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燃战地情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9.15</p><p class="ql-block"> 对于当过兵的人来说,对自己在部队的第一次集合,第一次训练,第一次值班等等诸多第一次是记忆深刻的。对我而言,在部队的第一个连队这种记忆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因为这个连队有我青涩的过去,有我燃烧的激情岁月,有我的军旅情怀,同时还是我成长进步的奠基石。</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5日,趁着中秋节假期,我和原连队副连长带着记忆、激情和梦想踏上了心心相念的第一个连队87099部队8连鲁山连队的征程。</p><p class="ql-block"> 经过6个多小时的急行军,终于到达鲁山坡山下,一股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心情无比的畅快。车行驶在蜿蜒向山的水泥路上,过去的沙石路已经无处找寻了。路过一个低洼处,1984年过“八一”时,团里派来的给养车到鲁山县城买菜返回时陷入水坑里,连队战士身穿雨衣推车上山歌声不断的情景顿时涌现在眼前。路两旁绿树成荫,山上植被茂盛,空气清新,与过去相比真是新旧两重天,让人感叹社会发展的迅猛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p><p class="ql-block"> 到达山顶,下车后,我们带着急切的心情去找寻连队的踪迹。可映入眼帘却是一座建筑精美的道观“瑞云观”。穿过道观,左顾右盼,连队的影子都找不到。随机询问在山上游玩的游客,有的根本就不知道有部队在山上驻扎这回事,有的说在另外一个山头,有的说连队已全部拆除了。我们的心情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但希望还在,仍坚持在树林中艰难的寻找。突然从下往上看,发现围墙里有红砖的房子,但是山势陡峭,无法上去。我们坚信,这里肯定是连队的驻地,“瑞云观”就是原来连队581雷达阵地,因为雷达阵地是山顶最高处的一块平地。带着希望,我们又去问询道观里的工作人员,这时一个听力不好的老年妇女主动迎上来,通过反复的沟通,她肯定的告诉我们,连队就在道观的左边,目前被鲁山县广播电视局租用了,你们沿着下山的路转过一个弯,有一个小广场那就是连队。按照工作人员的指引,我们驾车来到小广场,果然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院落――我心中永远的圣地鲁山八连。</p><p class="ql-block"> 连队被围墙整个围了起来,大门是锁的。我们轻声的敲着铁门,大声喊着工作人员。不一会儿,一名工作人员从二楼探出身子询问情况,我们回答道:我们是原来在这个连队工作的,想到连队看看。工作人员马上热情的打开大门,并向我们问好:欢迎回来看看。并且陪同我们一边察看房屋,一边向我们解说连队的变迁,同时还说经常有人回来看看,前几年有4至5个浙江的同志回来过。</p><p class="ql-block"> 来到一楼原俱乐部门前,当年打乒乓球、打扑克、下棋官兵同乐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期间,官兵坐在电视机前为中国队加油呐喊助威,为中国女排获得奥运冠军而欢呼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来到连部门前,感触颇多。当年为了积极要求进步,想在同年兵当中表现突出,以便引起连队领导的注意,每天起早打扫卫生。有的怕第二天起晚了,第一天晚上就将扫把藏起来。来到连队黑板前,诸多往事不断涌现。每逢节假日和重要时间节点,连队都会出一期精美的黑板报,既是活跃连队生活,也是丰富官兵的知识结构,同时也为枯燥的山上生活增添生活的乐趣。连队的每周工作安排会定时公布在黑板上,哪天干什么,什么时候打蓝球,什么时候娱乐活动,什么时候党团活动大家都一清二楚。黑板前的一块空地是连队集体活动的主要场所,吃饭集合,下达训练科目,派遣公差勤务,晚上点名,当时的连长黄竹苗、指导员崔树立、副连长王世坤、刘德义、陈传国讲评工作,表扬好人好事,布置下步工作,提要求。这块空地在工作人员的维护下,非常干净,当年黑板前一颗松树已经长大长高,树冠非常茂盛。</p><p class="ql-block"> 往前走来到炊事班,当年班长好像是79年四川的,还有84年安徽安庆的余永进,85年海南的王定日。房子已经破败不堪,但哪个是伙房、哪个是储藏室、哪个是饭堂还能准确的辨别出来。饭堂里有块小黑板仍然留在那里,当年每周食谱都公布在上面,官兵们大致知道这周的生活安排,偶尔也有微调的。当年的蓄水池已经不见了,但当年水泵坏了战士们下山挑水、抬水,滴水贵如油的情形仍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来到二楼,第一个房子就是操纵一班,我就住在这里。当时排长是79年四川的余林,雷达技师是73年湖北襄阳的余永胜,班长是81年浙江肖山的裘信和,战士有81年浙江肖山的沈建新、82年湖北天门的胡志新、83年四川的杨发勇、84年安徽安庆的胡孝邦。第二个房子是操纵二班,班长好像是82年湖北天门的张春平,战士有83年湖北崇阳的庞建国、84年陕西的姜新平,其他的就记不清楚了。第三个房子是记电班,第四个房子是报务班,班长是81年浙江肖山的朱建芳,还有84年安徽安庆的魏小清、鲁和俊。第五个房子是报务值班室。整栋楼保存完好,外墙用水泥抹平了,房门换成了现在的木门。</p><p class="ql-block"> 从报务值班室沿着一条水泥台阶(是在当年小路的基础上改造的)向上,就是当年的油机班和油机值班室,当年的房子已经不见了,在原来的地方建了一幢平房。当年油机技师是75年广东的林如和,油机班长好像是81年江苏兵叫什么勇,战士有82年山东兵叫什么武,具体叫什么名字已经想不起来了,还有84年安徽安庆的华新无、85年海南的王忠江。</p><p class="ql-block"> 从油机班往前走就是操纵值班室,这里曾经是我跟班训练、值班、学习的场所。在这里我进行测报训练、记地标、上机训练、到雷达天线车挂档。记得有一次大冬天,值班室拉铃开机,老兵上雷达车,我迅速的跑步到雷达阵地天线车上挂档,但天冷风大,怎么也挂不上,此时雷达工作车已经开机,我急得满头大汗,用尽吃奶的力气才在规定时间内挂上档,确保了雷达正常工作。看到值班室通往连部的水泥路,瞬间想起当年连队进入一等战备,战士们如下山猛虎,迅速准确的进入各自的工作岗位的热血场景。</p><p class="ql-block"> 我们边转边回忆,边拍照留念,用高科技工具留下永恒的美好的记忆。告别工作人员,我们流连在原来的蓝球场上。当年场上官兵们挥汗如雨、激情奔跑,相互配合、击掌相庆,场下官兵呐喊助威、指点战术。记得有一次蓝球赛刚开始不久,一名战士抢下蓝板,一个长传,由于劲使大了,蓝球冲过球场的区域,蹦蹦跳跳直奔山下而去。大家只能望球心叹,纷纷收拾衣服回房间,因为等把球捡回来估计得半小时以后了。</p><p class="ql-block"> 在鲁山连队虽然只待了短短14个月(1984.7—1985.9),在人生的漫漫旅程中只是挥手之间,但留下的记忆是美好的,回忆是甜蜜的,感情是真挚的,情怀是永恒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依依不舍的告别了昔日的连队,重拾心情,踏上未来的征程。最后以一首小诗寄托我的情思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秩光阴弹指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回故地泪涟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军营旧梦心头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青春热血涌如泉。</p> <p class="ql-block"> 这是现在连队的大门,原副连长陈传国正在敲门。</p> <p class="ql-block"> 这是山上通往连队的道路,原来是连队蓝球场。</p> <p class="ql-block">这是连队办公楼,兼俱乐部、值班室、宿舍等诸多功能。</p> <p class="ql-block">在连部门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里连队的黑板,肩负黑板报、通知、工作安排等任务。</p> <p class="ql-block">副连长和我在黑板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炊事班、食堂</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宿舍(雷达操纵一班)</p> <p class="ql-block">这是油机班和油机值班室,这栋房子是在原址新建的。</p> <p class="ql-block">这里雷达值班室,房子是在原址上新建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洞库</p> <p class="ql-block">这是建在雷达阵地上新建的“瑞云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