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十户窑墓群~新疆考古百年(四十一)

布衣

<p class="ql-block">新疆十户窑墓群的发掘与认识</p><p class="ql-block">十户窑墓群是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近现代以来首次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发掘。墓群客观清晰地反映了玛纳斯河流域上至青铜时代、下到唐宋时期遗存的文化面貌。关键词十户窑墓群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唐宋时期2017年4~7月,为配合新疆S101线石河子段道路工程建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石河子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工程涉及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p><p class="ql-block">一、概况十户窑墓群位于石河子市石河子乡十户窑村村南3公里处。该地地处依连哈比尔尕山北麓山间地带、玛纳斯河西岸南北向长条形5级台地上,属于低山丘陵地带。河岸1至3级台地级差高度较小,3至5级台地级差高度明显增大。这些南北延伸的台地被自西往东的自然冲沟分割成诸多条块状单元。墓葬则构筑在这些条块状的单元上。当地牧民的屋舍、耕地邻近河岸较近、土地相对肥沃和容易浇灌的2、3级台地上,墓葬则构筑在地势较高,主要生长牧草的4、5级台地的边缘。这些现代墓葬群距离本次发掘的古墓葬咫尺之遥。当地牧民生活、埋葬等功能性分区为我们推断历史时期人群聚落的结构布局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线索。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考虑到十户窑墓群的墓葬分布在相对独立而又相邻的台地上,普查人员按照由南往北的顺序,将分布在这些独立台地上的墓葬又分为十户窑Ⅳ墓地、Ⅰ、Ⅱ、Ⅲ号墓群四个单位①,发现墓葬共计133座(图1)。本次野外发掘历时百天,因道路施工需要,十户窑墓群发掘墓葬、石构遗迹百十余座,出土遗物共计二百五十余件(组)。近四分之一的墓葬受到不同程度的扰动。从墓群空间布局看,这批墓葬整体呈片状、部分墓葬局部呈链状构筑在被冲沟分割的条块状台地上。墓区选址和布局较为周详的规划表明,当时的人们充分考虑了族群在墓区空间、方位及就地取材方面(墓葬封土、墓道填石、棺椁葬具所用的石块均来自临近墓群的自然冲①新疆维吾尔自治</p><p class="ql-block">本次发掘的大多数墓葬见大小不等、形制有别的封土标识,平面大多呈圆形,依其构筑方式的差异,可分石圈墓、石圈石围墓、石圈土堆墓、土石混合堆墓,直径4~20、高0.2~2米。部分墓葬的地表封土因扰动显得并不规整(如墓穴的填石明显经人为翻动后抛置在石圈周围)。这批墓葬绝大多数为竖穴墓,个别与竖穴墓地表封土在形制上一致,空间上紧邻,但无墓室的遗迹,我们暂且视为墓葬,并统一编号。竖穴墓墓穴均开口在原生黄土层下,墓穴内普遍填大小不一的卵石并夹杂黄土,一些墓葬的墓室因盗扰致使室内填土有板结现象,且质地相对坚硬。依据墓室构筑方式的差异,分为竖穴土坑墓和竖穴偏室墓两类。前者根据有无葬具及其材料不同,又可分为竖穴土坑墓、竖穴木棺墓和竖穴石棺墓(图2)。竖穴偏室墓,竖穴偏室墓墓穴由竖穴墓道和横穴偏室构成。墓道为圆角长方形、竖穴、直壁或斜直壁、平底,内填黄土夹杂砂石及大块卵石。偏室开口于墓道北侧,且与墓道之间形成生土二层台、弧形顶、平底,内填松软黄土。竖穴偏室墓根据偏室开口方向不同又可分为北偏室、南偏室和东偏室三型。部分竖穴偏室墓的偏室开口用卵石逐层垒砌形成石墙,用以封堵偏室,个别墓葬石墙的内侧见斜立的原木痕迹。偏室内填五花土或者青沙(图3),已发掘的绝大多数墓葬为土葬,见为数不多的数座火葬墓。人骨保存相对完整的墓葬表明,土葬多为头西脚东的单人葬。按照尸姿状态的不同,可以分为侧身屈肢葬和仰身直肢葬。少数墓葬为合葬,可分为同茔分穴式合葬和同室合葬。此外,数座土火合葬的墓葬形制特别,文化内涵相对独特(图4)。出土遗物总体数量较少,器物组合及特征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文化因素上涉及的谱系关系相对复杂,质地上可分为陶、铜、铁、金、银、木、骨、玉石、玻璃、丝织品等。图3竖穴偏室墓图4同穴分棺式合葬墓</p><p class="ql-block">二、认识石河子市文物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数十年来进行过数次考古调查及清理工作。文物普查及考古发掘工作证实,位于玛纳斯河流域的石河子市文化面貌独特,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区域的历史空白。十户窑墓群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登记入册。该墓群的发掘从实践中证实了以往工作的科学性和认识上的客观性,同时也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该墓群在以往调查过程中不易察觉和捕捉到的有关墓葬在数量规模、形制结构、年代特征、功能属性等方面的信息,构建了玛纳斯河流域时代和文化序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p><p class="ql-block">(一)墓葬认识</p><p class="ql-block">1.埋藏环境田野操作中我们发现,部分墓葬地表封土原本低矮不明显,加之墓葬所在的台地西高东低,地势由山丘略微向河床方向倾斜,这种地形特征容易受到洪水、风力搬运作用的影响。探方剖面层位显示,数千年来,墓群所在台地上的数十座墓葬被风雨形成的风积层、洪积层所掩埋。此外,大多数墓葬封堆、墓室的体量规格在调查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原地表上裸露出来的墓葬封堆平面直径在数米范围内的,因其周缘为厚达数十厘米的淤积层所覆盖,实际发掘中发现其多达数十米。考古发掘使得这批掩埋在现地表层下的中、小型墓葬(保存较好,未经盗扰)得以重见天日。他们大多保存完整,出土遗物相对丰富,时代和文化属性明确。这类现象在发掘的不同时代墓葬当中,年代偏早的青铜时代墓葬尤为常见。时至今日,新疆地区青铜时代及其年代更早的遗存鲜有报道。究其原因,应与其受风力和洪水的搬用作用而造成遗存被破坏、掩埋的现象密切相关。这些现象在近些年来新疆考古界的同仁们在大疆南北不同地点的项目实施中得以确认的事实。因非人为因素导致的物质遗存难以借助常规手段获取较为系统的信息资料成为学界探究“庐山真面目”难以逾越的鸿沟。突破这一潜在难关,尚需借助科技手段和大量的实践探索。</p><p class="ql-block">2.墓葬被盗?另有他因?十户窑墓群发掘的部分土葬中,部分被盗墓葬在发掘的不同环节中(如地表封土的揭取、墓室、人骨及其随葬品的清理)大多有迹可循。但也有一些墓葬,地表封土上没有发现明显的扰动痕迹,墓穴开口因二次大面积挖掘而找不到相对规整的开口(原墓口疑似被破坏殆尽),室内墓主或头骨缺失,或仅存零星骨殖,甚或不见任何骨骸。少数墓葬的随葬品仍位于原位。针对这些现象,我们不应简单、粗略、笼统地称为扰乱葬,甚至将其视为被盗墓。</p><p class="ql-block">3.时代及特征普查资料认为,十户窑墓群的墓葬年代大致在早期铁器时代至汉代。发掘表明,该墓群墓葬地表封土结构、墓室平面形状、深度以及尸体处理的方式(土、火葬)、尸姿状态(直肢葬或者屈肢葬)、合葬方式、出土遗物等文化因素差异较大,分属不同时代的墓葬遗存。对比周邻墓地绝对年新疆十户窑墓群的发掘与认识代相当的墓葬,并结合本次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遗物及其组合,我们将这批墓葬分为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唐代前后三个阶段。青铜时代的墓葬发掘数量31座,分布在Ⅱ、Ⅲ号墓群,大多呈片状分布在台地的边缘。墓葬地表构筑圆形石圈、外圆内方的石圈石围。依墓室结构的构筑方式不同,可分为竖穴土坑墓、竖穴石室墓;墓室内普遍见木椁痕迹,因墓穴较浅,木椁保存较差,大多结构不明。墓主流行土、火并行葬,且在葬具、逝者(包括火葬个体)入室后挥撒赤色矿物质颜料。土葬绝大多数为西首向的左侧身屈肢葬;火葬为烧骨入室葬。随葬品见陶器、铜质短剑、臂钏、耳环、脚链以及釉砂珠饰等。结合伊犁河谷、博尔塔拉河流域、依连哈比尔尕山以及哈萨克斯坦等地区同时期遗存看,时代当为公元前2千纪中叶前后(图5)。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发掘81座,墓葬片状分布,地表封土多为土堆石圈、流行竖穴偏室墓,竖穴土坑墓次之,个别为竖穴石棺墓。墓穴内普遍填石,墓主多为西首向的仰身直肢葬。合葬墓可分为同茔同穴合葬和分穴式合葬两类,但总体数量较少。随葬品多以木盘、羊尾、铁刀、陶器为固定组合。木盘大多朽烂不存,部分墓葬木盘残朽后遗留的轮廓痕迹仍清晰可见。女性墓葬中随葬眉笔、铁簪的现象较常见。陶器中以夹砂红陶为主,夹砂灰陶次之,器类中罐最多,壶次之,钵最少。器形方面,带耳器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夹砂红陶中彩陶占一定比例,彩绘以三角纹、变体涡纹、条带纹为主体纹样。随葬陶器中,实用器较多,器表多带有明显的烟炱痕迹。早期铁器时代的墓葬在新疆地区发现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其绝对年代上限在公元前一千纪左右,下限晚至汉代(图6)。唐代前后的墓葬发掘数量8座,分布在Ⅱ号墓群。墓葬地表封土为圆形土石混合堆,直径3~10米。墓室形制有竖穴土坑墓、竖穴偏室墓。墓主人普遍流行西首向的仰身直肢葬。出土遗物中不见陶器,装饰品相对发达。身份较高的墓主有木质葬具和殉马现象,出土铁镞、鸮形骨饰等遗物。墓主尸骨相应部位佩戴耳环、宝石项链等(图7)。</p><p class="ql-block">(二)形似“墓葬”的遗存发掘证实,墓群内一些地表见石圈、圆形土堆和土石混合堆的遗迹,地表标识与墓葬一致,有些遗迹内还见赤铁矿粉、灰烬、陶片,甚至完整陶器等,但均不见墓室和人骨。以往调查资料中,调查人员囿于客观条件制约,将这类遗存等同于墓葬加以编号并登记入册。我们认为,这些遗存在一定程度上与墓葬有一定相似性,但缺失典型墓葬的其他核心因素,与其周围紧邻墓葬在层位上也没有直接关联。为此,我们认为,他们可能是形制相对特殊的墓葬,也可能是与墓葬在空间上共存、时间上共时,功能上互补的礼仪性遗存(不排除作为墓葬附属体的礼仪性遗存的可能性)。对于不出土任何遗物而难以断代的该类遗存,究其功能属性,我们也不排除他们与墓葬本身无关并属于其它人工遗存的可能性。当然,这种现象遍及大疆南北,相关介绍及认识也见诸部分学术成果当中,但因缺少实质性证据而未在学界引起较多关注。</p><p class="ql-block">(三)发掘意义石河子市地处新疆天山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该市以玛纳斯河床中心为界,向东与玛纳斯县隔河相望。玛纳斯河流域是天山北麓东西走廊上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独特,河流两岸墓群规模较大,十户窑墓群是玛纳斯河流域近现代以来首次开展的青铜时代的墓葬和出土遗物持续时间最长、发掘规模最大、清理墓葬及出土遗物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一次考古发掘。①②4③十户窑墓群的发掘与早年发掘的石河子水泥厂、良种厂墓葬材料及其数次调查成果,客观清晰地反映了玛纳斯河流域上至青铜时代、下到唐宋时期遗存的文化面貌。随着整理工作的不断推进、研究层面的渐趋深入,这些成果将为该区域物质文化史研究提供更多详实的原始材料,为不同时期、不同部族的生业方式、社会形态、人地关系、精神信仰等诸多层面古代社会复原研究提供更为可靠、丰富的信息。十户窑墓群发掘过程中,业内专家学者、多次曾莅临田野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当地文博行业业务人员参与其中,学习并掌握了相关专业技能,丰富了专业知识,提升了专业素养。发掘期间所获的一大批精美文物及其出土背景为当地博物馆建设,历史文化成果的展示、宣传、教育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难得的素材。此外,本次发掘及其收获得到多家媒体的多次宣传和报道,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公众考古深入人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