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投龙简在现代社会的可行性探讨</p><p class="ql-block"> 杭州 金奎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本文就传统文化中的投龙简仪式做了简要介绍,简述了中国历史上投龙简的发展过程,以浙江域内为例说明了各地历史上的投龙简概况,最后对现代社会进行投龙简的可能性举行了分析探讨。</p><p class="ql-block">一、投龙简的概念简述</p><p class="ql-block"> 投龙简是投金龙玉简的简称,这是中国大地上集道教文化与帝王文化于一体的特殊文化,是一种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民族祭祀文化。具体来说这是道教斋醮仪式中表达帝王祈愿天下美好的重要环节,是源于对大自然天、地、水三官的信仰。龙的材质有金、银、铜、铜鎏金等,简的材质有玉、石。中国古代帝王在举行黄箓大斋、金箓大斋之后,为了酬谢天地水三官神灵,把写有祈请者消罪愿望的文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用青丝捆扎起来,分成三简,并取名为山简、土简、水简。山简封投于灵山之诸天洞府绝崖之中,奏告天官上元;土简埋于地里以告地官中元;水简投于潭洞水府以告水官下元。这种告请三元的投简活动,其目的是祈求天地水神灵保佑社稷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p><p class="ql-block">二、投龙简历史的简术</p><p class="ql-block"> 道教投龙简仪,源自中国远古时期至秦汉的传统天地山川崇拜和天道信仰及封禅等相关祭祀礼仪。经汉末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高道折中就祭、望祭并借鉴巡狩和代祭,在古来投埋简册和早期道教“三官手书”礼仪的基础上,系统地整理、改革和发展,创造性的加入“担当”神圣信使职责的“龙”而成,“实现”了“以龙负简”、“金龙驿传”、“通达神前”,堪称“函祭”。由敦煌本《大唐开元立成投龙章醮威仪法则》等文献可知,投龙简仪至迟因唐王室推崇道教而被正式确立为国家祭礼,进而波及流传至五代和宋元明。及至清代,随着道教乃至国家整体的衰落,帝制的终结,逐渐被淡化。</p><p class="ql-block"> 据《浙江通志》记载,公元前108年(西汉元封3年)汉武帝刘彻在杭州洞霄宫的大涤洞前建汉宫坛,祭天祈祷,投龙简于大涤洞内。南朝刘宋时期,投龙条把仪式已经初步形成。唐代以后,祭天、地、水的投龙仪式正式成为国家祭大典的一部分。1982年5月,嵩山峻极峰发现一枚武则天时期举行投龙仪式留下来的金简,反映了武则天对投龙仪式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在唐朝浓厚的崇道气候中,唐玄宗李隆基对南岳衡山情有独钟,钦定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为投龙地,依照道教仪轨,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特派朝廷内侍张奉国及道士孙智凉专程来到南岳朱陵洞投放金龙玉简。据《旧唐书礼仪志》记载,唐玄宗在开元天宝年间举行的投龙仪式。和武则天相比毫不逊色。当时茅山的华阳洞、天台山的玉京洞、王屋山的玉阳洞、青城山的天师洞、南岳的朱陵洞等名山洞府,每年都举行醮祭投龙仪式唐代道教斋醮中的投龙仪式,一般要举行金箓斋会,设一千二百星位的罗天大熊举行地点大多在道教的洞天福地。唐代斋醮中的投龙仪式,在唐诗中也有反映。如刘禹锡的“白鹌迎来天乐动,金龙掷下海神惊”,就是描写投龙简仪式的。</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投龙所用的"金龙",实为铜质简牍,南岳志及学者多称其为"南岳投龙告文"、"南岳告文"或"投紫盖仙洞告文铜简"。</p><p class="ql-block"> 唐明皇开元盛世时,道教罗公远、叶法善的门人万惠昭天师至宜兴盂峰山张公洞投龙简。</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道教达到鼎盛,帝王贵族尤为推崇道教,道教的斋醮仪式也成为了官方祭祀岳渎的典礼,而"投龙简"便是专属为皇家举行的一种斋醮仪式。</p><p class="ql-block"> 唐宋之间的吴越国钱氏,三代五王都非常重视投龙简,杭州西湖、苏州太湖、洞霄宫等众多地方都举行过投龙简仪式。</p><p class="ql-block"> 宋代以后,投龙简仪式更加盛行,宋代诗文中也有很多相关的记载。如如孙何《桐祠柏观》“玉坛三级接秋空,此是仙家第几重。羽客有时来驾鹤,王人无岁不投龙。”投龙仪式的盛行,与皇室的重视密切相关。北宋仁宗天圣皇太后受茅山上清法箓时,就举行了投龙仪式。据据说,当时设玉箓道场七天七夜,然后投送金龙玉简、金环玉鱼到华阳洞、燕洞和金山水府三个地方。南宋嘉熙元年(1237),宋理宗为了延长国祚、祈求子關,也曾在茅山万宁宫建灵宝道场,并在金箓斋会之后,向上清宗坛、华阳洞天投送金龙玉简。</p><p class="ql-block"> 明朝成祖朱棣在武当山五龙宫举行了道教规格最高的罗天大醮活动,可以从出土的水简中了解到当时的情况。与以往相比,投龙简之目的也趋向多样化,既有祭献父母在天之灵的家事,又有祈福国泰民安的国事,这是一次由皇帝朱棣敕命道教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承办的国家祭典行为。</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发现,投龙简在其除罪、祈福或求长生等愿望都体现着道教的贵生本意。不用牺牲的祭祀方式,更是道教贵生教义对传统祭祀礼仪的重大发展。后来,仪式不断完善,以致成为官方祭祀天地岳渎的典礼。其生息历程或可概括为:大致形成于魏晋并迅速成为国家祭祀礼仪,盛行于李唐,流传至五代宋元明,及至清代而逐渐衰微并随帝制的终结而停止。</p><p class="ql-block">三、浙江域内的投龙简概况</p><p class="ql-block"> 吴越国时期,无疑是浙江历史上投龙简的高峰期。国王钱镠曾下令在“洞府名山遍投龙简”,以祈求“风雨顺时军民乐业”。杭州西湖、绍兴鉴湖、苏州太湖等地曾经陆续发现吴越国王钱镠、钱元瓘、钱弘佐、钱弘俶的银简。</p><p class="ql-block"> 杭州在唐时,建有嘉泽庙,春秋祭祀,以求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唐宋以来,除春秋祭祀外,每逢天旱之年,都要到嘉泽庙,向西湖龙君祈雨。特别,是吴越和南宋时,每逢大早年间,皇帝都要亲临嘉泽庙举行隆重的"投龙"仪式,敬献三牲,宣读祭文,然后向西湖龙君跪拜,掷"投龙简"。这种龙简,银质,上刻祈雨祭文,及皇帝年号、时间。解放后疏浚西湖时曾发现五代钱谬、钱弘俶、钱弘佐时期的五枚"投龙简"。杭州除西湖龙王庙外,还有两处祈雨的龙王庙。一处在龙井,三国时龙井已为民间投龙祈雨之处,宋时建龙王祠,又名惠济庙。另一处在吴山,又称龙神庙,清康熙南巡杭州,曾亲笔书"灵佑安阁"匾额。西湖疏浚所发现的龙简我们已经可见,余杭/临安洞霄宫的大涤洞、临安天目山老龙潭等地都有投龙简的记载,今后需要留意。</p><p class="ql-block"> 台州的道教历史沉淀浓厚,唐高宗永淳二年,投龙于仙居括苍洞。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诏令太常卿修礼仪使韦縚赍金龙白璧投于井。唐敬宗宝历元年李湛遗中使王士岌、道门威仪赵常盈、太清大德阮幽闲、翰林待诏禄通玄,于天台观设醮,往三井投龙璧。北宋天禧二年(1018),宋真宗再次将目光投向仙居,《嘉定赤城志》引用《宝藏名山记》云:宋天禧二年(1018),投金龙白璧,赐额“凝真宫”。</p><p class="ql-block"> 在绍兴的阳明洞天,也有投龙简的历史记载,北宋天禧三年四年皇家两次投金龙玉简记、北宋天禧四年六月《阳明洞射的潭投龙简记》等。阳明洞天,即那处以“飞来石”为核心的谷地,相传黄帝藏过《金简玉字书》、建过候神馆;大禹在此寻得《金简玉字书》,治水功毕,还书于该洞,因而被后人称为“禹穴”。东汉道教天师葛玄留有葛仙翁井;唐朝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在此诗歌唱和;五代钱鏐举行过“投龙简”仪式;明代大儒、哲学家王守仁曾筑室隐居、养生、读书、讲学,并自号“阳明子”。阳明洞天对于阳明心学的发端,可谓产生了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丽水缙云有出土的金龙简。元《仙都志》记载:“金龙洞,在步虚山东,中有二洞相连,通明开敞”。《旧志》云“洞深不可测,道家谓洞天即此也,宋天禧四年(1020)投金龙、玉简于其中。”宋范镇《东斋记事》:“道家有金龙、玉简,学士院撰文,具一岁中斋醮,投于名山洞府。金龙以铜制,玉简以阶石制。”周昭礼(清波杂志》:“天下名山洞府,朝廷每岁投龙简。天圣中,下道录院定岁投龙简二处。”苏轼(壬寅二月决囚经历》“中使何年到,金龙自古投。”楼钥《北行日录):“有洞名金龙,一窦通独峰下,仅容小儿出入,而其中甚宽。宣和间尝以金龙镇之,为睦寇盗去”。</p><p class="ql-block"> 湖州弁山中的黄龙洞,在历史上也是投龙简的场所之一。丈人峰背后的黄龙洞洞若巨井,被称金井,汉晋以来此处即是官民祈雨祷晴之处,苏轼有诗《和孙同年卞山龙洞祷晴》,苏轼祈祷之时当有投龙简等投入洞中,今后的考古工作,可以加以留意。</p><p class="ql-block">四、现代社会投龙简的可行性</p><p class="ql-block"> 上面所述内容是对投龙简的介绍及其历史的简要回顾,之所以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表达,是因为除了极少数道教人士与历史学者,绝大多数人对投龙简此事已经相当陌生了。</p><p class="ql-block"> 投龙的皇家属性也并非不可动摇的,宋元年间《灵宝玉鉴》卷二十八“投龙进简门”说:“右简三式。君主用玉,王侯用璧玉,士庶用玉石为之。其次许以梓木代之。并长一尺二寸,阔三寸六分,厚三分。以金泥篆之”。既然除了君主可以投龙,王侯也可 ,士庶也可,这些说明投龙的应用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被极大地拓展了,而由此所产生的,则是有别于皇家斋仪的不同地点,不同形态,不同仪轨的变通性。这给我们的道教工作提供了一些启示,道教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发展。</p><p class="ql-block"> 客观上,我们也注意到目前仍存在一些建筑工程的奠基仪式,相对专业,明显与道教投龙简仪同源之上古投埋简册以镇伏天地山川礼仪之类似。</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的祭祀主要有三大类:国家祭祀、民间祭祀、道教祭祀。国家祭祀如黄帝祭祀、炎帝祭祀等,是由政府组织的大型祭祀活动。民间祭祀普遍存在,是指民间通过一定仪式,将荤素食品、禾稼果品等物品敬献给种灵、祖灵等崇拜对象,以求保佑赐福。道教祭祀有着自己的特殊性专业性,尽管不同教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尽相同的祭祀程式,但是其祭祀活动的理论性与专业性,明显不同于目前的国家祭祀与民间祭祀。道教可以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发挥出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国家、民间、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迈向城市化的过程中,民间祭祀也正在逐渐走向衰微,仪式简易化不规范的倾向也较明显。道教祭祀在当今社会,可以或者说应该发挥出、承担起祭祀活动的引领性作用。</p><p class="ql-block"> 现代社会,与大自然改造相关的重大工程常有出现,或挖江成湖蓄水(如义乌双江湖),或截江筑坝发电(如长江三峡),此类对大自然的改造利用工程,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如果能对诸如此类的工程举行投龙简,则既可以规范民间的祭祀仪式,也可以传承国家的祭祀文化,一举两得。这些内容,我想应该是我们道教工作的领域,道教可以也应该有所作为。</p><p class="ql-block"> 历史在发展,科技也在发展,道教也要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不忘初心,道贯古今、济世利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