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文化活动刍议

雪地警犬(白平)

<p class="ql-block">  在共和国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六十周年之际,我省乃至全国诸多省市,相继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各种纪念活动。将近年来的三线文化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可谓“三线精神”,薪火相传;三线活动,方兴未艾。</p><p class="ql-block"> 为弘扬三线精神,丰富三线文化,突出红色主题,纵观我省各地的三线文化活动,笔者以为,下步还应关注和把控以下几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聚焦三线文化活动,应有温度。</p><p class="ql-block"> 三线建设的历史,是共和国一部可歌可泣的宏伟篇章,是深植于大山深处的红色印迹,是火红年华的劲歌热舞。因此,笔者以为,全省各地的三线文化活动,是否有温度,有热度,关键在于我们:</p><p class="ql-block"> 一是是否带着真挚之情去参与和投入;二是是否带着感恩之心去接了地气;三是是否带着新意去占了高地;四是是否带着执着去干事创业;五是是否带着格局去联动拓展。</p><p class="ql-block"> 如果缺少这些要素,三线文化活动难免会流于形式,成为应景之作。没有潜在生命力的文化活动,只会内热外冷,墙内开花墙外不香,甚至走进死胡同。</p><p class="ql-block"> “温度”,需要打造氛围和环境。社会面的介入程度,各阶层人员的参与程度,网络媒体的发酵程度,都直接体现着三线文化活动的“热度”。近年来,水城县观音山镇和凯里市的三线文化活动,六枝仙鹤山的三线故事主题公园、水城三线烈士陵园,以及今年全省的首届“三线春晚”等三线文化演绎活动,可谓网上网下,红红火火,社会影响极大。其“温度”一路飚升,其人气、地气、热气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营造三线文化活动,应有广度。</p><p class="ql-block"> 三线文化活动,应是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多姿多彩的。如果思维定势,视觉受限,就会狭隘地去认识和理解三线文化活动。但好在我省一些地方,已突破了原有的“套路”,把单纯的“访贫问苦”,拓展到了“口述史”的抢救;把单一的“忆苦思甜”,融入了当代思潮的若干元素;把舞台剧、街头秀,牵引到了三线文艺范筹;把三线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厂矿,烘托成了一个个三线文化氛围浓郁的样板基地;把一些当年的工业遗址,打造成了三线文化的精神乐园……</p><p class="ql-block"> 触觉延伸了,视线广阔了,路就会越走越宽。一但固化的思想得以突破,我们心里就会豁然开朗。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三线文化活动,就会在我们眼前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我省的三线文化活动,已有了质的飞跃。三线故事征文、三线摄影展示、三线歌舞汇演、三线团队走访、三线平台出彩、三线文博拓展、三线园区打造,三线自媒体的作品演绎,以及三线理论研究和三线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的喷涌等等,层出不穷。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系列电视剧“正是青春璀璨时”,还实现了我省三线影视作品“零”的突破。</p> <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笔者以为:目前我省宣传三线精神的举措和文化活动,还有很多局限,一些领域涉及不深。如群众喜闻乐见的“微电影”、影响面甚大的网络平台、有力度的文学艺术作品、有三线特点的文创产品等等,这些正是我们目前的软肋和短板。</p><p class="ql-block"> 其实,作为三线文化,可涉及的点、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笔者试举一例:如针对三线建设者,就大有文章可做。我们可把眼光盯向“走进三线的老红军、老八路,走进三线的大学生、中专生和华侨,走进三线的亦工亦农、学徒工,走进三线的内迁人、城市人,走进三线的工程师、子弟兵等等……”仅仅是一代三线人,就会让我们的笔墨对这些人物写不尽、道不完,更别说去光顾他们从事的各种岗位和职业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三线也非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装。曾有人,就将三线建设的时间和范围,放大无边,把50年代的一些县属“小企业”和一些生产建设单位纳入了三线视线,其遗址,也贴上了大三线的标签,外延了三线时段,宽泛了三线界限。这种倾向,极为不妥。</p><p class="ql-block"> 三线文化,犹如浩瀚的星空,丰富而多彩,无论你采用何种形式,只要努力,总会集束成光,映射大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拓展三线文化活动,应有深度。</p><p class="ql-block"> 何谓三线文化的深度?笔者以为,就是去表及里,触及人类灵魂深处,使之受到感动和震撼,因而产生强烈共鸣及反响的活动项目或作品。 </p><p class="ql-block"> 在我省三线文化活动中,这类给人带来视觉冲击和震撼,给人反哺的深层次正能量,已经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六枝矿中的三线文化教育基地、水城的曾杨私藏馆、六枝季超英的“三线人家”等,这些以小见大、平凡中张杨着不寻常的活动和项目,往往会让人刮目相看,悟出三线精神的深深哲理和深刻内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线文化的深度,往往取决于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的思想水平、认知能力。笔者以为,我们仅能发现问题,这还不够,关键在于能解决问题。发现是表向,挖掘和拓展,才是本质。如六盘水电视台制作的微视频《我的1964》、钟山区纪检委编创的微电影《梅花山隧道的故事》等,将陈旧的往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其作品就能够脱颖而出,编创人员被省有关部门表彰,这也并非意外。</p><p class="ql-block"> “深度”,是有着深远影响和旺盛生命力的。小语老师的三线主题长诗《热血》、大连作家孙学丽老师的三线长篇纪实文学《热血在燃烧》,都是有关我省三线文学的扛鼎之作。为什么这些作品会受到广泛热捧和好评?我认为,这是他们真正做到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他们用独特、新颖的视角,盯上了不平凡的精神世界,打造出了弘扬三线精神的新高地。</p><p class="ql-block"> 但有些遗憾的是,我们这类有深度活动的项目和作品,还为之甚少。大多缺乏社会影响和社会震撼。司空见惯的三线题材和表现形式,随处可见。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缺乏敏锐的洞察力,缺乏思想高度的锤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打磨三线文化活动,应有精度。</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三线文化活动的门类繁多,形式也多样。但如何打造好三线文化活动,让活动能出彩,能出精品?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道难题。</p><p class="ql-block"> 笔者以为,“精品”,在于定位精准,在于勇于创新。周继厚老师的“用徽章表述三线”的系列篇章,收藏家徐老师的“用实物诉说三线”的系列藏品展示,都诠释了三线文化活动,有精品,产精品!</p><p class="ql-block"> 水城老鹰山矿幼儿园的老师们,为了将三线精神的传承活动,深植于儿童的心灵世界,他们下了功夫去动脑筋、想办法,因人施教,妙计频出。他们通过寓教于乐的游戏、演出、故事和实物、道具等,将三线的精神渗透其间,让孩子们在天真无邪的童年中,知道了老一辈三线人的酸甜苦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精品”,应该具有“高大上”的特性。多年前,笔者曾和部分发小,为纪念1967年1月12日,在六枝大用煤矿井下施工作业中,遭遇煤与瓦斯突出,而壮烈牺牲的98名三线烈士,自筹资金,在六枝三线建设园区里,修建了一座造型别致的“1.12烈士纪念碑”,以此缅怀为三线建设而牺牲的父辈们。在修建过程中,仅参与修建纪念碑活动的三线二代,就有八百余人。现该纪念碑已充分体现出“含金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价值和影响。一些企业、机关、学校,往往会在纪念碑前,举行各种规模性的政治活动。“纪念碑”,俨然成了六枝三线文化的标志性建筑,频频出现在六盘水三线文化的各种宣传载体中。</p><p class="ql-block"> 笔者悟出:岁月的往事,经过精心的“打磨”,独特的“包装”,也会出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彰显三线文化活动,应有纯度。</p><p class="ql-block"> 三线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但并不是五花八门的。它是有界限,有约束和规范的。严格来说,它的一切活动内容,都必须突出三线这个主题,一切活动形式,都必须讲政治,守规矩。</p><p class="ql-block"> 那种为了制造轰动效应,而滋生的花拳绣腿,如同走秀一般,应当摒弃。所谓“纯度”,就是纯洁、干净。如果是为了一己私利,去“摆拍”,那就毫无社会价值。</p><p class="ql-block"> 我省曾出现过未经任何部门审批,就私自上墙的“三线人荣誉榜”。也出现过擅自为三线人授予“大国工匠”的笑话。诸如此类的行为,是举了三线之旗,走了旁门歪道。这不但违反了党的政治纪律,也污染了三线文化活动的政治生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笔者以为,三线文化活动,绝不能靠拉横幅、喊口号、搞摆拍、傍名人,去产生效应。一定要心无杂念,不图名利和回报,脚踏实地的去献爱心、作奉献,把传承三线精神的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精雕细琢。</p><p class="ql-block"> 只有用纯朴之心,才能种出沌洁之果。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三线文化活动,才能持之以恒,才能长盛不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上,仅系一家之言。供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