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草堂拜诗圣 ——2024暑期行七

郑期琛

第八天还有半天游程,上午来到了五年前我曾经拜访过的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五代前蜀宰相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是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 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 走进南门即为“情系草堂陈列室”,其采用现代的陈列手段和鲜明而形象的陈列语言,展示了杜甫诗歌的辉煌成就,体现了杜甫思想的深远影响。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因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大雅堂记》而名,门上匾额“大雅堂”是集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而成。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64平方米)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诗史堂是中轴线上的第三重建筑,也是主体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得名。 大厅的正中陈列着一尊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手法刻画的杜甫塑像。 “工部祠”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 1997年依据杜诗描写和明代格局,借鉴川西民居的特点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貌,营造出浓厚的诗意氛围。 五、六间草屋分别为客厅、书房、卧室、厨房等。 “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由果亲王允礼书于雍正十二年。 2001年发掘出的“唐代遗址陈列馆”位于草堂北面。是在草堂内发掘出的唐代生活遗址和唐代文物,它丰富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印证了杜甫当年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写,澄清了古今草堂寺位置之争,增加了杜甫草堂的历史厚重感。 该碑出土时反扣于遗址三号井上,是本遗址出土文物中唯一一件有文字记载的文物,记载的内容与杜甫诗文的叙述十分吻合。 出土的瓷拍鼓、笔洗和陶珠。 “花径”红墙夹道、修竹掩映,是连接杜甫草堂纪念建筑群与原草堂寺的一条小径,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 位于“花径”中部的“浣花祠”又名冀国夫人祠,为一厅两厢独院。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成都后,四川节度使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小妾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后冀国夫人舍宅为寺。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祠几经变化,到明末已不存。直到清光绪年间,才建造成如今所见的浣花祠。 “梅园”位于草堂的西北角,占地数十亩,原是一处私家花园。园内草木茂盛、飞瀑小溪,令人陶醉。 临池而构的“水榭”景色宜人。 返沪的航班在天府机场起飞,相距市区约有50公里。午后驱车来到这一于2021年通航的成都第二机场。 该机场拥有两座航站楼(面积达72万平方米)、三条跑道、近三百个登机口,其规模在全国屈指可数。 各项设施堪称先进、时尚,航班准时起飞,还提早十多分钟抵达虹桥,为我们的成都之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千载于今享誉隆,非由政绩或军功。<br>  山河破碎歌诗里,黎庶忧危涕泪中。<br>  一角荒畦培药圃,数间茅屋叹秋风。<br>  草堂邀得骚人伴,座有涪翁与放翁。<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杜工部草堂》吴丈蜀·当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