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伊人

<p class="ql-block">刚刚过完的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中秋节,成为寄托思念故乡、亲人,祈盼丰收、幸福的文化遗产。中国人骨子的诗人因子在中秋这一天,当月亮高悬而引爆朋友圈,不管是借用古人的诗还是自吟,多少人因思乡或祈愿而激发灵感。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团圆喜庆,或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打小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驻进了心房。亦或是苏轼的“</span>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昨日月亮大如圆盘,与诗意的杭州相逢,可惜桂花还未开,<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生总有些遗憾。</span>世事变迁,刻进骨子的的情未变,古今亦然。月盈必有月亏,于是另一种秋天的心情“愁”绪涌上心头,尤其最容易惹文人墨客动心伤悲的季节,古诗中就有“自古逢秋悲寂寥”。</p> <p class="ql-block">中西方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刻画悲秋而多情深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敏感、淡泊、纯真、易伤感,她绝顶聪明,悟性极高,又自尊自爱,多愁善感。‌ 她才华横溢,具有浓郁的诗人气质,是多愁善感的典型人物,终因多情得肺结核悲伤而离世。</p> <p class="ql-block">国外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是我们那时英语课本的自读课文,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琼西和苏是两位年轻的画家,她们在一个破旧的小区合租了一个画室,共同追求艺术梦想。然而,十一月的深秋,一场肺炎侵袭了这个小区,琼西不幸被感染,病情日益恶化。她躺在床上,凝视着窗外砖房的空墙,看到树叶一片片的凋零仿佛预示着自己生命即将结束,当秋风吹过只留下最后一片叶子,她也发出了绝望的喟叹。正当此时,老画家贝尔曼出现了,他用自己的生命为琼西画下最后一片叶子,给予了她生存下去的希望和力量,最终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林黛玉和琼西是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典型的悲秋人物。</p> <p class="ql-block">我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结自古有之,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积攒着浓浓的悲秋情结。</p> <p class="ql-block">悲秋之作无疑在诗和词中最为常见,在中国历史上屈原的后辈宋玉,成为了第一个“悲秋”的文人,他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从此秋风秋雨、秋云秋色便触动了无数士人文人多愁善感的心灵,“悲秋”便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常见主题,以“秋”起兴逐渐成为抒情言志的惯用手法。</p> <p class="ql-block">“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朝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将悲秋情绪又推波助澜了一番。</p> <p class="ql-block">秋天,作为一年中的收获又万木凋零季节,其丰收与寂寥的氛围触动了无数文人的心灵,使得他们将自己的情感、理想以及对生命的感悟与秋天的景象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悲秋”文化现象。悲秋的象征意义主要表现在对生命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个人遭遇不幸、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叹,在诗人眼中满是苍茫寥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p> <p class="ql-block">唐杜甫 《登高》诗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北宋著名词人柳永一生曾写过大量的伤感词,其中又以哀婉萧瑟、清秋晚景的作品居多:“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不胜枚举。宋朝另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声声慢·秋词》中开头写道:“<span style="font-size:18px;">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使用了大量的叠字,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凄苦和无助,</span>“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过描写残秋的景象,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和悲凉情感。</span>全词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大清第一词人纳兰性德词中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位多情公子31岁生命戛然而止,所谓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强及必辱,不如谦谦君子,温润如玉!</p> <p class="ql-block">秋天不一定非要用悲伤来形容,且看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这首诗中,刘禹锡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古人悲秋的情绪不同,他认为秋天有着胜过春天的美好。这种对秋天的赞美,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p> <p class="ql-block">悲秋是中国文人诗歌的主旋律,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文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也反映了他们对生命、对家国和个人遭遇的深刻思考‌!人的一生总会沟沟坎坎,波波折折,学会在风雨中跳舞,学会在逆境中成长,让文字渲泄情绪,让情绪随风飘散!让悲秋的愁云淡风轻!</p> <p class="ql-block">文字收集:伊人,生于杭州,诗词书画爱好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