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位于山西大同西郊武州山南麓,是我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及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公元460年,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p><p class="ql-block"> 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四十五个,大小窟龛二百五十二个,石雕造像五万九千余尊,是我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甲辰龙年夏我随武汉常青花园休闲旅游摄影群的朋友们游览了云冈石窟,现通过我的镜头与大家分享这些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曇曜(tanyao)凉州人,北魏高僧,云冈石窟的开创者。公元460年,在北魏文成帝授意下曇曜开始开凿“云冈五窟”。</p> <p class="ql-block"> 我首先进入的是大佛洞(第五窟),坐佛高17.40米,是云冈石窟的第一大佛。这尊云冈的最高佛像,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螺发与长眉绀蓝,体现了高超的泥塑水平。</p> <p class="ql-block"> 释迦佛洞(第六窟)洞窟形制为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高约14.4米,分为上下两层,直抵窟顶,洞窟整体设计,中轴贯穿,两侧对称;壁面规范整齐,龛像上下分层,叙事左右连续,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为富丽堂皇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p><p class="ql-block"> 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龛内,端坐着一尊身著龙纹袈裟的后世包泥彩塑佛像(辽金时代的作品),是云冈石窟唯一一尊身著龙纹袈裟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洞(第十三窟)内,一尊高约13.6米的交脚菩萨端坐其中,菩萨巨大的身躯占据了洞窟的大部分空间。</p> <p class="ql-block"> 曇曜五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由曇曜高僧主持开凿的云冈石窟第一期工程。五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p><p class="ql-block"> (曇曜五窟是云冈石窟中的第16、17、18、19、20窟,我漏拍了16窟。)</p> <p class="ql-block"> 弥勒三尊洞(第十七窟),主尊造像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佛,像高15.6米。(该佛像被学者认为可能象征的是北魏景穆帝拓跋晃)</p> <p class="ql-block"> 立三佛洞(十八窟)中央立佛像高15.5米,臂膀宽阔、身躯雄壮,身披千佛袈裟。(该佛像被学者认为象征北魏太武帝拓跋焘)</p> <p class="ql-block"> 宝生佛洞(第十九窟)大佛高16.8米,为云冈石窟第二大佛。(该佛像被学者认为象征北魏明元帝拓跋嗣)</p> <p class="ql-block"> 白佛爷洞(第二十窟)主尊佛像跌跏趺坐,身高13.7米,该佛像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显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该佛像被学者认为象征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游览完历经一千五百年的云冈石窟,令人感觉到云冈石窟是中外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宗教艺术和石刻艺术相融合的艺术宝库,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中部分文字来自网络)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谢谢您的光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