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7年,是我人生中的重要转择点,它决定了我一生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被基层组织的推荐,参加了“四人帮”垮台后的首次高招。此次高招,虽不象76年以前那样基层推荐免试入学,但也不象78年恢复高考(无年龄、职业限制)那样百里挑一。此次高招对象限制必须经历两年基层社会实践的“工农兵”。而且,必须由三个参加考试的学生中入取一人。而我正好是这三人中最幸运的一人,被福建省艺术学校舞台美术班录取。从此,我开始走上了艺术之路。</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当年我刚入学时,在福建省艺术学校图书馆里查阅资料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然而,我录取福建省艺术学校,说是运气好也不为过。因为,当年在晋江地区(大泉州)只招二人。但也并非是天上掉下馅饼。在我韶年的时候,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上了画画。文革期间,在家没事就开始临摹木刻宣传版画;到了中学的时候,我就在学校(泉州一中)的黑板报上写美术字、画雷锋像...</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我的父亲、泉州第六中学美术老师孙参正耐心地辅导他的学生画画。</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当年我父亲创作的漫画(右边),被刊发在1958年1月16日的《泉州画刊》创刊号上(左边)。</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当年在家临摹的木刻宣传版画。</span></p> <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后,我又响应党的号召,到东海公社后亭大队后亭生产队插队务农。那时,我仍没有放弃心爱的画画,多次被借调到东海公社搞宣传工作,写写大字报,画画宣传壁画,(写一个字一堵墙大的“农业学大寨”标语)。并参加(入选)了泉州市农民画美术创作训练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当年我(前排左三)参加泉州市农民画创作训练班时,与画友们在创作室内合影留念。(左一为当年东海公社文化站站长张章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培训班学习时,我的指导老师是泉州市群众艺术馆的黄清琪(国画)与陈章鹏(西画)。说起黄清琪老师,我对他的印象特别深刻。他当年的一幅美术作品《实践中来》入选了全国美展。他的创作过程,</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对我日后的艺术创作影响颇深。当年该画最早的命名是《图书馆内》,画面为三个人(工、农、兵)分别到图书馆查找所需图书。后经同行的指点,将名字改为《实践中来》,其作品的政治敏锐性,高下立见。它不仅与毛主席的《实践论》相契合,同时与当年的时代步伐相一致。由此可见,作品好的命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泉州市群众艺术馆、东海公社领导及农民画指导老师黄清琪(二排右一)与农民画创作培训班的“农民”画友们合影留念。前排左起:杨一鸿(泉州幼师美术教授)、作者孙亚宏、许锦中、陈世明(泉州幼师副校长)、蔡聪慧(泉州花灯非遗传承人)。</span></p> <p class="ql-block"> 1977年,我第一次来到福州,走进福建省文艺大院(通湖路,今三坊七巷)。一进大门,迎面而来的就是福建省艺术学校大楼。当年整个学校就是一座五层楼高的大楼。即当教室,又当宿舍。据说它在当年,算得上福州少有的几座超高楼房之一。然而,全校学生不外只有一百来号人,只设三个专业,舞美班、舞蹈班与音乐班。我们77级80届舞台美术班也只有17人,分别来自全省9个地区。晋江地区(泉州市)只有我与吴经纬同学2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1980年,我们5位79级82届舞美设计大专班的同学,与曾同窗两年、临近毕业的12位福建省艺术学校77级80届舞台美术班中专班)同学一起合影留念。(一排左起:</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林大水、</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翁和平、马小明、</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孙亚宏、</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兰冮、林星如;二排左起:</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郑传薪、许伟强、</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俞山、刘金竹、</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本辉、</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卢丽华;三排左起:张永华、吴经纬、周贤奇、潘子光老师、叶木楼、韩庆国、刘枫老师、黄滌菲老师。(姓名加粗线为大专班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当年,我在中专班学习时,在学校素描教室里拍摄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77年我在中专班学习时的国画习作《新疆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1978年我在中专班学习时的素描习作《鲁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当年福建省艺术学校组织舞台美术班(中专班)前往闽南一带写生。我与同学们乘船从漳州东山岛过渡到对面小島写生时,在船上的合影照。</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78年我在东山岛写生的水粉画习作《海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78年我在东山岛写生的水粉画习作《防风林》。</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78年我在东山岛写生的水粉画习作《渔村》。随着新渔村的建设,这个景现在在还是不在也不晓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当年我在舞台美术中专班学习时,班上同学们在厦门集美写生回来的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当年我在厦门集美陈嘉庚纪念碑下写生时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回想起二年的中专学习,虽然紧张,但比起插队劳动总是来得轻松。而且,还有机会到外地写生,见见祖国的大好河山。不怕大家见笑,当年如果不是考上省艺校,也许都没有机会到省会福州见见世面。(当年的福州,五一广场是全省最大广场,五四路是全省最宽的路,东街口邮电大楼是全省最高的大楼,东街口百货商场是全省最大的商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当年福建省艺术学校组织舞台美术班(中专班)前往厦门写生期间,栖息于厦门工艺美术学校时,我(左二)与厦门工艺美术学校学生、泉州画友陈星群(右二)、张子锵(左一)等在鼓浪屿岛上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1979年,正值艺术学校招收舞台美术设计大专班,我们中专班有5位符合条件的同学报名参加了当年大专班的全省统一考试。我就是其中的一人,有幸被录取进入79级82届舞台美术设计大专班。据说当年学校为保证招生质量,特意将统考时间推迟至福建师大艺术系(本科)公布录取学生之后,再举办舞美大专班(专科)的全省统考。让落选师大的考生,提供再次参加考试的机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福建省艺术学校79级82届舞台美术设计大专班的同学在布景绘画教室内与科任老师一起合影留念。前排左起:施向阳、孙亚宏、陈旭、彩画老师、唐皖闽、陈端;后排左起:陈宗涛、陈国平、官永健、林大水、张本辉、肖利群、郑红、周向一。(当时全班共17人,不知何因照片中少许伟强、彭风与刘钢3位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1979年9月,为迎接建国三十周年,我</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文化课教室内,书写国庆三十周年庆祝标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当年大专班同学在彩画教室内画静物的情形。</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79年我在大专班学习时的素描习作《男青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1979年我在大专班学习时的国画习作《少先队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1979年我在大专班学习时的国画习作《松梅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79年我在大专班学习时,在福州白马河边上写生的水粉画习作。随着福州市城市建设的发展,这个景现在肯定找不到了,它只能留给我们这一代人去回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79年我在大专班学习时,在福州西门公交站附近写生的水粉画。这个景,估计在旧城改造中也被拆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80年我在福州通湖路附近(三坊七巷)写生的水粉画。这个景也许现在还在,它就在三坊七巷文物保护街区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1980年我在福州烏山脚下、靠近三坊七巷附近写生的水粉画习作。这个景,现在也可能己不复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 1980年,福建省艺术学校舞台美术设计大专班组织学生赴上海写生时,栖身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小会议室里(打地铺)。此次上海写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来到中国的大城市,看到宽畅的马路,高耸的大楼,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我与班上四位同学在写生回来的路上,途经上海人民公园时的合影。(左起:福清的郑传薪、漳州的许伟强、泉州的孙亚宏、厦门的林大水及泉州的施向阳。</span></p> <p class="ql-block"> 回想起在上海的日子,上戏周本义老师为我们上的一堂话剧《甲午海战》舞美设计的讲座。时至今日,仍让我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他讲到邓世昌被革职后,独自一人在海边行走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那场戏</span>。设计者通过声、光、电(雷呜、电闪、风声、涛声、)的效果,营造主人翁<span style="font-size:18px;">心</span>潮澎湃的复杂心情。以此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同时,又通过舞台上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只锈迹斑斑的大锚,(有那样大的锚,就有那样大的军舰),以点代面,暗喻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宁可放它日晒雨淋、生锈腐烂,也不敢用来抵御外敌…如此艺术表现手法,对我日后在闽台缘照墙的设计上启发很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以上案例,证明舞台上不是台词越多越好,也不是布景越实越好。而是应该把更多的空间,留给观众去想象,去联想,去互动,去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1980年我在上海黄浦江边写生时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1980年,福建省艺术学校舞台美术设计大专班组织学生前往浙江杭州写生时,栖身在西湖边上的浙江美院(现为中国美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当年舞台美术设计大专班赴浙江杭州写生时,部分师生在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前合影留念。(右二)舞美设计老师潘子光,(右五)造形设计老师黄涤菲,(左一)素描老师杨澄。(右一)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1980年,大专班组织赴浙江绍兴写生时,我们栖身在绍兴县柯桥镇招待所。晚上,我们到镇上著名的咸享酒店(非现在的大酒店)喝着当地的绍兴黄酒,配上茴乡豆,体验一下当地民众的小资生活。在柯桥写生期间,柯桥的公厕可谓是全国最开放的。</span>如厕时,男<span style="color:rgb(1, 1, 1);">女不分,脸朝大街,一点隐私都没有。最尴尬的是班上的两位女同学,她们要上一趟厕所,不管到多远写生,都得跑回招待所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我在绍兴柯桥写生时,戴着当地最具特色的乌毡帽,划着当地的小船拍照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80年我在浙江绍兴柯桥写生的水粉画习作《小桥.流水.人家》。这个景,也许现在还在。因为它是柯桥最具代表性的拱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1980年我在浙江绍兴柯桥镇写生的水粉画习作《雨过天晴》。这个景,现在不知道还在不在。</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80年我在浙江绍兴科桥镇写生的水粉画习作《水乡雨蒙蒙》。这个景,现在估计还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1980年我在浙江绍兴柯桥镇写生的水粉画习作《古镇暮色》。这个景,不知道旧城改造时是否有被拆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80年在大专班学习时,赴浙江绍兴写生时,全体师生在绍兴鲁迅纪念馆前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80年赴浙江绍兴写生时,全体师生在东湖公园拱桥上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1981年我在福州烏山脚下、靠近三坊七巷附近写生的水粉画习作。这个景,现在不知道是否还有在。</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81年我在福州茶亭附近写生的水粉画习作。这个景,现在可能己经被拆除。</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81年我在福州茶亭附近写生的水粉画习作。这个景,现在可能己不复存在。</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81年我在大专班时的水粉画写生习作《女青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81年我在大专班时的油画习作《老华侨》。</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82年,我在学校的布景教室内,与我画的水粉画布景习作《石马》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1982年我在学校展览厅内,与我设计的人物造型(服装)图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1982年,我与老乡施向阳同学在学校《79级82届舞台美术设计大专班毕业设计展》展览厅内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回想起五年的艺校生活,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如要用一个词总结,那就是“丰富多彩”。这也许是与“艺术”学校的性质有关。在学校我除了学习绘画外,还兼学书法与摄影。同时,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并担任学校蓝球队队长。到了周末,如果不是到省电影公司观摩“内部”电影(如《追捕》、《望乡》、《百万英镑》等外国电影,当年是不能公开放映),那就是在学校或省属文艺团体的剧场观看文艺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1981年12月,在福建省文化厅举办的直属单位首届篮球比赛中,荣获亚军的福建省艺术学校代表队全体队员合影留念。(前排右一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学习摄影,我经朋友介绍,到学校隔壁的福建省建筑设计院找一位老乡黄哲才先生借来一部120的照相机学习拍照。120相机不象现在的“傻瓜”机那样,它需要根据拍摄对象的远近,拍摄时光线的强弱,调节适合的焦距、光圈及快门速度。同时,为了增加艺术效果,提高艺术感染力,对摄影作品画面的构图,虚实的处理,黑白的对比都很有讲究。(82年前,底片多数采用黑白胶圈,到82年后才出现少量彩色胶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当年学习摄影时,我在学校舞台美术灯光教室内为班上女同学肖利群拍摄肖像照。</span></p> <p class="ql-block"> 1980年元旦,福建省艺术学校团委举办迎春化妆舞会,我们舞美大专班的同学们发挥其专业特长,踊跃参加活动,为迎春化妆舞会营造欢乐喜庆氛围。</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在福建省艺术学校举办的迎春化妆舞会上,我为舞台美术大专班唯一的两位女同学肖利群与郑红(右一)拍摄的剧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我在福建省艺术学校团委举办的迎春化妆舞会上扮演的“国外女子”角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在福建省艺术学校团委举办的迎春化妆舞会上,我为两位男同学唐皖闽(饰佐罗)与陈宗涛(右一)及黄滌菲老师(中)拍摄的剧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五年学生生活虽说“丰富多彩”的,但其实也有想家的时候。看了此照片,让我回忆起五一与十一长假,我都会到学校附近的西湖公园或边上的动物园消磨时间,(因不好意思老是到老师家中过节)。因为,以前回一趟泉州很不容易,要起早贪黑,车程一天不算,还得花费4.5元的车费。(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才18元)。因此,除寒暑假外,我一般节假日都不回泉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国庆节时,我到福州西湖边上的动物园游览时拍摄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回想当年,我们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班主任黄滌菲老师和她的丈夫潘子光老师(舞美设计老师),对待学生如同对待自已的孩子那样无微不至。每当法定节假日,常常邀请我们到他家里过节。她那和蔼可亲的模样,时至今日,仍在我的脑海中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在学校走廊,我(右二)与我的班主任黄滌菲老师(左二)同艺校部分学生(80届、82届、83届同学)一起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再说,我的彩画老师林汉源,他待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们夫妇都是闽南人,由于语言相通,我们班上几位闽南人特喜欢到他家里串门。只要遇有节假日,他常邀请我们几位闽南人到他家做客,化解大家的乡愁。(因节假日福州同学都回家过节,而外地的同学不是找老乡玩就是在舍宿里写家书。)</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我们几位闽南籍同学到林汉源老师家做客。</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在林汉阳老师(左一)家中,他言传身教向我传授水粉画绘画技巧。讲述在外写生时,如何观察大自然的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 1982年6月,五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 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老师与同学,回到自己的故乡泉州,组织上分配我到福建省梨园戏剧团工作。说实话,当年我如选择留在省会福州工作,一般都可如愿以偿。原因是当年省文化厅直属单位美术人材其缺。而我们班又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首届舞美设计大专班学生,其总人数不外也只有16人。然而奇怪的是,不知是闽南人天生有念乡癖,还是另有其它原因,班上的6位闽南人除一位女的因爱情留在福州,其余的都选择回到自已家乡工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82年4月,福建省艺术学校79级82届舞美、作曲、声乐、音乐大专班全体毕业生,在学校广场与学校的领导、老师们合影留念。(后排左三为作者本人)</span></p> <p class="ql-block"> 离开学校后,同学们各自回到各人的单位,但师生情,同窗谊仍在。</p><p class="ql-block"> 1989年,我在泉州市闽台关系史博物馆筹建组(天后宫)工作时,我的舞美中专班同学、福建省电影制片厂美术设计师韩庆国正好来泉州拍摄故事片《风雨桐江》。在泉期间,我全力协助老同学做好选景、造景及道具租借的工作。该电影上演后,分别荣获了金鸡奖、百花奖及华表奖等大奖。</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在天后宫广场上,韩庆国同学(右二)与他的同事一起,同我(左二)与我单位的负责人黄炳元(左三)一起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2006年5月,我在中国闽台缘筹建处工作时,我的大专班老师、</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陈</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峰(左一)来单位看望我时,我们俩人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前厅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2007年,我赴福州参加福建省艺术学校建校50周年庆典时,我们79级82届舞美大专班同学在一起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2008年11月,我与施向阳同学(左一)在泉州接待到访的舞美大专班同学、旅居澳大利亚的郑红同学(左二)及陪同前来泉州的陈宗涛同学(右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2022年,在泉州画友蔡沧洲的画室内,我与同学施向阳(左一)一起,同到访的省艺校舞美班学弟余深清同学(右一)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2023年初,福建省艺术学校(现为艺术职业学院)79级82届舞台美术设计大专班的同学们退休后相约到泉州聚会,纪念毕业40周年。</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同学们游览泉州开元寺时,在东塔前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同学们游览泉州开元寺时,我与毕业后留校任福建省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的周向一同学(左一),在开元寺西塔(仁寿塔)前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同学们游览泉州府文庙时,我和二位从中专班到大专班一起经历五年同窗的同学郑传薪(右二)和张本辉(左一)一起,同留校任副院长的周向一同学(左二)在我曾经工作过的府文庙大雄宝殿前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同学们游览泉州德济门时,在我曾经工作过的泉郡天后宫山川门前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2023年初,福建省艺术学校79级82届舞美大专班12名同学在泉州聚会时的合影。图中从右至左为:作者孙亚宏、林大水、陈宗涛、彭风、官永健、肖利群、唐皖闽、施向阳、张本辉、陈国平、周向一、郑传薪。(全到应该要16人,不知何因少了郑红、陈端、陈旭、陈钢等)</span></p> <p class="ql-block"> 自从1982年6月离开艺术学校回到家乡泉州后,8月被晋江地区(泉州市)组织部分配到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工作。前两年主要工作是画幻灯片与画布景,后才担任第二演出队(青年队)的舞美设计。记得当年我分配到梨园戏剧团时,大专文凭己是剧团里的最高学历。因为,当年团里的老演职员,多数是家族式的传承,没有上过正规戏剧院校,即便是有上过专业戏剧院校,多数也是在艺术学校泉州分校的梨园班(中专)学习。</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当年在梨园戏剧团工作时,我与几位老前辈一起游览清源山时,在老君石造像前的合影。他们是</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导演苏彦石(</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左二)、舞美设计许长欣(左一)、服饰设计施培植(右一)、服装制作吴端玉(右二)。</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梨园戏剧团工作期间,我参与舞台美术制作的剧目有:《李亚仙》、《陈三五娘》、《苏泰》及现代剧目《枫林晚》。其中《李亚仙》与《枫林晚》荣获省舞台美术奖。由我独立舞台美术设计的剧目有:《包公碑》、《御前脉案》、《皇帝与村姑》及《紫钗玉女》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当年福建省梨园戏剧团新编梨园戏《紫钗玉女》的说明书。书中印有编剧:尤春成;导演:林赋赋;舞美设计(孙)亚宏。</span></p> <p class="ql-block"> 1987年底,由于泉州正准备组建泉州市博物馆,组织上将我从梨园戏剧团调至泉州市博物馆筹建组工作。当时办公地点设在泉州府文庙大成宝殿内。正式编制人员只有四人,除我以外还有黄炳元、黄泽民、陈其能。</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当年泉州市博物馆筹建组工作人员在府文庙大雄宝殿前合影留念。(前排左起:作者孙亚宏、黄炳元、黄泽民,后排右起:陈其能、翁志生)。</span></p> <p class="ql-block"> 从此,我的工作重心,从舞台美术设计转移到博物馆陈列设计。我的组织关系、主管部门也由艺术科转移到文博科。新的工作岗位,除我原有学习的美术知识可用外,还必需掌握文史知识,文物考古、鉴定、修复等技能。于是,我只好加倍努力,多向文博界老前辈请教,以此弥补自身短板。</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我首次参加由市文管会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沿永春桃溪两岸文物普查活动。当年我被分在青年组,(走依山傍水,不通公路的一侧)组长为原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副馆长黄炳元(右一),成员有原泉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林德民(后排左二)、原泉州市文管所主任黄真真(后排左一)和作者孙亚宏(后排右三)。(前排右四为时任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吴荣洲主任,右三为原副主任郑焕章)。</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市博物馆筹备组期间,市文管会举办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贽学术研讨会其会场布置也是由我来负责的。舞台两边的对联及台上大会横幅美术字布条都是由我亲自书写制作。(当年没有现在的电脑刻字或电脑喷字,会议横幅美术字都是靠手工写后刻字粘贴上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在李贽学术研讨会场上,我与参加会议的工作人员合影留念。</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前排右起:作者孙亚宏、黄炳元、黄译民,后排右起:陈其能、黄伟斌、翁志生)。</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市博物馆筹备组工作期间,由我负责的陈列设计及布展的展览,除在本馆展出的《泉州府文庙陈列馆》外,还有在李贽故居展出的《李贽纪念馆》及在威远楼展出的《泉州历代文化艺术品展览》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89年春节,为配合威远楼重建峻工庆典活动,泉州市博物馆筹备组在威远楼举办“泉州历代文化艺术品展览”时。全体工作人员在威远楼前与负责安保的泉州武警战士合影留念。此次展览,展出了国家一级文物、明代瓷聖何朝宗雕塑的“渡海观音”及明代泉州民间雕塑艺术家王弼的泥塑“关羽造像”。</span></p> <p class="ql-block"> 1989年,两岸关系出现好转。为了加强对台宣传与交流,组织上决定在泉州天后宫内设立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于是,我又被征调到了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筹建处。当年最早进住泉州天后宫(泉州七中校办厂)闽台关系史博物馆筹建组办公的除我外,还有同事黄泽民先生。我俩的任务是,协助、督促泉州七中校办厂按规定的时间搬出泉州天后宫。</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90年4月,时任福建省副省长刘金美到泉州市闽台关系史博物馆(天后宫)视察时,与陪同领导、泉州市副市长高厚生,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长陈日升一起,同闽台关系史博物馆筹建组的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左起:黄泽民、黄炳元、高厚生、刘金美、陈日升、作者、陈健鹰)</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工作期间,由我负责陈列设计与制作的展览除协助晋江陈埭在陈紫峰故居内举办的《陈紫峰纪念馆》外,其余的都是在本馆(天后宫)内举办展览。</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1995年,在纪念陈紫峰逝世450周年大会上,来自各地的参会嘉宾在</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陈紫峰纪念馆》前</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合影留念。出席当天活动的泉州文史界人士有:陈允敦、陈祥耀、</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许在全、吴</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捷秋、傅金星、庄炳章、郑焕章、黄天柱、等及协办单位市博物馆的黄炳元、陈健鹰和我(第三排右六)。</span></p> <p class="ql-block"> 由我设计制作的展览有:在天后宫正殿内展出的《妈祖信仰源流展》;在东厢房展出的《闽台民间艺术展》;在西厢房展出的《闽台书画艺术展》;在寝殿内展出的《闽台缘专题展》。其中,《闽台缘专题展》还被省文化厅推荐代表福建省参加98年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的评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在天后宫东厢房展出、由我亲自设计制作的《闽台民间艺术展》。</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在天后宫东厢房展出的《闽台民间艺术展》一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在天后宫正殿内展出的《妈祖信仰源流展》一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在天后宫东厢房展出的《闽台书画艺术展》一隅。</span></p> <p class="ql-block"> 回想起当年,博物馆展览布展不象现在全都承包给专业的装璜公司去做。它不仅从展览的形式设计上(手工画稿),到展台的木工制作上;再到版面的文字上(手工书写),及照片的裁剪沾贴上,都是得自已动手制作。不象现在,大张的广告画,用电脑喷图;大的美术字,用电脑刻字,背景幕墙,用LED显示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闽台缘专题展》展厅一隅。</span></p> <p class="ql-block"> 传统展览的入门,一般都采用文字版《前言》。但我在《闽台缘》专题展的陈列上,一改过去的做法。采用隐喻的场景,让观众触景生情。引导观众去联想,去回味,去创意…</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选择的是用一堵闽台常见的照墙,一棵根深叶茂的榕树(“榕树”在闽南语中与“情树”谐音),依偎在照墙上往上生长…其地面根部布满落叶。右侧开了一口大井,照墙上镶嵌三块刻有“闽台缘”的石刻。喻意闽台人民“同根同源”,离乡游子“落叶归根”,欢迎台胞“寻根溯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2004年,中央领导王兆国视察《闽台缘专题展》时,选择站在我设计制作的“闽台缘”照墙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由我设计的《闽台缘专题展》还被福建省文化厅推存,代表福建省参加年度“全国十佳博物馆陈列设计奖”的参评。虽然结果未能如愿以偿,但也算是虽败犹荣。(当年整个展览的陈列才花十多万)</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闽台缘专题展》展厅一隅。</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闽台缘专题展》“血脉相亲”部分展览一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闽台缘专题展》“文脉相承”部分展览一隅。</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由我设计的《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简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在闽台关系史博物馆工作期间,由于博物馆设置在泉州天后宫内。为了更好开展对台交流工作,我们单位对内是泉州闽台关系史愽物馆(政府管理部门),对外且是泉州天后宫董事会(民间社团组织)。说白了,就是一个单位,两块招牌;一个人做两份工作。对内我是闽台关系史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对外我是泉州天后宫董事会总干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由我设计的《泉州天后宫简介》。</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由我设计、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泉州天后宫》中国邮政明信片。(照片摄影陈世哲)</span></p> <p class="ql-block"> 1995年2月,泉州花灯应邀赴台展览时,我以泉州花灯代表团秘书长的身份随团前往台湾。并参与了该花灯展的布展陈列工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泉州花灯代表团全体成员在台湾鹿港《福建泉州传统花灯展》入门处留影。(图中右起:苏培金、骆xx、陈金土、作者、吕忠文团长、吴祖赞、蔡炳汉、许谦慎、陈逸亭)。</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我在台湾鹿港举办的《福建泉州花灯展》展厅内,与台湾新港奉天宫顾问钟佑国先生(左一)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2002年7月,我以泉州天后宫妈祖巡台护驾团秘书长的身份,参加了泉州一澎湖妈祖两岸直航会香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作者手捧泉州天后宫“温陵妈祖”神尊,在泉州天后宫妈祖巡台护驾团顾问何国栋(左一)、团长陈建鹰(右一)及两岸信众的簇拥下离开泉州天后宫。</span></p> <p class="ql-block"> 此次两岸直航活动的筹备工作,我从头到尾参与策划。对会场的布置,到花车的制作,直至两岸直航的首日封、纪念章都是由我亲自设计。</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当年由我亲自设计、制作的,运载“泉州妈祖”出巡台湾澎湖时的花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抵达澎湖马公码头时,我手捧“和平女神”妈祖,第一个走下舷梯。成了两岸分隔30年后,第一个通过海上直航登上对岸澎湖岛的大陆人。</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当年我为泉澎妈祖直航</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设计的纪</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念邮封与邮戳。邮封上的签名,为当年参加本次首航的泉州代表团全体成员。(下面的纪念邮封,为当年台湾省发行的纪念邮封)</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由我设计的“泉州天后宫建宫八百周年”纪念章与领带夾(上图)及“泉州澎湖首次宗教直航”纪念章(左下图)。</span></p> <p class="ql-block"> 2004年,中央领导贾庆林、李长春、王兆国等中央领导分别参观了位于泉州天后宫内的《闽台缘专题展》,大家对《闽台缘专题展》表示赞尝。并指示相关部门,扩大建设,提升高度,以国家馆的标准,建设“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于是,泉州市委宣传部指派我一起参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筹建工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视察位于泉州天后宫内的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 2005年5月,为了加快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建设。我被抽调到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筹建处工作,具体任务是负责展览陈列组的工作。(当年筹建处设有一室二组,办公室,展陈组与基建组)本人的任务是:代表甲方与乙方落实陈列大纲的修编及照片的挑选;陈列设计的落实及现场制作的协调;文物征集及文物复制等专业性工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我与</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筹建处负责人、时任泉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泉州市文化局局长庄顺能(右二)及</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筹建</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处基建组负责人庄昭滨(右一)一起在闽台缘博物馆大门前</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在经过一年半的日夜奋战,2006年5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在泉州西湖湖畔圆满落成。闽台缘的建成,创下了中国大型博物馆建设史上的第一速度。<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为了庆祝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竣工开馆,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特意安排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广场举行一场大型文艺演出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2006年5月,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闽台缘广场举办演出活动时,我与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朱军一起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竣工开馆后,来馆参观的各级领导、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络绎不绝。博物馆领导鉴于我对整个展览驾轻就熟。开馆一年内,只要有国内外重要嘉宾(部长及以上官员)来访,馆里领导都会安排我担任接待讲解工作。久而久之,同事们给了我一个雅号“闽台缘金牌讲解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2007年1月,福建省时任纪委书记陈文清(右二)、时任副省长刘德章(右一)在泉州市时任市委书记郑道溪(右三)的陪同下参观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时,认真听取了我的讲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开馆一年内,我接待过的客人不计其数,除国内重要嘉宾(部长以上官员)外,我还接待了众多来自台湾的重要客人。他们有台湾海基会董事长高孔廉、澎湖县长王乾发、议长陈昭玲、金门县长李炷峰、议长谢宜璋;台湾成功大学校长高强、铬传大学校长李铨、辅仁大学校长陈猷龙;台湾著名教授张鳞征、汤锦台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2007年4月,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后排左三、四)夫妇在福建省时任省委书记卢展工(后排左二)的陪同下视察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时,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亲切会面后合影留念。(后排</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右三、谢清海书记;左一、杨</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彦杰馆长;右二、陈健鹰副馆长;右一、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馆后,参观者人山人海,深受观众好评。该展览同年入选“2005一2006”年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的参评,并荣获“最佳内容设计奖”。然而,当年的参选申报材料(文字说明稿、陈列设计图、展厅效果图、展览施工图、《闽台缘》电视片文本)还是在我的主持下,收集汇总各部门的资料后与两位同事共同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当年</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申</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报评选《</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展》的申报材</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料。</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庆祝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落成开馆,筹建处领导指示我设计一本《闽台缘》纪念邮册。该邮册公开发行后,深受海内外嘉宾及邮品收藏家的青睐,并成为该馆赠送重要嘉宾的珍贵礼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首任馆长杨彦杰(左一)将我设计的《闽台缘》邮册回赠给台湾鹿港著名锡雕艺木家陈万能先生。而桌上摆放的锡雕《鸡家团圆》,是陈大师赠送给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珍贵礼物。(“鸡”闽南语中与“家”谐音)。</span></p> <p class="ql-block"> 我在《闽台缘》邮票专题册的设计上,外包装盒选用了中国结的图案,通过二合一的包装,寓意“一个中国、闽台融合”。在邮票专题册首页的设计上,选用宋代跨海大桥一泉州安平桥作为背景图案;配上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再配上中国邮政发行的儿童画邮票《我造大桥通台湾》;以此,寓意“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建成,将为两岸人民的交流架起幸福之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2006年5月,我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设计的《闽台缘》邮票专题册。</span></p> <p class="ql-block"> 2008年10月,也就是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竣工开馆的二年半后,我圆满完成组织上交给的筹建任务(结清工程款项、办理工作移交、培训十名讲解员)后,组织上调我到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伊斯兰教圣墓、洛阳桥及安平桥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家级文保单位的</span>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从此,我的工作重心,更多地用在行政管理上。在此期间,我参加了民盟组织,任民盟泉州市文化综合支部主委;民盟泉州市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同时,还入选泉州市政协第九、十届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在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期间,我在洛阳桥头的蔡襄祠内组织了一场《泉州古桥摄影展》开展暨闽台诗词笔会。参加活动的闽台两地书法家,挥毫泼墨,吟诗作赋,尽展风采。</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参加两届(十年)市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工作期间。我为泉州市民盟组织、市政协科教文卫委与文史宣传委撰写了很多与文化、民生相关的政协提案、调研报告及文史资料。并在2014年与2016年,分别以《建言泉州海丝文化保护,献策“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及《加快我市文化建设,打造海西文化强市》为题,在泉州市政协全体会议上作大会发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这是我当年在泉州市政协全体大会上发言时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十年来,我撰写的政协提案、调研报告,数不胜数。从民生到交通,从宗教到文化;从“海西”建设到“海丝”申遗均有提过。仅文化方面的提案就有:《加大涉台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两岸和平统一大局》、《关于泉州古城文化复兴的几点建议》、《利用民间资源参与“海丝”文物保护》、《关于对泉州各博物馆库房馆藏文物重新整合的建议》、《让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成为联系闽台关系的纽带》等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2013年底,我在泉州电视台演播厅里,接受泉州电视台主持人有关我政协提案中提及的《关于泉州文化城建设的建议》可行性的访谈。</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文旅方面的提案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我市文化旅游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泉州绿色经济发展》、《建设泉州“海丝”大道,打造环湾旅游线路》该提案考虑到泉州申报“海丝”世遗的需要,结合江滨路沿线分佈众多“海丝”景点,(九日山、顺济桥、德济门、天后宫、真武庙、江口码头、洛阳桥等七处遗产点),提议将现有的江滨路更改为“海丝大道”。并以“海丝大道”为主线,打造泉州环湾旅游新热线。如提案能得到落实,可以说是全国仅有的一条以”海丝”命名的城市大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我在泉州电视台演播厅接受主持人采访时,向电视观众介绍“泉州江滨路改为海丝大道”的可行性方案。</span></p> <p class="ql-block"> 2011年,我撰写的两篇对台交流文章,入选福建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主编的《闽台交流纪实》一书。分别为《我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不解之缘》及《船过水留“痕”一2002年泉州、澎湖天后宫妈祖会香直航活动追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由</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福建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主编的《闽台交流纪实》一书。</span></p> <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我参加由泉州市政协组织的“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发展课题调研组前往陆上丝绸之路城市敦煌考察调研。回泉后,我撰写了《加大“丝路”城市文旅合作,促进“丝路”城市共同发展》的调研报告,被泉州市政协提案委列为本年度重要提案。隔年,2014年10月,我的这篇调研报告,入选了民盟中央在甘肃敦煌举办的"陆海丝绸之路文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同时,应组委会要求,我代表民盟福建省委,作为“海丝”城市泉州的唯一代表,在大会上作大会发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当年,我参加甘肃敦煌</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陆海丝绸之路文化与产业发展"研讨会时</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的大会发言。</span></p> <p class="ql-block"> 2016年初,我从泉州市文物保护所负责人的岗位上光荣退休。回眸四十年艺术生涯。从学校到剧团,从剧团到博物馆,再从博物馆到文管所,虽走了一大圈,但始终没有离开心爱的艺术。表面看,到文博单位看似离开了美术老本行,其实并非如此。在工作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学过美术的人,其观察器物的眼力,对文物鉴定的帮助极大。尤其对书画、瓷器、雕塑作用更大。因为他的审美眼光及真伪分辩能力比别人都强。如在器物器形、书法用笔,材料新旧的真伪鉴定方面更是游刃有余。所以说,即便博物馆工作不是我的专业对口,但我在博物馆的工作照样如鱼得水。时至今日,我虽年事古稀,但我仍未放弃文物鉴定工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我正对一尊传世的德化窑清中期白瓷观音进行鉴定。</span></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我与夫人一起,以“全国五好家庭”、“福建省最美家庭”的身份,受邀参加由福建省妇联、泉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海博TV的《悦读家@万家》活动。并应举办方的邀请,在现场椽笔挥毫,为该活动的圆满召开题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我与夫人(右二)在会场上,当众展示我为《悦读家@万家》活动的现场题词:“国泰百姓福,家和万事兴”。</span></p> <p class="ql-block"> 2023年,正值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仪10周年,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与先行区的泉州,经有关部门的批准,决定在鲤城区“锡兰世家”举办《泉州与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友好关系图片展》。于是 ,我应鲤城区政府的邀请,参加了该展馆的筹建工作,主要任务是负责陈列提纲的撰写、图片选择、版面规划及展厅布局等。与此同时,为了配合《图片展》的隆重开展,鲤城区锡兰文化促进会让我为其开馆庆典活动设计一套“泉、斯友好纪念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我在锡兰侨民故居内,向前来考察的鲤城区委书记黄辉灿(左二)、副区长李超端(左一)汇报展览陈列构思与工作进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在<span style="color:rgb(1, 1, 1);">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泉州与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友好关系图片展》于2023年9月,在锡兰世家古厝内隆重开展。开展半年来,每天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近七、八百人,累计每月平均接待游客达两万多人次。在他们当中,除了国内游客外,还有许多国际友人及上级领导蒞临参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下图为:我为《</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泉州与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友好历史图片展》开馆设</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计的纪念杯。该杯一套两个,分别印有泉、斯代表性佛塔(泉州镇国塔与斯里兰卡大塔)图案及</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中、斯两国文字(中文与僧伽罗文)。该杯由德化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鄭雄文制作。</span></p> <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开展不到两个月的《图片展》迎来了首位国宾,他们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斯里兰卡国会议长</span>马欣达.亚帕.阿贝瓦德纳先生率领<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斯里兰卡议会访华团。也许有关部门考虑到</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我是该《图片展》的主创人员,而且对这段泉、斯传统友好历史也比较熟悉。于是,相关部门安排我来为外宾们讲解,向他们</span>介绍泉州与斯里兰卡古往今来的友好历史。</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我向斯里兰卡议长马欣达.亚帕.阿贝瓦德纳(左五)夫妇及随行人员介绍泉州与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友好交流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2023年12月,我与“锡兰公主”许世吟娥(右三)在《泉州与斯里兰卡海上丝绸之路友好关系图片展》展厅内,与到访的斯中社会文化合作协会主席阿贝先生(右二)一行合影留念。(后面塑像为古锡兰国科提王朝帕拉克拉马巴夫六世)</span></p> <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间的流逝如同翻飞的画卷,每一帧都是无法抹去的印记。如今我已步入古稀,如果有人要问你这辈了有什么体验可以告诫后人?那就是“人生不能没有艺术”。没有艺术,生活缺少精致,世界暗然无色。其它暂且不论,就美术而言,在社会上用处之广,小到服饰穿搭、摄影构图、家居装饰;大到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都离不开美术。</p><p class="ql-block"> 为此,忠告少年朋友:不管你将来做什么工作,有机会一是要学点美术,以提高自已的审美观,对你以后的事业一定有所帮助。</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为:残阳、枯树,落叶、归根。</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