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头海运材料修建的锦州之西海口真武庙的历史故事(14)

blank

<p class="ql-block">  蒋福成宗亲向我们讲述了真武庙的故事。他说:“在上世纪60年代,我去那边考察的时候,庙就被拆除了。我在原址试图挖庙里的碑记等文物,但因泥土砖瓦太厚,又缺乏工具、人手,也没办法挖太深,只好放弃。但找到一些屋顶坍塌下来的砖瓦片。这些砖瓦片跟澳头老家的砖瓦片是一模一样的。这也证实了建筑真武庙的许多材料都是从家乡澳头海运过来的。”</p> <p class="ql-block">  9月17日,当蒋海文等宗亲带我们来到了西海口真武庙旧址考察时,看到了是锦州港的仓储区,连该庙的小山坡也没有了,这让我们感到惋惜,感到悲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根据史料和熟悉这段历史的蒋氏族人介绍,当年,澳头蒋家落户西海口后,没有按照闽南的传统惯例修建“蒋氏家庙”,而是在西海口的一座无名山上修了一所寺院叫“真武庙”。</p> <p class="ql-block">  当年建设真武庙时,许多建筑材料都是从澳头老家通过木帆船运过来的。如石头、砖瓦片、木头及门窗等。传说真武庙落成的碑记及雕刻,也是从澳头运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在真武庙内的建庙碑记,详细记录了墘隆五年澳头蒋氏家族开发西海口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这座无名土山因此得名“真武爺山”。真武大帝是闽南蒋家信奉的“仙人”,所以就在清朝乾隆年间蒋家开发西海口码头的同期,兴建了这所气势恢弘、风格独特的庙宇,后来成了这一方的名寺。</p><p class="ql-block"> 这样,不仅蒋家人有了精神寄托,而且还让旅居在西海口的南方各省的通航经商的人士、当地居民以及附近村民都可共享其中。</p> <p class="ql-block">  真武爺山位于西海口的村西。山东脚下有天然砍刀石一座,石高两丈余,石后修有圣亲小庙一所,从海中遥望恰似一支立状砍刀,民间传说它有镇海的威力。寺院西北隅,为真武大殿,殿向朝北,院内东西配有厢房各三间为仓库,整个院内建筑,除正殿为瓦顶外,其余均是砖石结构。大殿正殿一间,中间供檀香木雕的真武大帝金身像一尊。像前有四位神像作陪,为康赵二元帅,其余两位不详。虽属单门独殿,但望之森严,在真武大帝像的上方刻有三层透雕配额木帘,彩云龙飞,精彩异常,正中间悬有真武大帝大型金字匾额,大殿的墙壁上绘有真武大帝身世彩画,整个佛殿雕刻彩绘,佛堂配备,细致精巧,均系闽南艺人所制。</p> <p class="ql-block">  真武庙临近海口,旧时规定凡是来往船只,都必须到商务会报关,报关时都必须向庙上施舍银两,作为庙里的收入。对此,当地的官署不予干涉,群众只信仰可不必施舍。另外,平时船上的人员到庙里参拜时,除焚香祈祷外,并赠给少量香资,以补助道士生活和供佛的费用。庙上虽无资产,但来源充足,道士不必自己到外地化缘。</p> <p class="ql-block">  住庙主持道士名氏多失去记载,只了解清朝时有闽南人宋姓、苏姓和金姓道士先后主持庙务,并都圆寂于此。</p><p class="ql-block"> 该庙历年有庙会,但真武大帝下山巡察却胜于庙会场面。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为真武爺下山日。事先由庙管总务蒋丽喜(蒋山基之子)做好各项准备。正月十五早晨先准备一副轿架,由四、五十名轿夫抬到大殿去接请真武神像,由担任商会会长的蒋家人(开始是蒋山芾,后为蒋丽位、蒋丽魁等)捧着灵位、香炉由庙内下山,尔后举行规模宏大庄严隆重的游行仪式。</p> <p class="ql-block">  全村粮商店铺和居民在门前、庭院摆满香供,秧歌队(西海口的高跷子秧歌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远近闻名)也到庙前去迎接,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男女老少烧香叩头,在门外迎接。抬着真武神像游行的队伍逐渐会聚许多自发参与的群众,可谓是人山人海,难记其数,队伍过后,鞭炮的碎片随处可见,被人踩掉的鞋子很难再找回穿上,可见盛况空前,不是节日胜似节日,更不亚于当今少数民族的泼水节。尽管轿夫们累得浑身大汗,但为了赶走邪魔恶鬼,保护航船和百姓安宁也都心甘情愿。</p> <p class="ql-block">  真武爺下山也有区辖性,除本村外一律不去巡察。晚上把他抬到对面老会山的娘娘庙,宿于娘娘宫。这样日出而出巡,夜晚而归宿的真武大帝,一直围绕本地巡察,到正月二十方可在一片锣鼓、秧歌欢送中回到宝殿复位。经过巡礼,预兆当年诸事顺心,人船平安,消耗巨资,毫无吝惜。</p> <p class="ql-block">  这种抬神像巡察消灾活动,被百姓称为“真武爺下山”。这一独特的祭祀方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年年如此,世代信从。</p> <p class="ql-block">  蒋福成宗亲回忆他当年考察真武庙的过程。他说:“携同胞兄蒋福春曾于一九八四年五月二日去真武爺山考察,据当地群众说,真武庙早在五、六十年代就被拆掉了。我们在山上只能见到一堆堆的瓦砾,经仔细勘察,庙基尚可辨认,真武庙已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蒋福成和蒋福春宗亲离开真武爺山,由下朱家口村一位蒋氏宗亲(三门,时年八十多岁)作向导去西海口村继续考查,找到该村蒋丽喜(三门,已故)的姐姐刘氏(时年一百岁),她告诉我们真武庙没了,但真武神像在庙被拆之前就由其弟蒋丽喜趁机搬回家里,现在就放在自家西屋继续供奉着。由于严格保密,躲过多次劫难。蒋福成与蒋福春宗亲有幸拜见了这尊神像:檀香木金身,面上两绺黑胡,身披信士赠奉的多层黄、红佛袍,左脚踏蛇,右脚踩龟。神像得以完好保存,并供奉在家中,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一件幸事。至此还真的成了家庙。介绍到,至于他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要由史学家和艺术家去评论和鉴赏了。</p> <p class="ql-block">  自清乾隆年间到新中国建国初,保留二百多年的真武庙和独特的“真武爺下山”的祭祀习俗,已经划上了永久的句号。然而,我们的子孙后代或许还能从传说中和史书上了解、感悟它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寻找史实,口述历史。</p><p class="ql-block">讲述澳头南北船与历史名人故事!</p><p class="ql-block"> 图/文:彭奕、苏浩、蒋永泰</p><p class="ql-block">编审/蒋永泰</p><p class="ql-block">2024寻找澳头南北船踪迹探亲考察团</p><p class="ql-block"> 9月18日于锦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