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金风起兮月渐圆,明月中秋寄相思。席慕蓉曾说过: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她的这句话确实触碰到了我心中的柔软之处,因为每到中秋时节,这支无形的笛曲会在我心中轻轻奏起,一切是那么亲切熟悉,一切又是那么遥不可及。那缓慢悠长的笛曲,缥缈的萦绕在我的耳旁,轻轻撩开了我心中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记忆里的中秋节并不是在儿时,因为在那个时期,普通百姓人家都没有中秋节的概念,只有少数家境条件好点的人,能吃上几块月饼就算是过节了。直到我上了中学才真正知道什么是中秋节,上初中时因家在车站就住宿在学校,那段时期我姐在五科小学当教师,每当中秋节来临之际,我姐就会托人给我们哥仨送来月饼。要搁现在也许几块月饼并不稀奇,要是赶上血糖高的人,可能连看都不看一眼,可在那个年代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奢侈之物了。中学之前在家里从没过过中秋节,印象中也没吃过月饼。每当中秋之夜,有钱人家都是吃着月饼,欣赏着月亮。而我却是瞅着月亮,老惦记着月饼,根本就不在一个情调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学一二年级我不记得是谁替我姐传送过来的月饼,每次都是通过我哥转给我,每个人各两块,我接过月饼三口两口就先干掉一块,剩下那块就收起来以后再慢慢的品尝。望着那圆圆的月饼,吃到嘴里却甜在心上,那种幸福的感觉至今已很难再找回来了。那时每块月饼大约五毛钱加二两粮票,两块月饼相当我半周的伙食费,如果没有姐姐及时相送,自己只能又瞅着那个月亮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七五年上初三的时候,这个传递月饼的使命就落在了我弟弟的同学刘家红身上了。家红在五科小学家属区居住,因离中学只三里多地,每天走着去上课。她在小学曾是我姐的学生,她父亲是我姐的校长,他们彼此都和谐敬重。家红也年复一年忠实的履行这个承诺,成为了我们姐弟之间情感纽带的传递者和鉴证人。如今这件事已经过了将近五十年了,可当每次中秋佳节之际,就蓦然回想起我们姐弟之间的情意,同时也想起了那个送月饼的热心人,不由得心生感激之情。我无法用恰当的语言或文字来描述这位亲情的传递者,开始我想授予她为“月饼使者”,以示对家红的敬意和谢意,可后来一想这个描述有点俗,不足以表达对她的敬意,反而给人感觉像是个送外卖似的。最后决定还应提高点情调,因月饼与月亮有异取同工之处,就叫她热心的“月亮天使”吧。这样更能体现出对她那种善良和热心的褒奖,她就是我们姐弟之间情感传递的天使。今天就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哥仨再次感谢“月亮天使”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愿她成为我们心中永远不老的天使,来回穿梭于天地之间,为亲人们传递爱的情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我们都已退休多年,每年的中秋虽然都能吃上各种式样的高档月饼,但很难吃出当年那种亲情的味道了。今天,借中秋之际,再次回想起那个充满亲情的年代,感受当年姐弟之情的温馨与幸福,同时也为我们的月亮天使送上衷心的祝福:感谢她多年来成为我们传递爱心的使者,愿她那无私的付出化做天上的明月,让我们时常仰望和铭记。在这欢乐的节日里,祝福她永远幸福快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9月17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秋之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