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刹海市》是一篇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蒲松龄《罗刹海市》内容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 马骥的海外奇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主人公马骥是商人之子,生得风度翩翩、仪态优雅,还能歌善舞,十四岁时在郡中考取了秀才。因父亲年老体衰,他子承父业出海经商,途中遭遇飓风,被吹到了离中国两万六千里的罗刹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刹国的人都长得奇形怪状,且以丑为美、以丑选官。这里的人看到英俊的马骥,都吓得惊慌逃跑。马骥来到一个相对不那么丑陋的小村庄,村民起初恐惧,但交谈后发现他没有恶意,便不再害怕。马骥得知罗刹国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长相而非才能,长得越丑越能获得高官厚禄,而像这些村民因长相普通,生活贫困,刚生下来就被父母视作不祥之物,侥幸没被抛弃的也只是为了传宗接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骥进入都城后,街上的人也因他的长相吓得纷纷逃跑。他拜访了曾出使国外、见过外面人的执戟郎,执戟郎不怕他,并建议他把煤涂在脸上扮作张飞,这样国王和大臣们就不会害怕。马骥依计行事,果然获得国王和大臣们的喜爱,国王还任命他为下大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海市奇遇与龙宫结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骥虽备受国王恩宠,但担心自己假扮的事情败露会招来杀身之祸,便向国王请求辞官,未获批准后又要求短期休假。国王给了他三个月假,并赏赐了很多金银珠宝。他回到那个村子,把金银财宝分给了村民,村民告诉他海中有一个集市,名为海市,“四海鲛人,集货珠宝。四方十二国,均来贸易。中多神人游戏”。马骥被好奇心驱使,前往海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海市中他遇到一个帅气的公子,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原来这公子是龙王三太子,三太子带马骥来到龙宫。龙王让马骥写一篇《海市赋》,马骥挥笔写成,文采飞扬,龙王喜悦之下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马骥。马骥没有跟公主老实交代自己的家庭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回归家乡与儿女重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婚后三年,马骥有些想家,公主表示理解,让他先回家,三年后会把即将出生的孩子送过去。马骥回家后,发现妻子已经改嫁。三年后,公主托人送来一对龙凤双胞胎,男孩叫福海,女孩叫龙官,自己却没有露面。此后,马骥一人抚养儿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蒲松龄《罗刹海市》赏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主题思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对社会现实的批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刹国以丑为美、以貌取官的荒诞现象,是对当时社会黑暗、官场腐败、贤愚不分的辛辣讽刺。真正有才华、品德高尚的人得不到重视,而那些阿谀奉承、相貌丑陋却善于钻营的人却能飞黄腾达,这种颠倒的价值观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愤懑。例如,马骥才华出众,在正常的价值体系中本应受到尊崇,但在罗刹国却因长相英俊被视为异类,而罗刹国的官员们大多相貌狰狞、不堪入目,却占据高位,这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畸形与荒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对理想世界的向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罗刹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龙宫,那里环境优美、政治清明、君仁臣忠、夫义妻贞,人们重视文才,这是作者心中理想社会的模样。作者一生郁郁不得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于是通过虚构龙宫这样的美好世界,来寄托自己的向往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现实的失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3、对人性的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说中马骥在罗刹国的经历,展现了人性在不良环境中的扭曲与挣扎。马骥最初对罗刹国的怪象感到惊讶和不适应,但为了生存和获得认可,不得不按照罗刹国的规则行事,以煤涂面、唱靡靡之音,这体现了人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被迫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在龙宫,他的才华得到认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得以展现,这也引发了人们对人性善恶与环境关系的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人物塑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是一个复杂且立体的人物形象。他风度翩翩、才华横溢,具有传统文人的气质和素养。在面对罗刹国的荒诞时,他既有坚守自我的一面,如对罗刹国的价值观感到困惑和抵触;又有妥协的一面,为了生存和获得一定的地位,听从执戟郎的建议丑化自己。回到龙宫后,他的才华得到充分发挥,展现出自信和光彩。这种多面性的塑造使马骥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龙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是作者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她美丽高贵、聪明贤淑,不仅能理解马骥对故土的思念,支持他回去尽孝,还能坚守对马骥的爱情,将他们的孩子送还给他。龙女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美好女性的向往和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她与马骥的感情也为小说增添了一抹温情的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刹国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对罗刹国人的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通过对其外貌和行为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丑陋、愚昧和盲目。他们以丑为美,对真正的美却视而不见,这种群体性的荒诞行为凸显了社会的病态,也为马骥的遭遇提供了背景和衬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 艺术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奇特的想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说中罗刹国和龙宫的设定充满了奇思妙想。罗刹国的人相貌怪异、风俗奇特,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龙宫则是神秘而美丽,充满了神奇的生物和宝物。这种奇特的想象不仅为故事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奇幻的氛围,也使读者能够超越现实的束缚,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满足了人们对于未知和奇异的探索欲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鲜明的对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罗刹国与龙宫的对比,突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马骥在罗刹国的遭遇和在龙宫的待遇的对比,体现了不同环境对人的影响;马骥前后行为和心态的变化的对比,展现了人性的复杂。这些对比使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意图。</span></p><p class="ql-block"> 3、巧妙的结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结构严谨。从马骥出海遇难到进入罗刹国,再到前往龙宫,最后回到家乡,故事的发展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同时,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如马骥在罗刹国的命运如何、他与龙女的感情结局等,使读者始终保持着阅读的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 语言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简洁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蒲松龄的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能够用最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丰富的场景和人物形象。例如,对罗刹国宰相和大夫的外貌描写,“双耳朝后、三孔鼻、披头散发、相貌狰狞”等词语,生动地刻画出了他们的丑陋形象,让读者一目了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雅俗共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说的语言既具有文言文的典雅韵味,又融入了民间口语的通俗元素,使作品既能够满足文人雅士的审美需求,又能被普通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这种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也是《聊斋志异》能够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