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八月十三、十四日,是池州东至县泥溪镇元潘村最热闹的二天。村中举行隆重而盛大的传统福主庙会活动,近千人齐聚在此共同感受传统民俗盛会的魅力。<br> 福主祠坐落在元潘村千年古村落元甲山,祠内供奉的是我国隋末唐初时期刚正勇毅、廉洁奉公、勤政兴业、爱民如子的清官“陈皋仁”的神像。陈皋仁,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自幼聪慧,胆识过人,性至孝,明大义。<br> 唐初(时年六十有二)任秋浦令(治今池州市贵池区石城村),任内治山治水,助农兴商,处事公道,断案如神,颇受人民拥戴。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时遇瘟疫流行,人民死亡无数。陈皋仁为民请命、舍己救民,于中秋之日携幕僚“康师爷、罗都头”饮鸩殉职,救下一县之民。为了纪念陈皋仁的恩德,民间纷纷修庙建祠供奉陈皋仁,一为祭祀,二为祈福,香火相传不断。<br> 明朝万历初年,皇帝巡游江南,得知陈皋仁的事迹,颇有感慨,赞赏有加,乃追封其为“忠朝武烈大帝福主余公”;幕僚“康师爷、罗都头”追封为驾前康、罗二将。至此,民间在陈皋仁蒙难之日,每年中秋节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届时人们敲锣打鼓,抬着陈皋仁和康、罗二将的神像,前有鸣锣开道、后有仪仗护卫,走村入户、为民祈福,所到之处,人们虔诚的顶礼膜拜,场面蔚为壮观。<br> 自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四百四十多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随着岁月的流失,多数人淡忘了许多历史瞬间。而元甲山的人们446年来非但没有忘记那段历史,并且跨越时空,一直在追寻、挖掘陈皋仁的故事。他们446年来从未间断对陈皋仁这位历史人物的纪念,并且将庙会活动演绎成今天的非遗民俗文化传承至今。<br> 他们的虔诚、执着和薪火相传地守护传承,得到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支持,2008年福主庙会被批准为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被批准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此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勤劳智慧的元甲山人将这项民俗文化活动经过深度挖掘,打造成乡村旅游品牌。每年的“福主庙会”文化传承活动期间,吸引周边省市专家学者和成千上万游客前来采风观光,将该项活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知名度,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的乡风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br> 随着福主庙会文化活动传承和陈皋仁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形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今天元潘村在各级领导支持和群众积极参与下,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将非遗文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物形象,与现代廉政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打造成现实版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同时通过文化传承来激励人们将陈皋仁那种忧国爱民的精神发扬光大。<br> 福主庙会活动在明、清两朝 一直由地方乡贤和社会名流主办,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影响之广,非其他活动可比。新中国成立以后该项活动得以继续传承,所不同的是,原先由乡贤、社会名流主持的活动,现在由村民自己主办并成立了元甲山民俗文化促进会,由会长和活动代表性传承人牵头成立活动管理小组,管理小组负责每年活动经费筹集。每次活动开展,村民每户筹份子钱30元,其余不足部分由管理小组争取社会赞助解决。<br> 每年庙会活动自农历八月初十开始至八月十四上午在元甲山周边十余个村庄轮番巡游,八月十四下午至十五上午庙会活动回到元甲山本部举办,届时数百人身着统一表演服装,前呼后拥、山呼海啸一般将活动推向高潮!<br> 整个庙会活动分为四个步骤:<br>(1)迎驾 即由全体村民敲锣打鼓、列队着装、社区腰鼓队和龙灯队全程伴舞到福主祠迎接“福主余公”和康、罗二将神像,浩浩荡荡一路护送至村民文化乐园落驾!然后举行公祭活动,公祭活动后接着在广场举行文艺表演,届时闪烁的霓虹灯下,村民们翩翩起舞......<br> (2)百家宴 即所有参加活动的村民和外来游客欢聚一堂,共尝“和谐百家宴”,一边是轻歌曼舞,一边是猜拳行令,好一派盛世风景令人陶醉...... <br>(3)祭祀 即当夜部分村民和游客在文化乐园为“福主余公”及康、罗二将守夜,由福主庙住持致追悼词,彻夜祭祀,追思陈皋仁的功德。<br> (4)巡游祈福 中秋上午全村出动,届时千人空巷,人们列队着装抬着“福主余公”和康、罗二将神像,仿照当年陈皋仁亲民执政的规制场景,在龙灯队和腰鼓队簇拥下逐户巡游,祈求平安和丰收。整个活动至中午结束。<br> 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提升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以庙会活动为纽带,增进邻里感情,进一步增强了村落社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促进了乡村和谐健康发展。 图片:冯有为<div>拍摄时间:二0二四年八月十四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