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 源 古 城 <p class="ql-block">浑源古城:地处北岳恒山脚下,五代后唐时期迁筑于现址,距今有2300多年的置县历史,1993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总面积960亩,古城内文物古迹丰富集中,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整体风貌保存较好。</p> <p class="ql-block">鼓楼:古城的东西大街上,建有钟楼、鼓楼两座过街楼,是浑源的地标性建筑。鼓楼匾额为“名彰三晋”。</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布局规整有序。街道两旁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风格,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这些建筑中既有商铺、民居,也有庙宇、书院等文化场所,展现了古城多元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鼓楼南巷</p> <p class="ql-block">石桥北巷</p> <p class="ql-block">石桥南巷</p> <p class="ql-block">衙门南巷</p> 梵 沙 宫 <p class="ql-block">梵沙宫:比邻浑源州衙,由著名画家王金钟打造,通过沙画、国画、油画、塑像等形式对永安寺壁画、古典传统人物等进行集中展示,成为浑源古城一个独特的“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王金钟,1966年出生,山西大同人,200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首届油画创作硕士研究生课程班,201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级研究班,中国油画学会会员,现任中国徐悲鸿现代艺术研究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为了支持家乡文化建设,王金钟在浑源县城文化街的一处四合院建起了“梵沙宫”,致力于沙画创作,供游客观览。</p> <p class="ql-block">一进展厅大门,只见两侧高墙的沙画,顶天立地,绵长悠远,俨然进入云冈的佛国洞天,又像走进了滔滔涌动的印度恒河。到处是佛光禅影,到处是平和恬静,到处是圆融自在。一粒粒细沙闪着宝石的光泽,各自争奇斗艳,却又平实而无华。一片片沙浪云卷云舒,犹如无数飞天,既空旷又灵动。随着沙浪,一缕缕沙带又自然团拢成一个个或一组组或仰视或斜仰或呈流动样的云冈释迦的逼真造像。整组沙画似有若无,似幻若真,似静若动。</p> 永安寺十大明王沙绘作品 <p class="ql-block">永安寺十大明王沙绘作品:这一系列作品共10幅,每幅面积约6平方米,人物形象鲜明,表情生动自然,特别是“虎衣撕脸明王像”用沙绘的形式来呈现,更具立体感,也更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王金钟的沙绘艺术,用沙子做为艺术表现的形式,在画布上创作完成传统的水墨稿后,再敷上一层不同色彩的细沙,并用细沙来调节颜色,相当于给绘画作品再着一层有着自然光泽的“沙衣”,这种创作手法是他的独创,也是他想用更自然的方式表现传统的绘画艺术。他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融合了国画的渲染、油画的厚重等精髓于一体。采用神奇大自然的天然沙,经艺术创作手工精雕而成。</p> <p class="ql-block">王金钟潜心研究沙绘多年,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各地寻访最能代表地域特征的沙,在艺术界开辟了一条用沙子形式创作艺术作品的先河。他从云冈石窟的砂岩雕塑作品和大同众多寺庙中的岩彩壁画找到灵感,采集世界各地不同色彩的细沙附着于他的绘画作品表层,通过精心构思组合,构建起一个散发着浓郁艺术气息的沙绘艺术世界。</p> 浑 源 州 署 <p class="ql-block">浑源州署:始建于金代,现存建筑是在明朝太祖洪武七年州判张溥主持营造的州署遗址上重新修建的,是中国北方现存的古官署衙门中独具特色的明清风格州衙建筑风格,它在整体布局上严格按照《明史》《清会典》所载的地方官署规制,表现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p> <p class="ql-block">衙署是旧时官吏办理公务的处所,起源于春秋,推广于战国,定制于秦朝。有关衙署的记载最早可见于战国《周礼注疏》:“以八法治官府。”衙署最初称为官府,汉代时,太守、校尉的衙署称府,县衙称寺,此见于《汉书·平帝纪》卷12:“罢安定、呼池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唐代以后称衙署、公署、公廨、衙门。</p> <p class="ql-block">浑州署历经各朝代修建扩建,到清朝乾隆时期,逐步形成布局严谨、规制齐全、规模宏大、深邃森严的高品位、全功能的官署衙门。</p> <p class="ql-block">浑州署建筑群由五进院落组成,从南面往北面,沿南北中轴线依次排布,分别是州衙大门、一进院、二门仪门、二进院、衙门大堂、三进院、二堂、四进院、三堂(内署)、五进院、迎宾厅、“望云阁”等。五进院子外面的东、西两面,增补营建东西跨院。</p> 仪 门 <p class="ql-block">仪门:是县衙的第一道礼仪之门,通常是关着的,只有在新官上任、重大庆典、迎接重要官员时才打开,同时燃放礼炮以表示隆重。“仪”有礼节、法度之意。</p> 大 堂 <p class="ql-block">大堂坐北朝南,东西长42.16米,南北宽11.05米,占地面积466平方米。创建于清顺治年间,原牌匾上书“岂第”二字。现存大堂为清代建筑。面阔十一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正堂五间出抱厦,抱厦东侧护风板上刻“礼堂”二字。州衙大堂于1982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堂:大堂又称"牧爱堂",知州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公开审理案件的地方。每逢遇到可以公开审理的重大案件时,知州常令仪门大开,百姓可在栅栏外观看,并可看到知州断案是否公正的全过程,以示其秉公执法。</p> <p class="ql-block">议事堂</p> <p class="ql-block">幕厅</p> <p class="ql-block">手折、光绪地契:清代</p> 二 堂 <p class="ql-block">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外地官员、预审案件和大堂审案时退思之所,又叫“退思堂”或“思补堂”。二堂内正中的屏风绘有“松鹤延年图”,公案上的令签只有黑色的,表明此处所判的刑罚较轻。二堂以德治县,大堂动刑罚,依法治县。二者相结合,为“德法并用,文武兼治”。</p> 书 德 内 宅 清 风 徐 来 圆 觉 寺 <p class="ql-block">圆觉寺:俗称小寺,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明清时均有修缮。现存为两进院布局,沿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砖塔、正殿等。</p> <p class="ql-block">圆觉寺坐北朝南,以塔为中心而建,是一种源于古印度的寺院建筑布局,较为古老。自南北朝开始,塔在寺院中的地位逐步下降,唐代后以塔为寺院中心的建筑布局已不常见,这可能也是圆觉寺久远历史的一种侧面的印证。塔前南建山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山门两侧建钟、鼓二楼。塔北建正殿,面阔五间。正殿两侧还建有东、西配殿等,均为砖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圆 觉 寺 塔 <p class="ql-block">浑源圆觉寺塔,全称为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俗称小寺塔,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圆觉寺中,是金代的古建筑遗址。</p> <p class="ql-block">圆觉寺塔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塔高九层,密檐飞拱,通体砖砌,平面呈八角形,全仿木结构建筑。塔基座四周是砖刻浮雕,总计有舞乐人像40个,塔身除第一层外,其余各层均无梯级可攀登。第一层四面辟门,唯正南为真门。浑源圆觉寺塔对研究古代民族文化,特别是北方民族的歌舞、乐器有一定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自第二层塔身向上,八层塔身均较低矮,出叠涩短檐。一层以上各层逐渐收紧,八角设短柱,柱上施叠涩椽飞、檐瓦。到第九层檐,檐距又突然增高,束腰各面均开佛龛,上施内向叠涩、菱角牙子,叠涩上檐铺瓦。每层檐角皆悬挂风铃共72个。</p> <p class="ql-block">塔刹:塔顶上端安装莲花式铁刹,最下设束腰刹座,上为仰莲,再上为覆钵、相轮、宝盖、圆光、宝珠,最上立“翔凤”一只,千年以来旋转不息,是古代的候风仪、精巧的古风向标。当地百姓称作“候风鸟”,可随风旋转。</p> 正 殿 砖 刻 浮 雕 <p class="ql-block">圆觉寺塔座基四周雕满砖刻浮雕,总计浮雕三组,其中有舞乐人像40个,有的作长袖舞,有的手抱琵琶,有的撑羯鼓吹羌笛,有的拍击板,姿态各异,逼真动人。花鸟禽兽雕刻,各具形态,栩栩如生。</p> 后 记 <p class="ql-block">摄于2024.9.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