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纪事(三)北镇当年的几个第一。

老屋

<p class="ql-block"><b> 北镇第一楼</b></p><p class="ql-block"> 所谓第一楼并非是最高,也谈不上雄伟,而是北镇街头最早的一座楼房。五十岁以上的人大概都记得很清楚,当年在北镇街头唯一的一栋楼房就是新华书店。今天的滨州高楼林立,想找一排像样的平房都很难了。与此相反的是,当年整个北镇几乎完全清一色的平房,而楼房极为罕见。因为据说有外国专家来勘察过北镇地质概貌,结论是这里的黄河冲击平原——沙土地完全不适合盖楼房,更不要说高层建筑。所以多年来人们墨守成规,不敢更上一层楼,当然也与整个国家经济形势发展有关。</p><p class="ql-block"> 而我们的“第一楼”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建成的。今天看来应该佩服那几个设计者和建设者敢为北镇先的勇气。楼房就在现在新华书店的原址上,(黄河三路与渤海七路八路之间)新华书店门面和一般商店差不多,但的确要高出一截,书店内面积不大,那时的书是摆在玻璃柜台里,后面是书架。与众不同的是旁边有一栋高高的楼梯通向二楼。楼梯是木制的,刷着深红色的漆,仿佛是红木家具,很好看。到了二楼房间就明显要矮了很多,楼上地板也是木头铺成的,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减轻重量防止下沉。我们的第一楼显得很谨慎也不大气。但即便如此也已经是高高在上,鹤立鸡群了。</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除了爱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喜欢爬楼梯上楼。楼上的木地板很干净,小朋友们都坐在上面看小人书。在楼上那么高的地方看书,虽然是坐在地板上但那感觉就像坐在天上,好爽!</p><p class="ql-block"> 有许多不识字但没见过楼房的百姓,来北镇时有的就要专门去书店走一走。虽然他们大都是去看楼而不是买书,但如此一来,书店里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在外人看来还显得我们这里爱学习有文化的人不少呢。</p><p class="ql-block"> 新华书店——真给我们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不仅有那外表最高的建筑,更有其丰富多彩的内涵。</p><p class="ql-block"><b> 北镇第一台电视机 </b></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在北镇见到电视机的时候,大约是在1970年的秋天,记得那天是外出学习多日刚回到家。一进门,弟弟就兴奋地对我说:“你见过电视吗?可好看了,今晚我领你去看看。”电视?对我来说,不,对我们许多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虽隐约听说过一点,但从未见过,难道我们北镇也有了这玩意?看我疑惑惊奇地样子,弟弟更是得意的把他所见过的电视向我大肆渲染了一番,这自然激起我的好奇。</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广播站(地区广播局的前身)的小院里,只见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围在那儿了。中间好像一张桌子加一只大凳子摞起来的高台,上面放着一台亮闪闪的收音机式的机器盒子,今天看来那应该是一部九英寸的黑白电视。因为人太多,电视机放在高处,屏幕本来就小,再一抬高,好像是在看小人书,人很小看得很吃力,但有声音有动画黑白分明,就是一部缩小了的电影,人们依然看得津津有味。我记得很清楚,电视里正在转播中国队和阿尔巴尼亚队的篮球友谊赛。我第一次看到国家级水平的篮球比赛,而且是国际赛事,新奇无比。弟弟告诉我这场比赛正在北京举行,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和北京人一起看这场比赛的。我惊讶地合不拢嘴!本来,第一次看到电视已经感觉奇妙无穷了,现在居然能同时看到千里之外的场景,实在太神奇了!那一刻,我感到了人的能量真是无穷,这个世界在变小!</p><p class="ql-block"> 那晚一直看到电视完全结束(只有一个频道一套节目)才离开。临走时我恋恋不舍地望着那个神奇的小匣子,忽然想到,什么时候每家也能有这样一个小匣子那该多好!这念头一出,立刻就有种异想天开的感觉,连我自己都暗自好笑。这就好像要把电影院搬到你家里去,不仅奢侈,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当然,痴人做梦也不会想到,几十年之后黑白电视不仅普及而且早已淘汰,家家户户都是彩色电视了。发展之快出乎所有人意料,仅仅几年之后,黑白电视就进入了几乎所有机关单位。每个单位里有专门的放电视的屋子,(大多在会议室)并有专人管理。每到晚上,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们就去会议室看电视,大伙凑在一起边看电视边议论纷纷倒也十分热闹,一段时间看电视成了人们集体活动,会议室(放电视的房间)也成了大家固定的娱乐场所。那么多人共看一台电视,人们的年龄,爱好,性格,欣赏水平大相径庭却能相安无事其乐融融的共处好几年。多亏那时电视机还不先进,电视台也只有一套节目,人们只能看,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否则放在今天,光是选台恐怕人们就要吵翻天打破头,至少也会争个不欢而散。这也许从另一角度证明了进步与落后,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 彩色电视在北镇第一次出现是在1976年。那年毛主席去世,我们几个相约去地区广播处看彩色电视悼念毛主席的转播。广播处就是原来的广播站,这时也从居民区搬到黄河四路上了。那天,就在广播处的大门外摆着一台很大的电视机。那时的黄河四路还没通开,只是一片洼地,虽然围了很多人,但因为尺寸大又是彩色的,鲜艳夺目,如同放电影一样。电视里在播放北京悼念毛主席活动的实况转播。因为是彩色显得电视格外清晰,一切都十分逼真,如临其境!我惊叹科技飞速发展的迅猛,望着电视里那个躺在鲜花丛中的一代伟人,感叹一个时代结束。同时我们都清楚的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就要开始了! </p><p class="ql-block"><b> 北镇街头第一个女司机 </b></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北镇的汽车还很少,小轿车更是凤毛麟角。司机在人们眼里就是高级技术人员,是令人羡慕的职业,如果是女司机更令人景仰了。不过女司机几乎闻所未闻。偶尔有胜利油田的女司机路过,人们就会像见到外星人一样,直勾勾的盯着,那样子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如此你可以想象,当北镇街头出现第一个当地女司机时,而这个年轻的女司机又是给地委书记开小轿车的,那是怎样的情景呢?</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地委配置了一辆华沙牌小轿车,造型很像一个乌龟壳,但它是地地道道的小轿车,铁壳的,锃明瓦亮。在这之前,北镇最好的小车就是吉普车。所以,当华沙牌小轿车在北镇街头一亮相,真是万众瞩目。但人们的新奇感还没等落下,更大的惊讶出现了:开小车的居然是一位年轻女司机!当她从车里走出来,晃着两条小辫子,戴着一副白手套,旁若无人,干净利落地擦车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大都是瞠目结舌:了不起,女人也能开汽车,而且是小轿车,这不是仙女下凡吗!因此,不管这小车开到哪里,吸引人们更多目光的就是这位年轻女司机,而车上真正的主角地委书记反倒忽略不见了。虽然,在北镇一时间这个女司机像明星般引起轰动,几乎到了街谈巷议无人不知的地步,然而,她到底姓甚名谁,多大年龄,哪里人?却少有人知道。而且好像没过多久她就离开了,再也没人见过她。就像夏天的一阵清风,来去匆匆,了无踪影,只有那泌人心脾的凉爽深深留在了你的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汽车发展到了今天,速度之快令人啧啧称奇,而女驾驶员更是与那铺天盖地的小汽车一样满目皆是了。</p> <p class="ql-block"><b>照片系网上下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