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城扬州以前没有马路,只有大街小巷,素有"巷城"之称。古巷曾经是扬州人公共生活的空间,人们将它誉为"青砖雕刻的立体名片"、"永不褪色的水墨画廊"。</p><p class="ql-block">《扬州古巷风情》把童年记忆中的老行当、老玩艺、老吃刮、老民族风情用文字记录下来,给那些具有浓厚怀旧情结的人们留个"想头"。</p> <p class="ql-block">在家里整理旧资料,不曾想翻出了一叠我当年刻印的《六物快报》。这是一张八开的油印小报,原名叫《前线快报》,创办于1973年。</p> <p class="ql-block">在那艰苦卓绝的找油岁月,这张小报如同当年《挺进报》,在油气勘探前线,满腔热忱地为野外工人鼓与呼1974年江苏油气勘探实现重大突破,这张小报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是野外队通讯员,因为经常给《前线快报》投稿,被时任第六物探大队党委书记的海笑看中,送到新华日报进行三个月的强化培训,从此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养兵千日,用兵一时。1976年10月,《前线快报》前主编(其实就光杆司令一个,采写、编辑、刻钢板、油印、邮寄均一人承担)调到野外队任职,我作为年轻的宣传干事理所当然被派往前线指挥所。</p> <p class="ql-block">其时,"四人帮"刚刚倒台,举国欢腾,我们自己的宣传阵地怎能没有声音!我的字写得并不好,刻钢板连纹路都搞不清楚。海笑书记对我倒是有信心:"年轻人,学学就会了嘛!"我被"赶鸭子上架",成了《前线快报》第二任主编。</p> <p class="ql-block">刻钢板,我们在学校里习惯叫它挎(读 kua )钢板。蜡纸有八开纸大小,卷在硬纸筒里,要用就拿一张。书写的笔叫铁笔,笔尖像一枚细圆钉嵌在塑料杆里。蜡纸铺在钢板上,钢板用的是上好的锰钢,两面刻着不同的细纹,有斜纹、布纹之分,铁笔所到之处,纸上的蜡层即被划掉,如果刻错,用蓝色修正液涂一下,待干透了重刻,没有修正液也可以在煤油灯上将局部烘一下。蜡纸刻好,拿到油印机上去印,老把式一张蜡纸可印大几百份。</p> <p class="ql-block">在我读书的年代,钢板同书本笔墨一样,也是老师的饭碗。期中、期末考试,卷子由学校统一出,交给老教工刻印。平时安排小测验,老师就得自己捋起袖子刻钢板,冬天刻得手冰凉,夏日无风热得慌。</p> <p class="ql-block">刻钢板是个细致活,一笔一划要求笔力适中,刻得太轻内容印不出来,刻重了油印时渗油墨,纸上到处是墨团。我第一次刻钢板竟戳破了好几张蜡纸,好不容易刻了一张,一不小心,汗水打湿蜡纸,蜡纸粘在了我胳膊上,前功尽弃。好在我不气馁,虚心向别人求教,渐渐也有了几分专业味道:标题用仿宋体、隶体、魏体,正文一律用扁扁的钢板体,文章嫌长边刻边删,文章短了角落里画点小插图,特大喜讯搞点套红,印出来还蛮像样的。</p> <p class="ql-block">我常年驻守在前线指挥所,分管指挥所的副大队长走到哪我就跟到哪,油印机随车带,蜡纸一铺刻起来。全大队三千多号人,就靠这张《六物快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自采、自编、自刻、自印、自寄,练就了我倚马可待的新闻基本功,每周出二至三期,虽然只印二三百份,但确保野外队每个班组一份。每次印好,墨迹未干我就卷好往各分队寄。最远的队伍在新疆喀什,当工人们捧读来自遥远故乡的油印小报,方领悟"家书抵万金"的真实含义!</p> <p class="ql-block">文 王喜根</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喜根,扬州人,1954年出生◇毕业于中国新闻学院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经济报原副总编辑、主任编辑、中国民俗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特写集《耐读人生》民俗文化读本《扬州古巷风情》(上下册)《农耕年华》《江南老行当》《寻访中国古村镇》。</p><p class="ql-block">线描 胡亚恒 周 年</p><p class="ql-block">图片 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