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手机拍摄:鱼儿</p><p class="ql-block">HUAWEI Mate 60 Pro</p> <p class="ql-block"> 我家门前有条小溪,叫杯溪。他是霞浦县最大的三条溪流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流传着一句话——杯溪三十六村。小时候怎么数也没数出三十六村来,如今再数,发现小时候去过的一些小自然村已不复存在,想来那三十六村许是上几辈人眼中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杯溪于我如今晚的月光,是诗、是画、是情感的流露、也是岁月的痕迹。九岁那年,我第一次离开了村庄,告别杯溪转学县城,以后便只有寒暑假才有和杯溪亲近的时光。再以后全家迁往县城,我也到了省城工作。那时的杯溪,水是清澈的,有蓝绿色深潭、也有与乱石交错的浅滩,深潭里藏着许多大小不一、种类繁多的鱼,浅滩的石头下躲着张牙舞爪的虾。</p> <p class="ql-block"> 弟弟的暑假大多在溪里度过,不是在潭水中游来游去,就是在岸边捉虾。因此暑假回家每天桌上都有一大碗的虾。弟弟小我一岁,这位七八岁、十来岁的小男孩怎么如此历害,似乎有双魔法的手,虾一见到这双手就自动投降,而我每次最多也就捉个二、三只。当我轻轻的搬开石头,学着弟弟让双手形成个大括号,然后慢慢的、慢慢的伸入水中,每次我的手刚接触水面,虾就使出吃奶的力气来个弹跳,直接跳出我为它设置的包围圈。从此我就放弃了捉虾,这活我注定是干不了的。后来,每天傍晚我依旧来到溪边,找个较平整的石头坐下,把双脚浸泡在溪水中,享受溪水轻触我的皮肤,享受洗衣妇女们的谈笑风声,享受清凉的溪风吹过我的脸庞。</p> <p class="ql-block">省长桥</p> <p class="ql-block"> 杯溪不是只有可爱的一面,有时也如猛兽。记得九三台风,这场特大洪水一直淹没到了我家屋前的台阶,把房前延伸到溪边的土地全部淹没。那时我还小正出着麻疹,但已经记事。那年也正值中秋之时,家人用棉袄包裹着我和弟弟,抱着我俩站在屋前的走廊上,只见混浊的洪水带着从上游席卷的木材、桌子、椅子、农具等,急冲冲的往下游而去。这次洪水把全村的番薯以及其它农作物糟蹋歹尽。清晨醒来,洪水已经退去,大人们从淤泥中拣回了一些没被洪水带走的番薯等农作物。</p><p class="ql-block"> 杯溪是我们通向外界的必需通道,也是通向外界的一道障碍物。大量的生活物品和农作物材料,都必须使用竹排经由杯溪运输至这一带的商店,而对于一般情况,比如去乡里或县城办事,就必须通过桥或竹排渡到对岸,才能走出大山。所谓的桥就是用石头垒成,中间间隔三个空隙,上方用三五根木条并排绑在一起,架在空隙上方。中间的空隙最大,水流也最大最急,因此每每走到桥中央心跳就会加速。</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杯溪</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母亲叫我和妹妹去外公家,外公家也是三十六村之一,距离我家仅隔着一个自然村,现在驾车也就五、六分钟吧,但在当时十来岁的我和五、六岁的妹妹估计要走一个多小时。那天正值发大水,桥被淹没了,我和妹妹准备撑竹排到对岸。当我们走到半路,遇到从对岸回村里的大人们,他们嘱咐我水太大等有大人来了一起过去。可是等了一会儿也没见人来,于是我拿起竹竿让妹妹坐上竹排,心里却没有一丝的害怕,学着大人样左一竿右一竿,让竹排头部朝向对岸。那时的杯溪还是很多水的,大水期间溪面应该也有百米左右,那个辫着两条小辫子的我和另一个小妹妹就这样在震耳欲聋的洪水声中义无反顾的前行着,岸上的大人们在不停的呼叫,而我却全然不知。当竹排快到岸边的时候,却怎么也无法靠岸,我开始有点慌了,正在这时只听妹妹说:姐姐,里面撑一竿。我很听话且毫不犹豫的往里来了一竿,只见竹排缓缓向着溪流中心方向而去,这下我是真的害怕了,放下竹竿,跳到水中,慌忙抱过妹妹,可是我的双脚却无法着地,也许是天意,正在这时我的右脚触碰到一块石头,慌乱中我向着岸边使劲蹬了下石头,两人箭一般的来到了岸边。紧张的心终于放下了。那双我最喜爱的塑料凉鞋却被水流冲走了一只,那可是全村女孩中唯一的一双塑料凉鞋。</p> <p class="ql-block">日出时分</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我们一家人又回来了。那条阻碍我们通向外界的杯溪架起了一座水泥桥,村里人叫它“省长桥”,听说那是有一年省长到杯溪视察批建的一座桥。现在回到村里小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虽然溪水在不断的减少,傍晚时分也不见了那些洗衣的农妇们,但它还是那么清澈,仍然可以看见嬉水的孩童和垂钓的人们。在我眼中、在我心中也发现了它原来不被发现的美。</p> <p class="ql-block">坐看:晚霞绽放</p><p class="ql-block"> 雾霭蒸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