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全长约1794公里。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运河沿线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b></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江苏段位于整条大运河中部,自北向南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城市,纵贯南北790公里,在大运河全线中通航里程最长,保存状况最好,利用率最高。</p><p class="ql-block">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北起苏锡两市交界的望亭沙墩港,南至苏嘉两市交界的油车墩,全长82.35公里,占江南运河(208公里)的40%,可分为西、中、南三段。</p><p class="ql-block"> 宝带桥,又名长桥,与赵州桥、卢沟桥等合称为中国十大名桥。宝带桥是中华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苏州市东南7.5公里处,南北走向,横卧于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上,有“苏州第一桥”之美称。</p> <p class="ql-block"> 宝带桥的建造同我国历史上的漕运关系十分密切。江、浙一带,自古被称为鱼米之乡,历代帝王无不以此作为征敛财赋重地。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开凿江南大运河,将江浙的粮食和珍宝大量运往京都。到唐代,漕运已空前繁忙,但苏州到嘉兴的这段运河,系南北方向,载满「皇粮」的漕船,秋冬季节要顶着西北风行进,不背纤是很困难的。可是,纤道在澹台湖与运河交接处,却有个宽约三四百米的缺口,于是需填土作堤,“以为换舟之路”。可是,“填土作堤”也切断了诸湖经吴淞江入海的通路,且路堤又会被汹涌湍急的湖水冲决,以桥代堤,势在必然。</p> <p class="ql-block"> 时任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保证漕运的顺利畅通,决计下令广驳纤道,建桥湖上,并且捐出自己玉质宝带以充桥资(宝带桥因此得名)。自元和十一年(816)动工,历四年而建成。桥建成后,屡经兴废,唐、宋、元、明、清五代曾六次重建、重修(其中林则徐主持维修过一次)。1956年9月,在古桥西侧,又新建一座与它平行的公路桥。这样,不仅减轻宝带桥负荷,还为游客从侧面欣赏古桥提供了方便。</p> <p class="ql-block"> 宝带桥桥面宽阔平坦,下由五十三孔联缀,带孔部分桥长249.8米,北端引道23.4米,南端引道43.06米,全桥长316.26米 ,宽4.1米。堍成喇叭形,下端宽6.1米。桥两端各有一对威武的青石狮,北端还有四出碑亭和五级八面石塔各一。石塔高4米,以整块青石雕凿而成,底座正方形、刻海浪云龙纹;塔檐塔刹也均以石块刻成。每级八面,各设佛龛,龛内镌有佛像。在 26与27孔间水盘石上,也有同样石塔一座。</p> <p class="ql-block"> 整座宝带桥狭长如带,多孔联翩,倒映水中,虚实交映,有如苍龙浮水,又似鳌背连云;不仅为行人纤夫提供了方便,还为江南水乡增添了旖旎景色。</p> <p class="ql-block"> 本美篇图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