活情趣。多采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传统手法;上彩不重彩,或者以素泥表示质感。大量石刻和洞窟形制,对研究中国古代泥塑、石雕、建筑以及宗教等历史文化,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每当夏、秋细雨连绵,低空云层缠绕石窟,摩崖大佛及洞窟、栈道若隐若现,虚幻飘渺,构成“麦积烟雨”奇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