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行(十二):参观徐州博物馆之“俑秀凝华”

缥缈之云

<p class="ql-block">  陶俑是指用陶土制作的各种人俑和动物俑形象,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徐州博物馆收藏的历代陶俑,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绝大部分来自于考古发掘,形成了两汉、南北朝、隋唐、宋、明等教委完整的时代序列。汉代俑拙朴凝重,南朝俑清秀端庄,北朝俑粗犷豪放,隋唐俑丰满雍容,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及艺术风格。尤以汉俑最为突出,是徐州汉代文物的典型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  威仪如生——汉代陶俑:汉代是我国古代陪葬陶俑最为流行、数量最多的时代,相对于秦勇而言,汉俑比例缩小,写意性更强。徐州出土的汉代陶俑达6000件以上,是两汉时期除都城长安以外发现陶俑数量最多的地区。军阵庞大、造型古朴的狮子山兵马俑,典雅婉约、纤手琴瑟的驼篮山乐舞俑,色彩明艳、神态逼真的北洞山仪卫俑都是我国陶俑艺术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狮子山楚王墓东区外藏坑:狮子山楚王墓陵园东区分布着规模庞大、排列有序的外藏坑。坑口南北长3.2米,东西宽2.3米,深2.5米。坑内共有陶俑142件,主要为带弁冠、着深衣长袍的侍卫俑,发掘证明这些俑手中原持有木质的戟。俑群北侧有一单独站立陶俑,形体略高。研究认为,该俑坑象征楚王宫廷的侍卫队,俑群北侧站立陶俑应为侍卫队首领。</p> <p class="ql-block">  妙丽善舞——驼篮山楚王墓乐舞俑:此处展示的一组驼篮山乐舞俑,再现了西汉楚国宫廷乐舞的场景。俑分舞俑和乐俑两种,舞俑有单袖上举搴袍舞俑和双袖上举身姿呈“S”型舞俑,前者舞姿典雅含蓄,后者舞姿热烈奔放;乐俑表示表情专注,正专心于乐器演奏,有抚瑟、吹奏、打击等各种不同的姿势。史载刘邦宠姬戚夫人擅为“翘袖折腰之舞”,徐州出土的这些舞俑表演的应是当时流行的这种楚舞。</p> <p class="ql-block">楚骑争锋:兵马俑坑位于狮子山楚王墓西侧约400米处,共发现6条兵马俑坑,分为南北两处俑坑群。南部由4条兵俑坑组成,包括三条东西向坑和一条南北向坑。北部有两条东西向车马坑组成,共同形成一个建制完备、相辅相成的楚国军阵。共出土陶俑4000余件,有军吏俑、步兵俑、车兵俑、骑兵俑和陶马俑等。史载“楚兵剽轻,难与争锋”。狮子山兵马俑再现了西汉早期楚国军队的真实历史。</p> <p class="ql-block">  陶“飞骑”骑兵俑:马腹部刻划“飞马”二字,史书记载“楚兵剽轻,难与争锋”。“飞骑”二字表现出当时楚国骑兵的骠悍与迅疾。骑俑由马耳、首、身(鞍)、四足、尾以及俑身、双腿等部件组合而成。</p> <p class="ql-block">  黄门侍郎——北洞山楚王墓彩绘仪卫俑:北洞山楚王墓墓道两侧的七个壁龛内共出土彩绘仪卫陶俑224件,有执兵俑、背箭箙俑和执笏俑。这批陶俑绝大部分保存完整,服饰色彩丰富多样,衣纹线条流畅飘逸,面部表情生动细致,眉目胡须纤细如毫,是我国迄今发现汉代色彩保存最好的彩绘俑群。有相当数量彩绘俑所佩绶带下端有墨书“郎中”或“中郎”印,研究认为,这批彩绘陶俑应是楚王的宿卫侍从。</p> <p class="ql-block">  隽永惠中—魏晋南北朝陶俑:徐州地区发现的魏晋南北朝陶俑,在继承前代陶塑工艺精华的基础上,表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兼具南朝秀美与北朝粗犷之特点,尤其注重对人物表情的刻画,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文吏俑面目祥和、身材修长、宽衣博带,体现出秀骨清相、温雅俊逸的魏晋风度;胡人俑深目高鼻、短衣长裤,与中原传统服饰装扮迥异;动物陶俑写实逼真,姿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  盛邦妙造—隋—明代陶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陶俑雕塑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隋俑在塑造上延袭了魏晋俑的清秀,同时初具唐俑的丰满雍容。唐三彩俑是独具特色的俑偶种类。徐州茅村花马庄唐墓中出土的天王俑、文吏俑、马俑、骆驼俑及三彩镇墓兽等,器形高大,形象丰富。义安山南麓宋墓出土陶卧妪俑,底部刻有“卢秀塑”三字,我典型宋代萧窑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