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宋代江中寺•金山寺

俊采星驰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闽水绕寺转 寺随闽江浮</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 ——江水抱围寺,水托着寺,她独在水中央</span></p><p class="ql-block">撰稿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p><p class="ql-block"> 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专职主席)</p><p class="ql-block"><b> 刘依目</b> 研究员 (教授)</p><p class="ql-block">摄影 俊采星驰</p><p class="ql-block"><b>注:相片中的老者就是文章作者</b><b style="font-size:22px;">刘依目</b><b>本人</b></p> <p class="ql-block">  千年来,闽江洪流一直围绕金山寺小礁上,有胆量地汹涌、冲击、威迫,但始终没有胆量“吞食”金山寺,她却依然骄傲地耸立在闽江之中……</p><p class="ql-block"> 仿佛年少涌动懵懂的青涩,铺满韶华,闽江汹涌而来时,我泛舟过,且靠得很近;有时驻足江边,晴朗的天空,奔流的江水,疯长的野草,欢笑的野花,再回靠近了她;风吹过,轻轻的、柔柔的、净净的,多少次坐着小车、中巴、大巴在洪塘桥上驶过,回回地探出头来,心恋要登上金山寺一趟……</p><p class="ql-block">  直到75岁,春天是那么轻盈、俊俏、活泼,游走、探访镇江金山寺百般模样,充盈着我的双眸,满眼是春天的光芒;正值中秋前夜(9月13日),我和好友、摄影师刘俊——昵称俊采星驰,驱车探访了福州金山寺,直到夜幕低垂,灯火通明……</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金山寺前世</b></h1><p class="ql-block"> <b>金山寺确有重名</b>。不少读者一眼看到题目,会打个问号,脑子里闪现金山寺在江苏镇江市,看了题记,解开了一半的问号。著名的金山寺是在镇江,南京栖霞寺、杭州灵隐寺、苏州寒山寺等,皆是闻名的古刹……</p><p class="ql-block"> 杜牧(晚唐时期杰出诗人、文学家)在《江南春》中说道“江南480多个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千多年来大浪淘沙,能留下著名的古刹并不多,而在不多的古刹中能将古典历史演绎得愈加蓬勃生机的,更是屈指可数,大名鼎鼎的应首数镇江金山寺。</p> <b>  金山寺全国有10个</b>。在我国有10地方,都有叫金山寺的寺庙。一是按始建时间为序,二是有侧重点的详略:①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八陡镇石炭坞岳阳河南岸的金山之上金山寺,据传建于北魏时期(386年),扩建于唐宋,明清时期又修建,占地20余亩,寺院坐北朝南,由五个院落组成;②四川省资阳市金山寺,始建于隋朝(581年),兴盛于唐朝,相传金山寺是出家修行之地,这是该寺著名的传说之一,金宋南北分治时期,是金山寺的鼎盛时期,成为全国著名寺院,为了更好地弘扬历史文化,恢复人文景观;③四川省开江县始建唐代(668年)的金山寺,始建于唐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宝刹,明代毁于战火,清代重建,礼佛历史悠久,位于开江县宝塔坝乡金山的山腰上,距县城8公里,金山在当地系最高峰峦,地势高旷,背面岗峦起伏,古木参天;左右土丘林立,联肩比翼,如护卫罗列;前方宝塔坝田畴似海,村落历历。金山寺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乾隆年间募资重修,金山寺由正殿和藏金楼两部分组成,正殿坐南朝北,藏经楼坐东朝西,相距约百尺,地理位置便利,风景优美;④甘肃金昌始建于唐代的金山寺;⑤始建于金代(1118年)的北京市海淀区的金山寺,原叫金仙庵,据传为金章宗西山八院之金水院,明成化年间(1465年)重修,正德八年(1513年)太监谷大用出资扩建,清朝时改庵为寺,上世纪20年代,中法大学第三农学试验场曾建于此,现寺前公孙树林即为当时所植;抗战时期,寺被侵华日军焚毁,解放初期,在原址复建了部分房屋,庵前有金山泉、银杏林,成为阳台山风景区的主要景观;⑥宋代绍兴初年(1131年)福州闽江金山寺; ⑦始建于明末清初(1699年)的贵阳市沙文乡阳尖坡金山寺,是一座信奉佛教的寺庙,阳尖坡所在地为文笔山脉,海拔与山顶直径约100多米,山顶海拔1300多米,有一股泉水涌出,常年不断;吴老金途经此地,见山势奇特,认为是佛门圣地,遂请来一尊观音菩萨,就地取材,利用乱石木柴茅草搭盖一小间简易观音庙,后来王国衡居士听说阳尖坡观音菩显圣,遂在此搭盖一间茅棚,整日敬香拜佛,同时在附近地区广泛宣传,信教群众日益增多,挂功德积资金,新修简易庙宇;“文化大革命”期间,沙文地区以破除封建信为由,将金山寺拆掉,并将法师赶下山居住,艰苦度日,不久病故,1984年3月,沙子哨地区居士朱德珍、唐为其、陆学芳、冉玉莲、曾国琴、郭修琴、罗华珍、杨珍华等人组织起来,砍光上山道路长满的荆棘茅草,捐资修建一间简易房屋,派人到扎佐把七观音寺僧尼学文(法号真慧)、慧修(法号如云)接来,重振庙宇,住居寺内,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在信众的捐资帮助下,新修了大殿、厨房、丹房,增设了佛像、经书,法器等;⑧金山禅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市级风景名胜区大罗山西南山麓的金山,南西北三面环山如屏,华峦叠翠,郁郁葱葱,寺前金山河碧绿涟漪,流淌不息;金山禅寺旧称释真庵,初创于清朝雍正年间(1729年),寺院规模宏伟。寺僧诵经礼佛,成为当时方圆几里著名佛法道场;⑨鹤壁金山寺。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庞村镇的寺庙建筑,因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创始人墨子在此地居住多年,当地又有人称金山为“墨山”;⑩台湾省台北市金山寺1853年由垦首郭家献地充基,结茅祀佛,名曰香莲庵。 <b>金山寺鼎鼎大名</b>。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寺叫法是实质是百姓口头流传称呼,通俗说是最早的乳名。据史料记截,康熙皇帝曾6次下江南,赐名且御笔书“江天神寺”;1600多年长河中,这座东晋古刹有多种叫法,但百姓口传最顺口、最认可的还是叫金山寺;其实,严格讲金山寺是山名的寺,依据是寺庙坐落在金山上,海拔不高,去过镇江市的人,山脉海拔都不高,但金山名字却很响亮,当然先有金山名,后才有金山上的寺(庙),的确是因为金山寺在口碑中名气之大!难怪帝王将相赐名,文人墨客别称,百姓相传认定还是金山寺称呼,好像只有这样叫,才能显得这座江南名寺亲切和随和;可以肯定说,金山寺鼎鼎大名盖过了金山的山名!<br> <b>金山寺独有特征</b>。笔者去过金山寺,从实地看景光,从航拍史料看全景,整个金山都被寺庙包裹了,在当地流传着富有特色的三座山——金山、北固山、焦山,山体与寺庙之间角度特写是:“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北固寺冠山”。所以,特征是山即寺,寺亦山,不看史料,或者不听导游解说,一头雾水,难解难分,要抓准寺庙与山体特征描述;镇江是一个对游客十分友好的地方,从地理位置看,景点集中,不需要舟车劳顿,可沿长江北部一线的“三山”,走一圈,是游镇江不错的选择,这三座山之间相隔不太远,且海拔不太高,各有千秋,又相互呼应,可以让你轻松实现“一日登三山”的兴趣和满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山寺千秋</b></h1><div> 各有千秋,出自典故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汉·李陵《与苏武三首》,千秋——千年,引申为久远。即表达各有各存在的价值。比喻在同一层次内,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优点;本《美编》是说金山寺在同一层次的命名里,各个金山寺各有自已存在的价值,各个金山寺有各寺的长处,各寺有各寺的特色。<br><b> 镇江金山寺里山</b>。金山寺不但立在山,靠着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这里说不见山,是寺把山裹得严严实实,绝对不是说没有山;寺庙特色,一帜独树,寺宇依山而建,殿阁栉比,从山麓至山顶,层层叠叠,将整座山密密包裹着,遂成“金山寺裹山”之奇景,与“焦山山裹寺”而遥相呼应。<br> 江天名刹,金山寺焉,屹立于镇江之畔,枕波涛而揽风云。其地理位置殊胜,处长江之南,负山而立,雄视吴越(907年,五代十国时期)。山虽不高,其势巍峨,翠屏横江,一方之表;“金山寺裹山”的说法和建筑风格,在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承德避暑山庄的“天宇咸畅”,以及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等,都借鉴了这种“山被寺裹”、“塔被寺裹”的建筑艺术。<b><br></b></div> <b>福州金山寺无山</b>。福州闽剧儒林始祖曹学佺在《修建洪江金山塔疏》中说:“余里有小金山,四面皆水,有一矶,盘踞其上,堪舆家言,以为印浮水面。里俗以为似扬子江之金山而差小,但以小金山目之。水自三溪来者,泗施于矶之下,潴而为潭。相传有异物潜其中,因建寺塔以镇制。”据史料载,洪塘段(俗称洪山桥一带),江中有小金山,四面被江水包围,有一矶(注:露出水面的岩石,或称之石礁滩),通俗称之小礁石,可与杨子江之金山相比美,虽显得小些,但乃以小金山命名之(注:曹学佺1571—1646年,明朝候官,洪塘人,官至四川按察使,相当二、三品官,因受陷害,削职南归)。<br> 金山寺原是闽江江中的小石阜,不具有“山”的特征,专业表述是闽江(中)床底山脉突凸超部分,因为它的形状像似石印浮于(江)水面上,犹如江南镇江金山之形状,故习惯上称“小金山”;因此,镇江金山寺与闽江金山寺确是同名,又属重名,但规模、大小差异非常之大 <p class="ql-block">  <b>金山寺不在江中</b>。据考证,镇江金山原名是伏(趴下,俯下)牛山,顾名思义它的外形状很像一头牿(关养牛马的圈子)牛,卧伏于滔滔的江水中。桑田沧海的岁月,如今的金山寺早已与陆地连成了一片(处)了,这是笔者要特别强调说的,镇江金山寺早以不是史称的江中寺!昔日的伏牛山,因法海主持是金山寺开山的第一任主持,佛界相传是法海掘地收获金子(块),从而把此山名改为金山,正是寺建在金山上,而且寺又裹着山了;原来的水陆通道,经过数百年沉程,早已连成片了。</p><p class="ql-block">  镇江是江苏省辖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地处江苏省南部,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型的交汇处;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积淀——春秋战国时称为“朱方”,三国时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朝统一后改置为“润州”;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民国时期为江苏省会。镇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钟灵毓秀,代不乏才;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来访,在此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镇江拥有3000多年的建制史……笔者更兴趣的是金山寺,白娘子来施法,当年也挺容易被水淹,因为那时金山是一个江中小岛,金山寺就在金山岛上;金山更是玲珑者,金山名气之大,是否沾了金山寺的光?山即寺,寺亦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分得清楚;金山原名伏牛山,顾名思义它的外形如一条牯牛,卧伏于滔滔江水之中;岁月无情,就因长江泥沙沉淀堆积,到清朝光绪末年(1908年),金山才与陆地连成一片了。</p> <b>  金山寺都在江中</b>。闽江江岸与金山寺相距约70余米,需到古码头水自之四面,泗旋于矶之下,即石滩、石礁上水停聚的地方,已是深潭了,相传有怪物潜其中,必须建寺塔以镇之!<br> 水上金山寺是先建塔,塔名叫金山,八九百年前,在小石礁建起一座七层八级的实心塔,塔高7米,用花岗石砌成,随后在金山塔周围建成殿堂;金山塔前妈祖厅,塔后有大慈楼,塔身左右各有一间斗室,左名“怡怡斋”,右名“借借室”……<br> 闽江与扬子江之金山之类比,只是比她小的多了;但闽江之心金山塔下,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江河里怪物,相传中一说神龟,又说青虬(注:青色幼龙)!必须建寺庙和宝塔以镇之;曹学佺儒林班的经典古剧本(剧目)《青虬记》,就是来自闽江中金山寺最好的例证,才流传开来。<br> 去福州金山寺游览,坐落在闽江之中,没有桥可达到达,却给人一种宁静与庄严的感觉,金山寺庙全裸露在水中央…… <p class="ql-block">  <b>先有寺后建塔</b>。按照古代佛教惯例,一般策划建寺时,同时要建塔,尢其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镇江金山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四大名寺之一金山宝塔,位于镇江西郊金山风景区金山寺内,《金山寺志》记载:宝塔创建于1400余年前的齐、梁时代,塔高30米,唐朝、宋朝均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雅名,后来这双塔先后毁于战火和火灾,明代重建一塔,起名“慈寿塔”,即各取宋朝双塔雅名中间的一个字。</p><p class="ql-block">  清代咸丰年间(1851年),“慈寿塔”再次毁于战火中。“慈寿塔”是光绪二十年(1894年),金山寺住持隐儒(注:未能进入参与政治线或管理社会,但仍继续坚守和传播儒家思想,主要通过教书育人来传授儒家思想,亦或是通过修身养性来彰显儒家之道等人物。) 向朝廷呼吁,受命于募捐重建的。当时隐儒奔走各方,沿门托钵(或沿门持钵,成语,意指僧徒化缘,挨家乞讨)。多方募化(指佛、道徒求人施舍财物),又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共募银2.96万两。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经过6年多艰辛付出,重新建成原貌的“慈寿塔”,现已历经124年。</p> <p class="ql-block"><b>先有塔后建寺</b>。福州水上金山寺是先建塔,塔名叫金山,九百年前,在小石礁建起一座七层八级(形)的实心塔,塔高7米,用花岗石砌成,随后在金山塔周围建成殿堂。展示清末一张福州黑白老照片(唐希老师《话说福州老照片》一书为证),殿堂面积仅有现在面积三分之一左右,直观看仅左右两厢房,依据之一金山塔露出殿堂顶有3米左右……1868年,这位著名摄影师约翰•汤姆逊从英国远渡重洋来到福州,路过乌龙江畔时被江中的一个小寺庙所吸引,惊叹于眼前的景色,当年描述他摄影时连步伐都挪不开,于是拍下了这一张流传了一个半世纪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 《闽江金山志》说:“金山之有塔拟于镇江,故曰金山塔 ……。”今人谈到金山寺多谈及“金山八景”,又叫洪塘八景(因篇幅关系,不展开);金山八景诗词透出浓郁的人文气息。如今,金山寺周边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山八景”也早已旧貌换新颜。</p><p class="ql-block"> 所以,福州水上金山寺雅名,论证了先有塔,后建寺,并多次重修该寺庙,并每次扩建都认真加固,造型仍遵循玲珑精巧的原则;笔者在探访中,仔细观察寺庙底部如何坐落于江中山脉(体)突凸部时,惊讶地发现,这建筑体十分讲究着力支撑点,横梁穿插,是现代建筑方法。</p> <b>  大名来之山命名</b>。镇江金山寺鼎鼎大名,来自金山的山名而命名的,金山是名山,名山往往跟名寺、名人有关联;唐宣宗时,迎来高僧——裴头陀,大名鼎鼎的法海(主持),是金山寺的开山始祖(祖师),可以说,没有法海就没有金山寺。相传他是唐代名相裴休之子,因天生光头和“胎里素”,便出家做了和尚。他云游至伏牛山后,立志在此苦修。在山洞中,他驱蟒入江,并燃指一节以明心志。中国式的善良赋予了他好有好报,掘山地得到金,便是最好的佐证;金山的山名原名是伏牛山,也叫氐父山。这是拾金之说;初唐和盛唐,甚至到中唐前期,都不见有“金山”诗;在“氐父山”被赐名“金山”以后,唐人诗中才见有“金山”诗。中唐时,窦庠有《登金山》诗,窦庠是元和三年(808年)开始为浙西观察副使,此诗当是作于元和三年,或者稍后;李绅在大和七年(833年)前后曾在润州,他作有《忆万岁楼望金山》,这两首诗表明金山在被赐名“金山”后,金山的大名才逐渐流行于世间。 <b>  大名来之塔命名</b>。查《闽江金山志》载:“金山之有塔拟于镇江,故曰金山塔 ……。”又查《洪塘志》载:“金山江心矗起,形象印浮水面,似江南镇江,故曰小金山。有塔七级,故曰金山塔寺。”可见,金山寺最早的称谓应为“金山塔寺”,因口语简化,省略了“塔”字。<br> 再福州洪塘《石仓古迹碑》考,林枫(1788—1867)《榕城考古略》提及洪塘山麓石仓园记载为“近易数主,诸迹皆芜没”,文字内容与《石仓古迹碑》“岁久亭馆俱圮,地属他姓”的表述相同。翻阅史料,觅得林枫《己亥九月曹克承招同刘德坡、张仲凡、沈秋澄游洪江金山塔院》诗一首。己亥年为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正是石仓古迹立碑十年之后。洪江金山塔院即洪塘金山寺,距离曹学佺石仓园故址仅数百米。由此推及,或许当年林枫洪塘金山寺之行也看到了《石仓古迹碑》,并将所见所闻以及石仓古迹碑记载的内容写入《榕城考古略》。此后郭柏苍(1815—1890)《竹间十日话》具体记载曹学佺石仓园后来的主人有林崇孚、王国玺、刘茂才等;充分论证“金山塔寺”为最早的名称。<br> 总之,笔者概括一句,闽江的金山寺特征——“古塔伴随古寺,古榕烘托古塔、古寺”…… <b>  镇江金山寺裹塔</b>。据,《金山寺志》载,宝塔创建于1400余年前齐、粱时代,塔高30米,双塔毁灭于战火、火灾,“慈寿塔”砖木结构,高36米,比原来初建的双塔高出6米,是光绪二十六年重建;镇江市的西北方,有一座金山海拔43.7米,比塔高仅高于7.7米,这就为天然创造了寺裹山、寺裹塔的条件;登塔顶而望之,东见江天云水,西是万里长江,南为镇江山林,北为小镇瓜洲,令人心旷神怡。<br> 顺笔带一下,慈寿塔旁的观音阁中,陈列着金山寺四件镇寺之宝——①公元前9世纪周宣王时铸造的周鼎,②3世纪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南方孟获时缴获的铜鼓,③明文徵明手绘金山图,④苏东坡的玉带;观音阁旁便是宋代名僧佛印法师方丈室。佛印曾经是金山、焦山二寺住持,是苏东坡的好友,二人经常在这里吟诗作画,论公案…… <b>  福州金山寺裸塔</b>。据史志载,金山寺建于宋绍兴初年(1131年),石塔当比寺更早。我国佛教、道教传统列规,建塔是为了避邪趋吉,但这座石塔是镇“小青龙”的,叫“金山塔”建在闽江水中央。<br> 金山塔具有航标的作用,那时洪塘处水陆交汇,商贸繁荣,闽江上客船、商船、竹排杉木排流放,往来十分繁忙,诗人诵“塔影江声随波动,渡口人声尽日喧”;每到夜间,石塔上点起灯来,很远很远都能看得见,曹学佺(藏书万卷,著书千卷。毕生好学,对文学、诗词、地理、天文、禅理、音律、诸子百家等都有研究,尤其工于诗词。)精通音律、擅长度曲,曾谱写闽剧的主要腔调逗腔,被认为是闽剧始祖之一。他描述金山塔的诗云:“浮丘塔夜放花灯,江上看时信几层。”<br> 夜晚塔标亮灯,可以远眺,避免航行江面的船只触礁沉没,塔顶点灯,为夜航的人引水路,逐渐成为了洪塘一带引路的塔灯。<br> 往事越千年,古塔留遗篇。“金山塔寺”在此一站,就是为洪塘站立了千年,像个见证历史的老人,见证了洪山段的巨变……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金山寺今生</b></div><br></h1><h3> 金山寺位于镇江,历史悠久,高僧云集,法海修行于此。寺依山而建,特色鲜明,建筑宏伟;历史典故始终传扬着,诗词歌赋传颂着,流传千古,影响深远的一千多年;然而,一千多年来,它默默见证了多少朝代兴亡,迎接过多少文人墨客往来,又冷眼看尽了多少世间是非,与所有历史文化古迹一样,金山寺“真正的宝藏”,其实就蕴藏在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当中,更为金山寺增添一层神秘的色彩。</h3><b> 浑然天成金山寺</b>。镇江金山寺建筑特点,寺裹山的宏伟壮观,金碧辉煌大雄宝殿,庄严肃穆,佛像慈悲庄严,令人心生敬畏;慈寿塔高耸入云,屹立峰巅,塔影倒映江中,波光塔影,美不胜收;还有那一连禅房、经楼、斋堂等,建筑风格各异各形,既古朴典雅,又精巧玲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几度夕阳红,禅寺依旧在,金山寺貌艳历久不衰,独特、奇特的建筑格局仅是原因之一,外在的亮丽,更十分突出是它深厚的历史积淀。</span></div> 金山寺的建筑格局,<b>一是</b>,打破了宗教、道教绝多数寺庙坐北朝南、寺分三路的建筑传统和规矩;<b>二是</b>,依山造势,大门西开(即文化角度来解读“向西开门”的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被视为金方,代表着财富与机遇);因此,向西开门往往被视为吸纳财富的象征,对于创业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激发信心,使人们对未来充满成功的向往,寺庙正面对着滚滚的长江,寓意十分明了。<br>  <b>三是</b>,寺内所有殿堂楼阁皆散布其上,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迦兰殿、祖师殿、画藏楼、镇江楼、观澜堂、永安堂、海岳楼等千年不失色;<b>四是</b>,寺院依山势而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堂、留宿处、方丈室等建筑,通过廊、檐、石级的巧妙联珠串联,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大布局,是古建筑中寺庙布局精品和典范,寺庙园林的花墙和廊子,有墙璧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见多了、深了,景致就如见之江南园林特色,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金山寺是绝佳欣赏的寺庙;<b>五是</b>,七峰顶、妙高台、楞伽台等连缀山腰;<b>六是</b>,留玉阁、大小观音阁围绕山顶,慈寿塔、江天一览亭倒立山巅;<b>七是</b>,从山脚到山顶,只见有房屋,不见有山,金山由此获得了“寺里山”的雅称;<b>八是</b>,镇江金山寺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跨越时间长河,见证历史变迁,素有“园林甲江南”之称,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值得细细品味…… <p class="ql-block">  慕金山寺之名,也曾荡舟于明月之中。你可眼看——那江潮雪浪,水天一色,渔火点点,渔歌互答的美景,禁不住醉意微荡,旷怡愉悦,你也许此刻——满腹诗情油然而起,金山寺雄峙于长江之滨,略加细吟,这时新一首《望金山寺》七律也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b>中流砥柱金山寺</b>。<b>其一</b>,千年前,古人于此江中突凸部山坡上,筑起一座七层、八级的坚固宝塔,高约七米,由坚硬的花岗岩垒砌而成。金山寺雄峙于闽江之滨,历来为游览胜地,殿堂矗立于塔周(厢房),为金山寺增添了一抹庄严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b>其二</b>,闽江之心的金山寺,四周水势湍急,波涛汹涌,经受历史上无数次特大洪水(洪峰)的洗礼,浩瀚之势,寺庙落点岿然不动,宛若砥柱中流!<b>其三</b>,千年来验证了这处民间传说的神秘之地,饱受水涨而撼不动,洪峰摧之,寺庙丝毫不动!永不被吞没,这一世上卓越传奇,吸引了无数朝圣者与学者的探索、研访……</p><p class="ql-block">  <b>其四</b>,在波澜江水中心,一座小巧的寺庙屹立在黑色的礁石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日升日落,金山寺从宋代至今,依旧耸立于江中,护佑来往客,在闽江之上守候千年……</p><p class="ql-block">  <b>其五</b>,“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这两句诗是杜甫描描绘了长江的起源和瞿塘峡的险要;笔者调侃改两字,“闽水会涪万”,指的是闽江从众多的小河汇聚而来,形成了壮观的江流。洪塘争一门,则形容洪塘江底复杂,江水汹涌,且必经的唯一江段……</p> <b>  其六</b>,金山寺,地势局促,无巨型殿阁,无庞大佛像,然而,她精巧灵动,充溢着别样的情趣,在全境内寺庙之中,其风采独领风骚;<br>  <b>其七</b>,寺庙、江水、大桥、商船、运沙船,交相辉映,融入其中无限美好,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运输线是繁忙的,也许“每一景框摄影”,都胜过史上“洪塘八景”,老景光已不及提起了;<br>  <b>其八</b>,岁月峥嵘,这座古老寺庙无惧挑战,始终坚定地守护着中华传统工艺之美,与传统文化的神圣传承。其独特的建筑风味和生动的传世故事,印证了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底蕴!金山寺,已然成为了福州市区不容忽视的人文景观,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珍贵缩影,难得的一种精神寄托。<br>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北宋王令金山寺七言诗,“万顷”仍可描述闽江浩瀚壮阔,烟波浩渺,澄碧的闽水围绕着清碧秀丽的金山,一个“浸”,字便把闽江与金山寺融为一体,一幅江上画卷,“乾坤都向此中宽”,寓情于现景中……<br>  你敬上三炷香,把自己宽广的胸襟怀抱和壮美无边的闽山闽水融成一片,此时此刻,仿佛整个宇宙乾坤,都汇拢于眼前的山水之间,显得江水之宽广,纵览江中金山寺之雄姿,人与金山寺在江上的浮动看,由静而动,由动而静,虚虚实实,诗境跌宕起伏,维而多姿。<br>  认真品味它的内涵,八闽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努力找寻它的历史印迹,莫让真实的历史永远沉寂,更不让随东去的大江而消逝 ……<br><br> <b>总撰稿人</b>:凤岗江中(龙祥岛)洋中刘氏32世裔孙<br><b>刘依目</b> 研究员(教授) 陈志平<br>2023.11.18构思,2024年春游镇江金山寺<br>2024.08月草拟,09月初至09月14日深夜赶笔,15—16日润笔<br>中秋节前正午落笔于西湖湖畔 <br>会稿陈老师2024.09.16 14:15(农历八月十四) 字数8889 <p class="ql-block">  [几点说明:①《美编》文体一般多用散文体为主,常见通用写作方法、表现手法等(兼有其他);②特别是,它不同于纪实文体。在事件和事实里,允许夸张、借喻、取舍等,但严肃的新闻会特别加注;③此《美编》(一),着重叙述、描写、抒情,也可以议论、说明、比较等;④将会有《美编》(二)或(三)发布,涉及镇江金山寺、闽江金山寺的历史人物、名人、诗词、名言,涉及历史典故、史迹、文物等等;⑤此美编(一)则重于地理及地貌的分析为主,特别用比较手法突出重点特点;比较镇江金山寺和福州金山寺,⑥宏伟的镇江金山寺,是"大金山寺",占地41.41.6公顷,海拔43.6米,非常震撼,笔者去过了,自然会多倾诉和抒怀,闽江金山寺毕竟是″小金山寺",但笔者着墨也不少了,图片全部使用现场拍摄;⑦《美编》常常受篇幅限制的。刘德秋老同志和刘贞雄主仼、@礼器等,提供不少资料、图片,在此深表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