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7日 <div> 浙江嘉兴王店镇<br> 今天去海宁观钱塘江潮,途经嘉兴秀洲区的王店,专门去拜访了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朱彝尊的故里曝书亭。</div> <p class="ql-block"> 朱彝尊的故居,称作“竹垞(cha,音‘查’)”,在王店镇上,现在应该算是一个公园。王店镇,以前是叫做“梅里”的。“竹垞”虽为朱彝尊故居,但却是以“曝书亭”之名,列为浙江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估计是因朱彝尊的著作《曝书亭集》的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 现存的“竹垞故居”,面积6500余平,目前还在规划逐步维修扩建。虽说是故居,实际上是一处很精美的园林。园内除了一池荷塘,小桥古藤,还有几处古意盎然的亭榭和书屋,几乎见不到主人的读书、生活、做学问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 朱彝尊的这处故居,是当年他在外边当幕僚,得了一笔丰厚的报酬之后,回乡葬父,在原有的旧宅旁,买了邻居的这块地,设计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人(今嘉兴)。明末清初浙江著名的学者,藏书家,也是文学大家。精通经学考据,工诗能文。诗与王士禛齐名,号称“南朱北王”,为当时南北两大宗师。尤其擅长词,是著名的浙西词派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 他在当时颇有诗名,存诗约二千首,大致工整雅健,与王士禛一道,被世人称为“南北名家,骚坛宗匠”。</p><p class="ql-block"> 作为清代浙西词派的创始人,朱彝尊存词五百余阙。他在多篇词集序文中,提出了标榜醇雅、推尊姜(夔)张(炎)的主张。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名骚一时的词家,成为清初的词坛领袖之一。</p><p class="ql-block"> 朱彝尊的散文,也以讲求“醇雅”为目标,成就与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朝宗、魏禧、汪琬)不相上下,标志着向清中叶桐城派古文的过渡。《清史稿》本传评论说:“当时王士禛工诗,汪琬工文,毛奇龄工考据,独彝尊兼有众长。”</p> <p class="ql-block"> 六峰亭,建在竹垞园中的一个小土堆上。绿树掩映,石阶和甬路都长满了青苔,树林间游人无几,鹧鸪声声,让人有一种久远的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 七绝 “竹垞”六峰亭</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7日 赵光</p><p class="ql-block"> 石阶不曾缘客扫,</p><p class="ql-block"> 亭顶落叶已生苔。</p><p class="ql-block"> 先生屐痕何处觅,</p><p class="ql-block"> 枝头翠鸟去复来。</p> <p class="ql-block"> 转过六峰亭,位于故居这座小园中央的,就是著名的曝书亭了。据说天气好时,朱彝尊经常在这座宽敞明亮的轩亭里晒他的藏书。</p> <p class="ql-block"> 这样宽敞霸气的亭子,遮雨没问题,但也遮阳光啊!遮了阳光,那书怎么曝晒呀?</p> <p class="ql-block"> 曝出亭的四根石柱,原来是刻有文字的。只是不知是有人为或其他因素的干扰、刻划,已经有许多模糊不清之处,现在是被玻璃罩着的。</p> 因为刻划磨损严重,内容已经很难完整的辨识出来了。但文字看起来,还是很优美俊秀的。只是因为分辩不清上下文,所以也不知道是谁写的。 网上可以搜到的朱彝尊的真迹。不过这隶书所用的变字、古字,大概一般人是读不全了。 <p class="ql-block"> 朱彝尊一生与书为伴,读书、藏书、抄书、教书、著书,差不多填满了他的人生。有钱就买书,没钱就抄书。得知好书,几乎是势在必得,实在得不到就抄。在翰林院时,曾经因为私带抄手入馆抄书,被弹劾罢官降级 。时人谓之“美贬”。</p><p class="ql-block"> 他藏书达八万多卷,先后编著了《经义考》三百卷,《曝书亭集》八十卷,《明诗集》一百卷及《词综》、《明词综》、《日下旧闻》、《鸳鸯湖棹歌一百首》等著述。</p> 朱彝尊68岁时,已经功成名就,全身而退,家中已藏数万卷书,遂在竹垞园中荷花池南,筑曝书亭。除了看书、著书之外,护书晒书,就成了他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月亮门的后边,故居大门右侧,正在维修的一座建筑,应该是“潜采堂”,现在都被施工围挡围起来了。 在潜采堂里,朱彝尊将古书善本分为“经、艺、史、志、子、集、类、说”八个门类,而每得一卷,则于卷首钤印十二字:“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 这座建筑,应该是“娱老轩”,现在变成了一个书屋,只是房门紧锁,檐下成了当地居民闲聊晒太阳的好去处。 <p class="ql-block"> 朱彝尊生于明末,他的曾祖朱国祚,明万历十年(1582)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祖父朱大竞,曾为云南楚雄府知府。嗣父朱茂晖(大竞长子),以荫授中书科中书舍人,是明末“复社”的重要成员之一。无子,以弟茂曙长子彝尊为嗣。生父朱茂曙(大竞次子),秀水县学生,卒后门人私谥为“安度先生”。祖父朱大竞为官清廉。辞官回乡时,“力不能具舟楫”,行李“仅敝衣一簏而已”。至朱茂曙时,家境每况愈下,日益贫困,若遇荒年,经常乏食。</p> <p class="ql-block"> 朱彝尊的一生很复杂。少年聪颖,家学渊博,偏赶上战乱。童年和少年学从叔父,饱读诗书,无意科举。成年后,正是清王朝挥师南下,江浙一带明朝的遗民如火如荼奋起抗清的时候。朱彝尊结婚较早,20岁上下即以诗名闻于乡里,并开馆授徒,开始养家糊口,交结诗友,钟情学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同是江浙一带人,昆山的顾炎武,余姚的黄宗羲,与秀水的朱彝尊,走了不同的人生道路。顾炎武和黄宗羲,都不甘心于明王朝的灭亡,参与或组织了反清护明的斗争。在复明斗争失败之后,又都采取了拒绝与清廷合作的政治态度,潜心做学问,终身拒绝功名。朱彝尊据说开始也是参与了反清护明斗争的,那时他20出头。但后来还是放下了这些政治追求,开始收徒课业,专注诗词,潜心做学问。之后又应乡间的友好之请,游历于广东山西山东等地,做清朝官员的幕僚。50岁时,又采取与顾、黄等人完全不同的政治态度,应清廷首次博学鸿词科试,并以布衣身份入翰林院,参与编撰《明史》,又入值南书房,与康熙结下情谊,且数次在无锡、杭州,迎驾南巡的康熙。</p> 他经过八年努力,于1678年辑成《词综》。选取唐、五代、宋、金、元词 660家,2250多首,以作者时代先后为序,附有作者小传和一些宋、元人的评语,其中存录了不少优秀作品,至今还不失为中国词学方面的一种重要选本。后来又编辑完成了《明词综》, <div><br></div>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首开博学鸿词科,征召天下名士。当时李颙、顾炎武、黄宗羲、吕留良等都被各自地方推举,但是他们都以各种理由拒绝参加,皆不赴京。朱彝尊这年已经编成了《词综》,且已年届50,便应召入京,并于第二年参加了博学鸿词科会试,录取50人,朱彝尊以“一介布衣”入选,被授翰林院检讨,入史馆纂修《明史》。</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二十年,清廷命增置“日讲官起居注”八员,朱彝尊为其中之一。康熙二十二年,又应招入值南书房。那几年可谓朱彝尊的高光时刻。 但是好景不长,康熙二十三年,他因携带楷书手私入禁中,抄录四方所进图书,为掌院学士牛钮所劾,被“降一级”,谪官。爱书抄书的毛病, 犯到了皇帝眼前,真是胆大,嗜书如命,结果把自个儿给坑了。</p> <p class="ql-block"> 朱彝尊十七岁,娶妻冯氏。冯孺人名福贞,字海媛,小朱彝尊一岁;其妹妹名寿常,字静志,小朱彝尊七岁,当时只有十岁。九年后,冯寿常出嫁,但在二十四岁时又回到娘家居住,据说此时她与朱彝尊之间产生了真挚的爱情。遗憾的是,这段感情并未得到好的结果,冯寿常在三十三岁时去世。 </p><p class="ql-block"> 世传朱彝尊的《风怀二百韵》,是为其妻妹作的。朱彝尊随岳父从练浦迁居王店,作诗怀念自己与妻妹冯寿常之间的爱情往事。或许这也是一段无法证实的公案。如果确有其事,不知是该作为朱彝尊的风流韵事,还是他的至情佳话。</p> <p class="ql-block"> 朱彝尊与黄宗羲是好友。昆山千灯古镇的顾炎武故居中,客厅“贻安堂”显位的一幅楹联, 就是朱彝尊的亲笔,至今还在。</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朱彝尊六十一岁时,适逢黄宗羲八十寿辰,朱彝尊应黄宗羲之子黄百家之请,做《黄征君寿序》,序中有言:“余之出有愧于先生。.......明年归矣,将访先生之居而借书焉。百家其述余言,冀先生之不我拒也。”表示了对黄宗羲的敬重和对自己出仕清朝的愧悔之情。</p><p class="ql-block"> 黄宗羲长朱彝尊19岁,两人当时都已是著名的藏书家。后来朱彝尊是否到黄宗羲处借过书,似无从考证,如果真有,那也该是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八年(1699)七十一岁三月,康熙第三次南巡,至苏杭。朱彝尊往无锡“迎驾”。康熙第四次南巡时,朱七十五岁,又至无锡“迎驾”。康熙四十四年(1705),朱彝尊七十七岁时,康熙第五次南巡。三月,朱彝尊又至无锡“迎驾”,并在行殿朝见。四月,康熙至浙江。朱彝尊在杭州行殿朝见,并进所著《经义考》、《易书》。康熙表示赞赏,说:“朱彝尊此书甚好,留在南书房,可速刻完进呈。”并以“研经博物”四字匾额赐给朱彝尊。</p><p class="ql-block"> 康熙四十六年(1707)七十九岁康熙第六次南巡。朱彝尊又至无锡“迎驾”。康熙至杭州时,朱彝尊在西湖行殿朝见。康熙离浙时,彝尊虽足疾复发,仍“送驾”至五里亭。 </p> <p class="ql-block"> 梅里的这处朱彝尊故居,在当年已经很阔气了。300多年过去了,当时的竹垞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已经无从说起。目前的院子和园内建筑,在后世朱彝尊名气越来越大之后,已经经过了十几次修葺,现在保留的是清嘉庆年间,当地的学政主持重修的。不过按照他的后人和朋友们写的一些书籍的记载,当时还有许多建筑,现在已经不在了。</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叶嘉莹先生在评价朱彝尊时,曾说他有“弱德之美”。一时间,朱彝尊仿佛被推崇成了“弱德之美”的代名词。后来我查了一下,其实叶嘉莹先生有过声明:“我所提出的‘弱德之美’,只限于朱彝尊的《静志居琴趣》这一卷词。……朱彝尊以后所写的词——那时他的姨妹结婚之后再回到娘家,与他又有所来往——也不包括在内”。</p><p class="ql-block"> 叶嘉莹先生一再强调。所谓“弱德之美”,是说“这种美感所具含的,乃是在强大的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一种属于隐曲之姿态的美。”</p><p class="ql-block"> 可见,叶先生的意思很明确。不是对什么人什么事,都可以用“弱德之美”加以概括或评价的。</p> <p class="ql-block"> 不过,朱彝尊作为大学问家的人生经历,他的曝书亭故事和竹垞学派、浙西词派,确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一个唐代的浙东诗派之旅,一个清代的浙西词派之旅,浙江的访古文化旅游,应该是喜欢中华文化,特别是古典文学的旅行者,非常值得探索、徜徉的题材。</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这里的山山水水,人文景观,甚至这里的方言,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是许多地方无法比拟的。</p><p class="ql-block"> 如果得暇,有的游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