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 长江画面石中有一个特殊而显赫的石种---烫画石,这个石种清新典雅,色调明快,精品众多,深受长江石玩家追捧和收藏。</b></h5> <h5><b> 长江烫画石,其名称来源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烙画,烫画石的画面效果酷似烙铁烫画工艺。</b></h5> <h5><b>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 又被称为“铁与火”的艺术,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据史书记载,烙画起于汉而兴盛于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烙画具有美观、典雅、质朴的艺术特点,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艺术。</span></b></h5> <h5><b> 现代烙画,是以高温烙铁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在黄白色或灰白色的物体(木板、树皮、葫芦、竹簧、宣纸、丝绢等材料<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上</span>,进行勾、擦、点、烘,<span style="color: inherit;">熨出黄色、褐色、黑色的烙痕作画,画面既有水墨画浓淡虚实的情趣,又有水彩画明快洗练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span></b></h5> <h5> <b> 长江烫画石之所以被称为烫画石,是因为这类石头具有与烫画(烙画)相似的特点:</b></h5> <h5><b> 其一,1.母岩底色是黄白色或灰白色的,与烫画的载体(木板、树皮、葫芦、竹簧、宣纸等物体)的底色相似,相对白净清爽。</b></h5> <h5><b> 其二,构成图纹的线条或斑块是黄色、褐色或者黑色的,与烫画(烙画)的图纹色调高度相同。</b></h5> <h5><b> 其三,多由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构成,硬度不高但质地细腻,与烫画(烙画)的木质载体的质感相类似。</b></h5> <h5> <b> 长江烫画石的图纹多为卷曲变化的线条结构,亦有线条与色块结合变化简单的,其中底色白、纹理丰富如芙蓉石者,又被称为长江白芙蓉石。</b></h5> <h5><b> 长江上游凡产出卵石的河段皆能发现烫画石,是长江画面石的主要品种之一。</b></h5> <h5><b> 长江烫画石的分类,从图纹的线条或斑块的颜色来分,可分为黄烫画、褐烫画、黑烫画、红烫画四类。</b></h5> <h5><b> </b>▲<b style="color: inherit;">黄烫画:由黄褐色(浅褐色)的线条或斑块为主构成画面的烫画石,就称为黄烫画。</b></h5> <h5><b> </b>▲<b style="color: inherit;"> 褐烫画:由褐色(深褐色)的线条或斑块为主构成画面的烫画石,就称为褐烫画。</b></h5> <h5><b> ▲ 黑烫画:由黑色的线条或斑块为主构成画面的烫画石,就称为黑烫画。</b></h5> <h5><b> ▲红烫画:由红色的线条或斑块为主构成画面的烫画石,就称为红烫画。</b></h5> <h5><b> 红烫画比较特殊,因为传统的木质烫画的线条或斑块都是黄色、褐色或者黑色,而红烫画的线条或斑块却是红色的。</b></h5> <h5><b> 之所以把红烫画归为烫画石,是因为这类石头的母岩底色和石质,都具备烫画石的相同特点,视觉效果也与其它烫画石相同。</b></h5> <h5><b> 长江烫画石中,黄烫画和褐烫画比较多见,黑烫画和红烫画相对较少。</b></h5> <h5><b> 长江烫画石的分类,从构成画面的纹理来看,可分为斑块纹烫画石、素描纹烫画石、白芙蓉类烫画石三大类。</b></h5> <h5><b> ▲斑块纹烫画石: 石头图案主要由大小不一的斑块纹样构成。</b></h5> <h5><b> ▲素描纹烫画石:石头图案主要由粗细不一浓淡不等的线条构成,很像用素描笔法作成的画面。</b></h5> <h5><b> ▲白芙蓉类烫画石:这类石头由花瓣纹、云水纹等芙蓉石的斑纹构成,从纹理上看,可以归为芙蓉石。但是,从母岩底色、斑纹色调、石质构成看,具备了烫画石的三大特点,所以,也可以归为烫画石。换句话说,这类石头具有烫画石和白芙蓉的双重身份,因角度不同而有了不同的名称,但都在合理的范围内。</b></h5> <h5><b> 孤独是石头的常态,亿万年如此。人们赏石的时候也只有远离喧嚣,静心恬淡,才能与石私语,天地融通,自然合一。</b></h5> <h5><b> 奇石不知身从何处来,最终归何处去。听不到风沙对自己磨砺的声音,看不到雨后彩虹渲染给自己的绚丽;不问花开谁来采摘,不管落日循隐在哪座山的后边。</b></h5> <h5><b> 石头,在孤独的最高境界中享受一种极致!</b></h5> <h5><b> 当室内孤灯幽幽,窗外月色柔柔,案几琴音袅袅。面对孤独的石头,你是否会沉浸于无垠的遐思冥想之中,任思绪悠悠<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b></h5> <h5><b>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一方长江烫画石线条素简,勾勒着宋元的暮日山村。这孤独恬淡悠然,是一种自在。</b></h5> <h5><b>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一方长江烫画石水波潋滟,流淌着山涧的寄情红叶。这孤独千秋无怨,是一种潇洒。</b></h5> <h5><b>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方长江烫画石天穹人间,回荡着隽永的山高水长。这孤独远离红尘,是一种超脱。</b></h5> <h5><b> “绝顶茅庵里,老衲正孤吟。”一方长江烫画石高僧行吟,禅悟着世间的众生百态。这孤独寂寥莫测。是一种清高。</b></h5> <h5><b>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一方长江烫画石秦风汉韵,演绎着文人的魏晋风骨。这孤独衣袂飘然,也是一种孤傲。</b></h5> <h5><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方长江烫画石风起云涌,征战着边关的醉卧沙场。这孤独自将沉吟,是一种回味。</b></h5> <h5><b> 一个人静赏美石,自我欣然。斑驳幽暗的灯光下,石头看着我,我抚摸着石头,物我两忘。诚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修行;那么自得其乐,独自芬芳,亦是一种得道。</b></h5> <h5><b> 长江烫画石在中华石林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是天下藏石人的挚爱。</b></h5> <h5><b> 长江烫画石雄秀相兼,秀是她的风姿,雄是她的灵魂。她的雄秀,表现在她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美的内涵。</b></h5> <h5><b> 长江烫画石具有特定的天然美、绚丽的色彩美、变化的线条美、光润的石质美、外姿的形象美、诱人的装饰美、绝妙的朦胧美、绝拙的含蓄美、神秘的空灵美、深邃的意境美,给人以极高的艺术美的享受。</b></h5> <h5> <b>长江烫画石的表面石肤水洗度好,光滑圆润,不打磨,不上油,没有丝毫的人工雕琢之气,从鉴赏角度,给人一种高雅且难能可贵的真实感。</b></h5> <h5><b> 长江烫画石色泽自然柔和,色彩协调,具有中国传统画的韵味。对比中有调和,单纯中有变化,浅淡中有厚润,有一种爽朗、简洁之美。</b><br></h5> <h5><b> 赏玩长江烫画石应注意把握几种境界。一曰,观其石面,初识外在的画面美,由此进入初级审美兴奋境界;二曰,观其石之内涵,逐渐进入情感审美境界;三曰,观其石之艺术真谛,逐步进入灵魂的审美境界。</b></h5> <h5><b> 当然第三境界需要时间的考验与思想的提炼,需要学养的修炼,需要艺术的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靠痴石之心雕铸才行。</b></h5> <h5><b> 长江烫画石之画面,美在混搭,奇在跨界,妙在穿越。信手拈来自有神,不求形似求生韵。一画多解,竟无突兀之感,反来厚重之意。石画无诗,观者自题,此为赏石艺术为心境艺术之最佳诠释。</b></h5> <h5> <b> 长江经过300万年的汹涌流淌,经长江三峡沿岸景观过十几个省区而蛟龙入海。它留给人类不朽的诗章,书写中华文明的诗篇,数以万计的卵石滩,成为我们华夏奇石中最亮丽的明珠。</b></h5> <h5><b> 长江烫画石归属长江画面石范畴。长江画面石细分了近百个艺术品种,最常见的有烫画石、水墨石、丹彩石、长江蜡石、芙蓉石、雨花石、油画石、螺钿石等。</b></h5> <h5><b> 长江烫画石赏玩题材包罗万象,意蕴生动自然,有高山流水、小桥人家、帝王诸侯、花鸟鱼虫。</b></h5> <h5><b> 长江烫画石石体表面水洗度高、细腻、光滑、浸润、手感好,具象与抽象并举,超前与复古齐驱。</b></h5> <h5><b> 长江烫画石多分布在长江上游河段,主要有七大主产区,即四川西昌、宜宾和泸州,云南巧家,重庆万州,湖北宜昌及江苏南京。</b></h5> <h5><b> 长江烫画石,其画面意境颇具诗情画意,浓淡相宜中,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和美丽。</b></h5> <h5><b> 长江烫画石如功底浑厚的艺术大师的传世佳作,飘逸灵动,大气而奇妙,实乃天师印墨,艺术天成!!</b></h5> <h5><b>▲题名:《滕王阁》<br>石种:长江烫画石<br>尺寸:23×27×7cm</b><div><b> 此长江石上之滕王阁,既得实体滕王阁的外观之形制神韵, 阁体的形象逼真,生动飘逸。而阁体周围大片留白,不但使阁体更加突出鲜明,而且更好地再现了王勃《滕王阁序》中所绘:“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雄奇壮阔而空灵优美之境。细赏此石阁体边缘,连《滕王阁序》中诗里“佩玉鸣鸾”和“珠帘暮卷"之意韵都精微地呈现了出来。不得不叹服,天功造物,神来之笔!滕王阁早被古人看作是吉祥风水建筑。古人云:“求财万寿宫,求福滕王阁”。可见滕王阁在世人心目中占据的神圣地位。故而收藏此石也有同样的风水功效。</b></div></h5> <h5><b>▲题名:九天银河<br>石种:长江烫画石<br>尺寸:16x11x4cm</b><div><b> 观此石,近处山峦起伏,连绵不绝,远处则疑似银河落九天。好一幅秀美山水画,值得珍藏。</b></div></h5> <h5><b>▲题名:江山如画<br>石种:长江烫画石<br>尺寸:26x24x10cm</b><div><b> 爱美人,更爱江山。江山如此多娇!真的,实在太美了。此石画面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对比,也有虚实的对比,动静的对比。远处的层峦叠嶂的山峰,用细的曲纹线条轻重的淡描一番,中间的山峰树木用浓墨勾勒了一把,形成一种强烈的层次感和虚实感。从远方直奔眼前的河流顿时打破了画面的宁静,让画面动起来了,真乃神来之笔。赏此石此生无憾!</b></div></h5> <h5><b>▲题名:《空对月》<br> </b><b>石 种:长江烫画石<br></b><b> 不见高天,不见云,却看见,寒月清风朗朗明;没有夜阑,没有色,却看见,沙弥独自空寥行。</b></h5> <h5><b>▲题名:《巾帼英豪》<br>石 种:长江烫画石</b><div><b> 此石为长江烫画石,画面上,一佳人,如唐女当风,衣袂飘飘,英姿飒爽,婷婷袅袅,倾国倾城,绝世独立于断壁残垣之上,仿佛在放逐一将成名、江山一统的霸业雄计。</b></div></h5> <h5><b>▲题名:《悬壶济世》<br>石种:长江烫画石<br>规格:23x15x5cm</b><div><b> 此方长江烫画石《悬壶济世》,石呈斜圆卵型,石质细腻,表皮亦较光洁润泽,画面主题无干扰、无杂乱、无过满,整体视野开阔,布局到位,清晰了然。</b></div><div><b> 画面为一扎巾古代老翁,拿着一个硕大的葫芦,向天地抛洒救世之灵液,此中场景正吻合葫芦作为古代仙道象征之一的法器意朦之会意,“收纳万物而培元,抛洒甘露而化祥”。可谓通过石上天画,还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葫芦作为法器、酒器、药器、道器、灵器和生生不息的人间器的美好阐述!通过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特点,勾勒出了人物在山水中洒脱飘逸的意朦之象境。把绘画技巧中平面上的"虚间",淋漓出超现实之美。在虚薄之间,间性虚化敞开;在虚幻之间,间性朦胧化实。造就了远景与人物的沧海桑田感,近景与远古的高度融合感,达到了天人合一的不俗表现。是一方现代与传统水墨写意美学手法的经典之作。</b></div></h5> <h5><b>▲题名:《长城嘉峪关》<br>石种:长江烫画石<br>尺寸:20×24×9cm</b><div><b> 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万里长城,它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至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嘉峪关城楼始建于明洪武(1372年)年,建筑雄伟,地势险要,巍峨壮观,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还有“连陲锁钥”之称。登关楼远望, 塞外风光尽收眼底。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b></div><b> 此方长江烫画石正中上部,赫然呈现出一座巍峨的古城关建筑物。从此城楼造型以及其环境看,酷似我国古代明长城嘉峪关。城楼气势雄伟巍峨,关城四隅楼角依稀, 右方的楼角虽已显出破败,这正好更增添了古城的沧桑之感。此外,在古城楼的两侧,不但那历尽沧桑的城墙也枥枥在目。由于此石是长江烫画石,所以画面整体色调与而且嘉峪关城关两侧及周边沙漠戈壁的色调高度的相似。细细品味,可见天公造物的鬼斧神工!观此奇石,赏读此石,还不禁令人想到唐诗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h5> <h5><b>▲题名:《长城长》<br>石种:长江烫画石<br>尺寸:27×30×16cm</b><div><b> 万里长城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总计 长度达50000多千米,时空上达“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b></div><b> 此方长江烫画石在近景处的中下位置上,贯穿整个石面的是一段简约大气的古长城的生动画面。城墙之砖虽因岁月的久远而呈现出斑驳沧桑感,但其精神风貌依然清晰可见,其雄伟壮观的气派不减当年!此方长江烫画石除中下部清晰的长城画面外,中上部的两段模糊的画面,似远山也似远处长城的留雄姿,此石整体留白较多,亦易使联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的壮丽诗句。</b><br></h5> <h5><b>▲题名:《慕田峪长城》<br>石种:长江烫画石<br>尺寸:32×22×7cm</b><div><b> 慕田峪长城为明朝朱元璋时期在北齐长城遗址上建成,是明朝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万里长城慕田峪独秀的美誉”。此段长城东连古北口,西接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京畿的军事要冲,有正关台、大角楼、鹰飞倒仰等著名景观,长城墙体保持完整,较好地体现了长城古韵。 </b></div><div><b> 此方长江烫画石“慕田峪长城”,其上的长城画面的诸多细节与慕田峪长城的实景地理特征细节相似度高到令人震惊的程度。上图右上角是慕田长城实景细节特征,读者可自己细细对照品味。</b></div></h5> <h5><b>▲题名:年年有鱼(余)(年画版)<br>石种:长江烫画石<br>尺寸:26X23X13cm</b><div><b> 此方长江烫画石画面下部一条大大的鲤鱼,鱼嘴大张,鱼眼圆睁,生动形象,活力四射。鱼背上驼一小孩儿,此情景与我国传统年画“连年有鱼(余)”惊人的相似!为充分表达这一主题,藏家在配座上精心设计了荷花莲叶以及水波纹,加以弥补烘托。以全方位构成“连年有余”的传统意象,以表达我国人民希望生活富裕美好的愿景。</b></div></h5> <h5>▲<b>题名:大福大贵<br>石种:长江烫画石<br>尺寸:33x34x12cm</b><div><b> 好大一个“福”字,占满整个石头画面,却又不溢不漫,不缠不绕,虚实相生,留白恰切。字体雍容华贵,彰显大福之相;字形圆融亨通,尽露大贵之身。文字石中,似这般象形象意、绘声绘色的精品真属罕见。</b></div></h5> <h5><b>▲题名:荷韵<br>石种:长江烫画石<br>规格:40x30x15cm</b><div><b> 此方奇石为长江碳画石,应该算是长江画面石中的经典了,甚至可以说是经典中间的经典。那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工笔画的味道,大面积的留白凸显出荷花主题,有点抽象,也很具象,观之赏之,很是赏心悦目!可不要小看这方石头,价值已经超6位数了,你相信吗?</b></div></h5> <h5><b>▲题名:《隔山相望》<br>尺寸:30x22x12cm<br>石种产地:四川长江烫画石</b><div><b> 此石画面为典型中国唐宋水墨画,古朴,凝重,近观远瞻,把水墨中的阴影感利用墨的浅薄与厚重,线条与染描表现得恰到好处,实在奇妙之极,天成艺术。</b></div></h5> <h5><b>▲题名:《夀》<br>尺寸:40x50x28cm<br>石种:长江烫画石</b><div><b> 此石为长江烫画石,石色沉稳,石皮细密,石形圆润饱满,外观古雅大气,在灰白色的底色上,呈现出的天然纹路犹如白碳书法“夀”字,“夀”字字体饱满,字形落落大方,潇洒自如,尽显高雅飘逸之感。该图案鬼斧神工,极似魏碑书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并略显飞扬。在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b></div><div><b> 长江烫画石的珍奇绝美,与书法艺术的神采气韵,长寿的吉祥寓意,构成了这件大自然赐予的瑰宝。若将此图案文字石《夀》置于厅堂之上,不仅有着如中堂书法般的展示效果,而且更显立体感。</b></div></h5> <h5><b>▲题名:《愚公移山》</b><div><b>石种:长江烫画石<br>尺寸:17x17x5cm<br>产地:四川泸州长江段<br>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作闭幕词时引用该典故,对其重新诠释,赋予崭新的时代涵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忍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写照。<br> 此石属长江烫画石,石形圆润饱满,水洗度好,莫氏硬度6.5左右,画面构图合理,层次丰富,对比明显,石上所呈现的愚公移山故事耐人寻味!</b></div></h5> <h5><b>▲题名:铁人王进喜<br>石种:长江彩烫画石<br></b><div><b> 此方长江彩烫画石上以红色的线条,简洁地勾勒出一个国字脸的人物头像。这个人物极像中国石油工人王进喜的形象风貌,且头上戴帽子也是那种风格。真是鬼斧神工!欣赏这样一方奇石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那个难忘的时代的中国石油工人的豪言壮语。铁人王进喜正是那个难忘的时代里中国石油工人中的杰出代表。正是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工人的忘我奋斗,才有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倔起!这方长江纯天然画面奇石的收藏价值和意义之高不言而喻!</b></div></h5> <h5><b>▲题名:《兰亭序》<br>石种:长江烫画石</b><div><div><b>尺寸:19x23x8cm</b></div></div><div><b>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的神品之作,宋代书画家,“石痴”米芾誉之为“天下第一行书”,深得唐太宗的推崇,并将真迹殉葬于昭陵,当今世上流传的皆为摹本、临本。米芾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这是一方长江烫画石,石型完整,画面象是一幅竖写的汉字书法,更神奇的是其画面符号排列有序,符合汉字书法从左到在的规则,整个画面干净清爽,没有过多的干扰。石中文字错落有致,潇洒流利,行云流水。烫画石特有的色彩,更显得画面古朴典雅,一种书香气息扑面而来。画面右下方那宽衣长袍人物,仿佛一古代文人雅士正在欣赏书圣的惊世之作。</b></div><div><b> 不知“石痴”米芾见此方“兰亭序”是个什么样的表情,是拜?还是以“万金”易之?</b></div></h5> <h5><b>▲题名:研山铭<br>石种:长江烫画石(长江碳画石)<br>尺寸:25x33x12cm</b><div><b> 五色水,浮昆仓。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一一宋·米芾</b></div><b> 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抒发天趣。《研山铭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 </b></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i><u><font color="#9b9b9b">---声明: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致以诚挚敬意!如涉侵权,有告即删!</font></u></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