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附中学子这样过中秋》中秋习俗———忻州师院附属中学初二15班王怡静2024年中秋实践活动小记</p> <p class="ql-block">指导老师、班主任:温齐</p> <p class="ql-block">佳节至,月渐圆,思念也随着月圆越发绵长。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因其恰值三秋之半,以此故名。</p> <p class="ql-block">根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p> <p class="ql-block">皎洁圆满的月轮被赋予了人世团圆的象征意蕴,中秋节的诸多节俗,也多以天上月圆寄托人间团圆、世事圆满、祈求祝福的美好意愿。</p> <p class="ql-block">中秋赏月</p> <p class="ql-block">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p><p class="ql-block">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p><p class="ql-block">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状态——世俗欢愉的节日。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达旦不绝。</p> <p class="ql-block">祭月赏月的风俗源远流长,对月咏怀的风雅承传不息……下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在那些优美的诗词中寻找落下来的“秋思”吧</p> <p class="ql-block">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p><p class="ql-block">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 <p class="ql-block">推荐理由:这是一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又体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词句优美,意境深远,是对月当歌主题的经典之作,非常适合朗诵。朗诵时,可以通过节奏的变化和情感的递进,将苏轼的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以及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充分展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2.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p><p class="ql-block">原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p> <p class="ql-block">推荐理由:诗人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自斟自饮,没有亲友相伴。于是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合成三人。整首诗以孤独为基调,却又充满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和豁达心境。朗诵时,可以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表现出诗人从孤独到自我慰藉、再到沉醉于月色的情感变化,让听众感受到诗人在月光下的独特心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月是故乡明》——杜甫</p><p class="ql-block">- 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p> <p class="ql-block">推荐理由:这首诗以明月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在战乱的背景下,这种情感更加深沉和真挚。朗诵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将诗人的思乡之苦和忧国忧民之情充分表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时光走过千年,诗人们早已化为了尘土,只有明月,依然用阴晴圆缺诉说着人间的悲欢离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