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罗马西班牙广场,位于意大利罗马圣三一教堂所在的山丘下, 建筑师为德.桑蒂斯和斯佩基,广场以登上教堂的西班牙阶梯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1495年,查理八世命法国人建造了圣三一教堂,阶梯共有137阶,名称取自附近的西班牙大使馆,阶梯下左侧的墙壁上记载着:1821年诗人济慈于此亡故。</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台阶,因曾是电影《罗马假日》的外景地而闻名遐迩。这部电影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威廉·惠勒执导,奥黛丽·赫本和格利高里·派克主演,1953年9月在美国上映之后,迅速风靡全球。它讲述了欧洲某国的安妮公主在罗马访问时与一个美国记者在一天之内发生的浪漫爱情故事。电影中赫本坐在西班牙台阶上吃冰淇淋🍨(图片为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台阶,因为奥黛丽.赫本和格利高里·派克的爱恋身影,在高大肃穆的教堂背景里镶嵌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永恒</span>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爱情</span>。阶梯上特有的法国风味设计和广场上的一些英国咖啡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甜蜜温馨气氛。现在这里已是夏日年轻人的浪漫避暑乐园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班牙台阶,</span>被称为“意大利人设计、法国人出资、英国人游览、如今被美国人占领”。实际上是法国的波旁王朝使用法国外交官的遗产资助梵蒂冈资金,在1723年-1725年间建造完成的。17世纪时西班牙大使馆迁移于此,大台阶及其广场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大台阶,位于巴贝里尼广场与西班牙广场之间,连接着两个广场,是全欧洲最长和最宽的阶梯,长约69.85米,宽约16.5米,由3个大平台分为3层组成,两侧的弧形台阶将各平台连接起来,呈现出优雅的半圆形曲线。大台阶由钙华石砌成,是罗马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世界上各大城市都有不少广场,但很少有罗马的西班牙广场这样,其貌不扬,规模不大,名气<span style="font-size:18px;">却</span>很大。在广场旁边店里买了冰淇淋,坐在台阶上边吃边看风景,也算体会了一下赫本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巴贝里尼广场,位于西班牙台阶之上,建有古代埃及的方尖塔,方尖塔的后面是山上的圣三一教堂,可以俯瞰整个广场。</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广场四周的英式茶馆,是18世纪建成的,曾经被取名为英国人的犹太区。司汤达、巴尔扎克、瓦格纳、李斯特、勃朗宁等大文豪和艺术家们都在这一带居住过,西班牙台阶右侧还保存有济慈的家。现在的济慈、雪莱纪念馆,除了他们个人的资料外,还展出有拜伦等人的手稿、书信、遗体面膜和照片等丰富的资料。这里是文学爱好者必来瞻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船喷泉,位于西班牙广场中央,一座巴洛克式的喷泉,</span>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大利雕塑家彼得·贝尔尼尼和济安·贝尔尼尼父子1627年的作品。</span>创意来自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598年</span>特韦雷河的一次决堤,一只小舟被水推到这里。雕塑描写的是一艘在风雨中即将沉没的古船,船首船尾都有大量的水正从船体内涌出,故而称为“古船喷泉”。</p><p class="ql-block">喷泉的水先流入小船,再从船的四边慢慢溢出,加上整座喷泉几乎只和街面一般高,感觉就真的很像是漏水的船即将沉入地底下,故该雕塑又俗称为“破船喷泉”。</p> <p class="ql-block">特雷维喷泉,位于意大利罗马的三条街交叉口,因为喷泉前面有三条道路向外延伸,而特雷维喷泉的“特雷维Trevi”就是三岔路的意思,即喷泉名字的由来。许愿池喷泉是罗马最后一件巴洛克式建筑艺术杰作,是罗马境内最大的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喷泉,也因此成为罗马的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许愿池,总高约25.9 米(85英尺) ,宽约19.8米( 65英尺)。在电影《罗马假日》风靡全球后闻名于全世界。早在公元前19年,喷泉就是古罗马人将贞女泉引进罗马城水道的终点。15世纪,这里又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整修。1732年由尼科洛·萨尔维设计改建,共花了30年于1762年完成。</p> <p class="ql-block">喷泉建筑完全采用左右对称,在池中央有一个巨大的海神波塞冬雕像,驾驮着马车,四周环绕着西方神话中的诸神,每一个雕像神态都不一样,诸神雕像的基座是一片看似零乱的海礁。海神像是1762年雕刻家伯拉奇设计的。</p><p class="ql-block">据说背转身,右手从左肩上向池中投入一枚硬币就可以许三个愿望,但其中的一个必须是“再回罗马”。许愿池四周人山人海,道路拥堵。这么多人许愿,估计神仙都忙不过来帮人们实现愿望。</p> <p class="ql-block">许愿池</p> <p class="ql-block">圣弗朗西斯·泽维尔的祈祷教堂,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宗教建筑遗产。里面有</span>卡拉维塔.圣弗朗西斯科.萨维里奥演讲。</p> <p class="ql-block">演说家,圣弗朗西斯科.萨维里奥,“德尔卡拉维塔”,正在教堂里面演讲,教堂中间架着手机在录制演讲视频。下面很多教众在听。进去坐着听了一会儿,实在听不懂,只好离开。</p> <p class="ql-block">罗马圣依纳爵堂,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主保圣人是耶稣会的创始人依纳爵·罗耀拉。这座教堂为巴洛克风格,兴建于1626-1650年。这座教堂最初是毗邻的罗马学院的教堂,1584年罗马学院搬进较大的新建筑,成为宗座额我略大学。该教堂也作为司铎级枢机的领衔教堂。</p> <p class="ql-block">1685年,耶稣会教友安德里亚·波佐绘制了中殿天花板上壮观的壁画,描绘圣依纳爵在天国受到基督和圣母的欢迎,四大洲环绕在旁。</p> <p class="ql-block">这座教堂呈拉丁十字平面,两侧有许多小礼拜堂。这座建筑受到了耶稣会母堂,罗马耶稣教堂(完成于16世纪后期)的启发。庄严的科林斯壁柱,作为戏剧性焦点的装饰华丽的祭台,彩色大理石,栩栩如生的人像,大量的镀金,制造出极为华丽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进入教堂,就看到了恢宏壮丽的天顶壁画,绘画的主题是耶稣会灵魂人物圣人依纳爵死后升入天堂的场景。<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德烈·波佐,是巴洛克中后期的天顶画大师,他最擅立体透视的绘画技法,在平面上或弧面上改变空间,造成视觉幻觉,让整个天顶空间无限向上延伸,创造了一个视觉上的广阔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安德烈·波佐最经典的代表作,就是这座圣依纳爵教堂的天顶画。从镜子里面看壁画的人排长队,从门口一直延伸到外面街道上。绝美镜子,将穹顶上的绘画呈现在眼前,无比震撼。</p> <p class="ql-block">万神庙,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万神庙,是供奉众神的寺庙。以罗马的“万神庙”最为著名。这里排队领票,免费进入,主要是为了控制里面的人数。</p> <p class="ql-block">万神庙始建于公元前27年,后遭毁,约公元118年在哈德良皇帝时期重建。由水泥浇铸成圆形,上覆半球形穹隆顶,直径43米。公元609年,教皇博理法乔四世将它改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到了近代,它又成为意大利名人灵堂,国家圣地。</p> <p class="ql-block">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是古代建筑中最为宏大,保存近乎完美的,同时也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万神庙,最初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为了纪念早年的奥古斯都(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娄巴特拉(埃及艳后),由奥古斯都大帝的女婿、屋大维的副手、曾先后三任罗马总督的马尔库斯·维普萨纽斯·阿格里帕于公元前27年主持,在罗马城内建造了一座庙,献给“所有的神”,因而叫“万神庙”。</p> <p class="ql-block">但是这座最初的庙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毁,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爱建筑的罗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并在新庙柱廊的山花上刻上了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的字样,意即“吕奇乌斯的儿子、三度执政官玛尔库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庙”。</p> <p class="ql-block">这段文字,让人们误以为柱廊是阿格里巴时期遗留下来的,直到1892年人们才发现柱廊所有的砖头印记都在公元125年左右,才证实整幢建筑其实都是哈德良时期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到3世纪初,又由卢丘斯·塞蒂缪斯、塞韦鲁斯.卡拉卡拉两个皇帝改建。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将万神庙献给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后者将它更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这也是今天万神庙的正式名称。</p> <p class="ql-block">变身为教堂的万神庙也因此逃过了中世纪的劫难,这一时期虽然庙内的大理石和穹顶上的镀金青铜板屡次被盗,但最终又被重新寻获。</p> <p class="ql-block">公元655年,被拜占庭皇帝康斯坦士二世抢去。罗马皈依天主教后,万神庙曾一度被关闭。文艺复兴时期,该建筑物成为了意大利建筑师们殷切学习的对象;1435年,罗马元老院宣布对该建筑进行保护。</p> <p class="ql-block">对万神庙真正的破坏是在16世纪中叶,当教廷准备重建圣彼得大教堂时,教皇乌尔班八世将门廊天花板上的镀金青铜板拆下来熔化,用来建造圣彼得大教堂主祭坛上的天盖,以及圣天使城堡的80门大炮。乌尔班八世为了仿造其他中世纪时期的教堂,还下令在万神庙门廊两侧建两座钟塔。这些作为都引起了罗马人的不满,拉丁谚语“巴波里没做的事,巴波里尼做了”由此而来。“巴波里”就是拉丁语中“野蛮人”的意思,而“巴波里尼”则是这位乌尔班八世的姓氏。</p> <p class="ql-block">不过意大利人最终还是报了仇,在为意大利第一位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造墓时,人们特地熔化了圣天使城堡的一尊大炮来做墓地装饰,象征性地夺回了万神庙的青铜;而两座钟塔也最终在1883年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万神庙</p> <p class="ql-block">万神庙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就是伟人的公墓,这里埋葬的除了维克多·埃马努埃莱二世外,还包括了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拉斐尔和阿尼巴尔·卡拉齐等人。万神庙今天还是意大利的一个教堂,这里定期举行弥撒以及婚礼庆典,但同时它又是世界各国游客们竞相参观的对象,以及建筑史上重要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维克多·伊曼纽尔二世墓,意大利第一位国王(1820-1878),曼弗雷多·曼弗雷迪。</p> <p class="ql-block">亨伯特一世国王墓(意大利第二任国王,<span style="font-size:18px;">1844-1900年)和萨沃伊的玛格丽特(意大利女王1851-1926年),根据朱塞佩·萨科尼1910年的</span>绘画。</p> <p class="ql-block">国家仪仗队研究所,万神殿皇家陵墓国家仪仗队组织。在万神殿的皇家墓地,它担任意大利国王陵墓的守护者。该研究所成立于1878年,当时维托里奥·埃马努西二世神父去世,向领导国家统一进程的国王致敬。里索里战争的战士们,他们打算向国王致敬,也向所有为祖国的统一和独立而战的人致敬。该研究所是意大利最古老的战斗机构,继续这项服务,与约伦塔人的卫队的可用性相容。</p> <p class="ql-block">拉斐尔·桑齐奥墓,画家和建筑师(1483-1520),洛伦佐洛蒂,被称为洛伦泽托的石头圣母(1523-1524)</p><p class="ql-block">右:纪念玛丽亚·比比娜的墓碑,安尼巴尔·卡拉奇(1560-1609)葬礼金石。</p><p class="ql-block">左:朱塞佩·法布里斯,拉斐尔半身像(1833年)。</p> <p class="ql-block">拉斐尔·桑齐奥墓,画家和建筑师(1483-1520),洛伦佐洛蒂,被称为洛伦泽托的石头圣母(1523-1524)。</p> <p class="ql-block">拉斐尔·桑齐奥墓,画家和建筑师(1483-1520)。</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字架教堂,木制十字架,16世纪</span>,右:B.索瓦尔森,康萨尔维红衣主教葬礼纪念碑,1824年。左:彼得罗·拉布鲁齐,五旬节,1790年。</p> <p class="ql-block">巴西利亚,马提尼尔的圣玛丽亚</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祭台上有圣母领报画,为名画家梅乐索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祭台左右还有两尊天使石像,由贝尔尼尼雕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慈悲圣母小堂,</span>玛利亚和圣子,圣弗朗西斯和施洗者圣约翰之间的圣弗朗西斯,被称为仁慈的圣母,15世纪。</p><p class="ql-block">在万神殿后殿的中心,人们可以欣赏到热纳维耶1959年制作的复制品。代表圣母霍迪-吉特里奥的神圣圣像的卡尼尔,希腊起源的术语,意思是“领导她”,右手指向孩子,以表明拯救和真理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圣约瑟夫达泰拉桑塔礼拜堂,公会赞助人,万神殿的美德,圣约瑟夫和耶稣的孩子,1550-60。</p> <p class="ql-block">圣约瑟夫达泰拉桑塔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金烛台</p> <p class="ql-block">万神庙是古罗马人膜拜众神的庙宇,曾是现代的结构技术出现以前世界上室内空间跨度最大的建筑,建于120年-124年。平面呈圆形,顶部大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43.3米,穹顶中央开一8.9米直径的大圆洞,顶光照亮神庙内部,显得宏伟壮观并带有宗教神秘气氛。穹顶以混凝土浇筑而成,底部厚6米,顶部厚1米,为减轻自重,穹顶内表面形成网格状方形凹格,同时也起着一种装饰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万神庙的穹顶,就如同一层层通往天空的阶梯,其顶部的天窗如同一只眼睛,将多少代人的沉思尽收眼底。对于生活在层高不过两三米的都市人来说,这样的高度具备某种让人敬畏的神秘魔力。</p> <p class="ql-block">万神庙穹顶</p> <p class="ql-block">万神庙门廊,高大雄壮,华丽浮艳,代表着罗马建筑的典型风格。面阔33米,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米,深15.5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根,分三排,前排8根,中、后排各4根。柱身高14.18米,底径1.43米,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p> <p class="ql-block">大厅中心地面微凸,以白色大理石为主拼成图案,支撑穹顶的墙厚达6.2米,沿墙均布7个壁龛,正中为一个大门廊,门廊有三排列柱,柱身用红色花岗石,柱头以白色大理石制成,采用科林斯柱式,形象庄重肃穆。</p> <p class="ql-block">大厅中间地面,留有下水道洞口。参观时,遇见小雨,明显能感觉到头顶有雨丝飘落。</p> <p class="ql-block">神庙遗址圣母堂,又称密涅瓦圣母堂,是意大利罗马的一座重要的天主教道明会教堂,具有天主教次级圣殿的地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罗马唯一的哥特式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和许多早期基督教教堂一样,它是1280-1370年建在古埃及生育女神艾西斯神庙的遗址上,但被错误地当成了罗马神话中的胜利女神密涅瓦(希腊神话中叫雅典娜 ),故取名为密涅瓦圣母堂。</p> <p class="ql-block">密涅瓦教堂,是在当时罗马的三座神庙,即1266-1275年道明教会的总部,供奉智慧女神的密涅瓦神庙、供奉生育女生的艾西斯神庙和供奉地下之神的塞拉皮斯神庙基础上改建而成的,而它正好在艾西斯神庙之上。</p> <p class="ql-block">神庙遗址圣母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万神殿旁的波波洛广场,广场上的小象方尖碑,是贝尔尼尼的名作。教堂里面有贝尔尼尼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这里</span>是非常受欢迎的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大象驮石碑雕像,1667年由贝尼尼设计,他的学生完成的。大象背上的方尖碑是在艾西斯神庙废墟中挖掘出来的,是罗马13个方尖碑中最小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方尖碑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89年-570年间的法老阿普瑞斯时期,后由罗马戴克里先皇帝运回罗马,并放置在艾西斯神庙中。大象在意大利被视为智慧的象征,方尖碑则被视为学问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神庙遗址圣母堂,这个教堂是走向西班牙广场的时候找到的。内部保留了许多壁画以及罗马雕像,都是由贝尔尼尼和米开朗基罗设计雕塑的。</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是典型的哥特式拱形建筑风格,用绚丽的金黄色、暗红色描绘的龙骨,以鲜蓝色为背景,镀金表示繁星来点缀的天花板,极其奢华、冷傲庄严。</p> <p class="ql-block">圣文森佐费雷里</p> <p class="ql-block">祭坛黑色雕塑,繁复精美。</p> <p class="ql-block">圣母圣子雕像,头戴金冠。</p> <p class="ql-block">蓝色穹顶,沉静肃穆。</p> <p class="ql-block">穹顶壁画,描绘精美。</p> <p class="ql-block">祭台壁画宗教题材,色彩艳丽多姿。</p> <p class="ql-block">教堂主祭台两侧各有一尊雕像,左边的是抱着粗大十字架的基督,右边的是扬起右手的施洗者约翰。</p> <p class="ql-block">左边的基督,又被称为密涅尔瓦的基督,是米开朗基罗1521年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施洗者约翰</p> <p class="ql-block">在主坛的两旁,蓝色的天花板包围了锡耶纳的圣凯瑟琳的遗体,石棺上放满了祈福的小纸片。</p> <p class="ql-block">浮雕的穹顶下,是几十个精美绝伦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17世纪,这里成为审判异教徒的宗教裁判所,1633年伽利略在此接受审判,他郑重宣誓放弃他所支持的哥白尼日心理论。</p> <p class="ql-block">内部的小教堂里则是Lippi的“报喜”和“圣母升天”。</p> <p class="ql-block">银塔广场,是位于罗马战神广场古迹区的广场, 内有四个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兴建的罗马神殿。</p> <p class="ql-block">银塔 (常被误译为阿根廷塔),是根据斯特拉斯堡的拉丁名银色堡垒来的,和南美国家阿根廷完全没有关系。 因为在15世纪末教宗的礼仪官若望·伯克哈,在该区原为庞贝剧场的位置兴建了他的宫殿,称之为伯克哈宅。当时的宫殿有座塔,而伯克哈是斯特拉斯堡人,因此该区被称为银塔。</p> <p class="ql-block">1730年后,伯克哈宅的一部分被用来兴建“银剧院”。银塔在19世纪被摧毁,然后部分并在一栋大楼里,所以只有名称还留用到现在。在银塔广场现今能看到的塔是小教宗塔,这塔是中古世纪为伪教宗阿纳克莱图斯二世而兴建的,而该伪教宗据说很矮,所以这塔叫做小教宗塔。</p> <p class="ql-block">1909年,意大利统一后曾有计划重建罗马,计划中包括重建银塔广场区,但会保留小教宗塔以及当时位置在广场的一些神殿。在开始施工之后 (其中包括打掉“帢萨里利家族的圣尼古拉教堂”),在广场发现了巨大的大理石头像以及手臂,由此考古学家证实这区是罗马共和时期的祭祀区。</p> <p class="ql-block">当时,广场能否改为考古遗迹区还不能确定,因为改成遗迹区,会阻挡了贝尼托·墨索里尼要重整该区变成炫耀他功劳的“银公会广场”的计划。墨索里尼原计划银公会广场要在1929年的四月完工。</p> <p class="ql-block">重整后的伯克哈宅,成为意大利作家及出版家协会,部分成为国家剧院博物馆和戏剧文学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1929年4月21日,B区开幕。墨索里尼和穆尼奥斯,省第十部主任(卢斯电影历史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四个神殿的遗迹,被用A、B、C、D来称呼,因为在挖掘当时不确定各个神殿是祭拜哪个神的。这四个神殿都面向一条石板路,这条路是在公元80年大火后重筑的。</p> <p class="ql-block">神殿A,是建于公元前3世纪,在公元前241年为了庆祝罗马战胜迦太基兴建的。该神殿可能祭拜的是乔图纳。在原神殿的位置,后来兴建了帢萨里利家族的圣尼古拉教堂,该教堂的遗迹还存留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神殿B,是四个神殿中唯一一个圆形神殿,如今还残留了6个圆柱。有人推论说该神殿是在昆塔斯·琉喜阿斯·卡塔拉斯执政时期,为了庆祝在公元101年在皮埃蒙特区韦尔切利战胜辛布里人而兴建的。神殿的名称是今日的幸运,祭祀幸运女神。在该位置挖掘的神像残块,现在存放在卡皮托利尼博物馆。现存的残块有头、手以及手臂,因为这些部位是用大理石做的;神像其他部位是用铜做的,所以现今已经侵蚀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神殿C,是四个神殿中最古老的,兴建于个元前4世纪到前3世纪,可能祭祀的是生育及作物丰收的女神费罗尼亚。神殿在公元80年大火之后有整修过,现在可以看到的黑白马赛克,就是整修后留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神殿D,是四个神殿中最大的,兴建于公元前2世纪,可能祭祀的是保护水手的守护神培玛里尼。该神殿只有一部分被挖掘出来,剩余部份则是在大马路Via Florida下。</p> <p class="ql-block">在银塔广场神殿D的位置,有银塔广场流浪猫中心。该中心结扎、照顾流浪猫,以及帮助流浪猫找新主人。现在银塔广场流浪猫中心已经成为观光景点,许多游客到这里来看罗马猫在古迹群中游走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路过耶稣教堂</p> <p class="ql-block">在街边小店,2欧元买一个罗马冰箱贴。</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广场,位于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罗马最大的广场。广场呈长方形,长130米,宽75米,是五条大街的汇合点。广场中央原先是公共汽车、出租车和观光马车等的聚集地,全市的交通中枢地带。</p> <p class="ql-block">威尼斯广场,正面是绰号叫“结婚蛋糕”、“打字机”的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为了庆祝1870年意大利统一而建造的纪念堂,耗时25年才建成。16根圆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如今这里是无名士兵坟墓的所在地,有点类似中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台阶下两组喷泉寓意深刻,右边的象征第勒尼安海,左边的象征亚得里亚海,中央骑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统一大业的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建筑物上面有两座巨大的青铜雕像,右边的代表“热爱祖国的胜利”,左边代表的是“劳动的胜利”。无论日晒雨淋,总有两名士兵纹丝不动地在这里守护着无名战士墓。</p> <p class="ql-block">广场左侧是威尼斯宫,这是一座文艺复兴时期的哥特式建筑,在威尼斯共和国繁荣时期,这里曾经是威尼斯大使馆所在地,因此有了这个名称。墨索里尼曾经从2楼的阳台向广场上挤满的人群发表了著名的“阳台演说”。这里已经成为汇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的博物馆了。</p> <p class="ql-block">马可奥里略圆柱,是位于罗马市圆柱广场的多立克柱式圆柱,柱身拥有螺旋状的浮雕。马可奥里略圆柱是为了纪念罗马皇帝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而建造的,并以图拉真柱为范本。</p> <p class="ql-block">马可奥里略圆柱外部的螺旋纹路,是叙述马尔库斯·奥勒里乌斯皇帝,在166年对马克曼尼人发动的马克曼尼战争。故事开始于罗马士兵渡过多瑙河,地点可能是在卡农图。圆柱的上下半部描述两场作战胜利,其中精确的内容仍然存在争议。</p> <p class="ql-block">马可奥里略圆柱,柱身<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span>29.60米(约100英呎),底座高10米,虽然原先的底座高只有3米,所以马可奥里略圆柱总高41.95米。3米高的底座在1589年之后就消失在地平线以下了。</p> <p class="ql-block">圣母贞洁柱,位于意大利罗马西班牙广场边,又称无罪圣母圆柱,为纪念圣母玛利亚而建,是一座科林斯柱式的纪念碑,顶部有圣母玛丽亚的雕像,十分精美。据说教皇每年会更换一次圣母的花环,到那时广场上会聚满信徒。</p> <p class="ql-block">圣母贞洁柱,高大醒目,团队一般都会选择在这里集合。逛了一下午,步行8公里,17:00在这里集合到停车场坐车回酒店。今天不换酒店,仍住罗马皮内塔宫殿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