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可悲之人必有可憎之处”,这句不过是“各人自扫门前雪”逃避掩饰的壮胆托辞。但单以“站在一起”的嘴炮也是骗人的鬼话。以鄙为荣不解救反添火的,直令人想到闻一多白话诗《死水》。读旧文小《麻雀》,看世上大忽悠,一时及觉,小清醒。</span></p> <p class="ql-block">【朗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打猎归来,沿着花园的林(lín)阴(yīn)路(lù)走着。狗跑在我前(qián)边(bi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突然,狗放慢脚步,蹑(niè)足(zú)潜(qián)行(xíng),好像嗅(xiù)到了前边有什(shén)么(me)野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了一只嘴边还带黄色、头上生着柔毛的小麻雀。风猛烈地吹打着林阴路上的白(bái)桦(huà)树(shù),麻雀从巢(cháo)里跌落下来,呆呆地伏在地上,孤立无援地张开两只羽毛还未丰满的小翅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的狗慢慢向它靠近。忽然,从附近一棵树上飞下一只黑胸(xiōng)脯(pú)的老麻雀,像一颗石(shí)子(zǐ)似(sì)的(de)落到狗的跟前。老麻雀全身倒(dǎo)竖(shù)着羽毛,惊恐万状,发出绝望、凄惨的叫声,接着向露(lù)出(chū)牙齿、大张着的狗嘴扑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麻雀是猛扑下来救护幼雀的。它用身体掩护着自己的幼(yòu)儿(ér)……但它整个小小的身体因恐怖而战(zhàn)栗(lì)着,它小小的声音也变得粗暴嘶哑,它在牺牲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它看来,狗该是多么庞大的怪(guài)物(wù)啊(ā)!然而,它还是不能站在自己高高的、安全的树枝上……一种比它的理智更强烈的力量,使它从那(nà)儿(er)扑下身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的狗站住了,向后退了退……看来,它也感到了这种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赶紧唤住惊慌失措的狗,然后我怀着崇(chóng)敬(jìng)的心情,走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是啊(ā),请不要见笑。我崇敬那只小小的、英勇的鸟(niǎo)儿(ér),我崇敬它那种爱的冲动和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爱,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依靠它,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节选自【俄】屠格涅夫《麻雀》,巴金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读过许多俄国作品,特别是帝俄时代的作品,大抵一方面由于我们</span><b style="font-size:15px;">民族气质的朴讷厚重</b><span style="font-size:15px;">和</span><b style="font-size:15px;">遭遇的艰难困苦</b><span style="font-size:15px;">,跟俄罗斯民族很相近,因此对俄国作品颇有偏好吧;另一方面也由于俄国文艺作品本身的成就,其深邃雄浑,令人一展卷便不能放手。高尔基在他的小说“人间”里说:“</span><b style="font-size:15px;">读俄国作品好,其中常常可以感受熟悉的伤感的东西。好像书页中隐秘地凝结了大斋节的钟声,一打开书就慢慢儿地响起来一般</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高尔基全集”第17卷,第214页,“ВДюДЯХ”。苏联国立文艺出版社,1933。)</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样,我就把</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果戈里的《死魂灵》、以及高尔基的《俄罗斯浪游杂记》等书作范本</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开始写了一两篇。写后匆匆发表,却不料得到许多朋友的鼓励。这使我很高兴,所以又陆续写了几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摘自:《红河之月》序,邢公畹,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二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云南出版社的旧版书系,装潢很朴实甚至有点粗糙。这一套书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云南和中国西部的文人旧稿。其中不乏名家,如朱自清、施蛰存、冰心、沈从文等。我在旅途中,不便多买书,挑挑拣拣很纠结,最终选了《红河之月》。这本小书吸引我,因为它不是散文、游记或者见闻录,而是一本小说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飞机上第一次读完,深感这是一本几乎已经被湮没在时光里的神奇之书,又仔细重读了一遍,说爱不释手一点不过。感慨如果不是一次偶遇可能我这辈子就要与这么好的作品擦肩而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是随西南联大至昆明的语言学家邢公畹。一九四三年春夏,受人类学研究机关的派遣和一个铁路工程筹备会的委托,邢公畹前往云南西南部红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区域做语言调查。抗战胜利后,作者回到北方,便</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把这五个月的见闻以类似《猎人笔记》的形式写出来</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陆续刊登在报刊和杂志。十几年后才集结成册以其中一篇《红河之月》为书名出版。作者在自序里称之为“故事采集者日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摘自《一本神奇的小书》</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蓝藻</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 评论 红河之月,豆瓣读书20211114</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邢公畹《红河之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页数: 11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丛书: 旧版书系(共43册), 这套丛书还有 《马帮旅行》《南行记》《滇南散记》《水摆夷风土记》《路南游踪》《边地采风录》《流亡三迤的背影》《中国远征军在缅北》 等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屠格涅夫的小说无疑有着诗人屠格涅夫浪漫主义气质的融入,诗的激情的带入,体现在《猎人笔记》里面的是主观抒情的大自然描写,诗意盎然的人物肖像描写(我在这里说的肖像是指文学肖像,文学肖像是一个立体概念,它不同于日常肖像的是,后者是静止的,而文学肖像是流动着的,它不仅仅言说人的外在面貌,而且还包括人物的内在世界,其中人的气质、禀赋、性格、品质,还有人的心理,乃至人的出生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与周围人的关系等等,合起来这是一个立体概念),以及他的优美简洁的俄罗斯语言和诗化叙事结构,由此而来的诗化散文的情节淡化等等,为俄罗斯文学提供一个全新的审美范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猎人笔记》体现屠格涅夫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1847年1月,他不经意写了一篇随笔《霍里与卡利内奇》,随意地投给了《现代人》杂志,而后去了国外,屠格涅夫本人并没有寄望这篇随笔能获得很大成功,甚至想以此对自己的文学情缘做一个交代。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篇以《摘自猎人笔记》为副标题的随笔竟然获得巨大成功,甚而给涅克拉索夫刚接手的《现代人》杂志也因带来了很大荣誉,各地读者的赞扬信雪花般飞到杂志社,全都在恳求这样的“猎人笔记”再写下去。别林斯基随即高度评价屠格涅夫的才气,称这篇随笔为他成为未来卓越的作家指明了方向,尤其高度肯定这篇随笔的思想意义,“以前所未有的角度和近距离接近人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霍里与卡利内奇》是屠格涅夫完成的一次俄罗斯文学人民主题的哥白尼式革命,农民在俄罗斯文学中第一次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角,不再是一味的凄凄惨惨凄凄,另外,霍里与卡利内奇在地主面前没有丝毫的懦弱悲凄,同时让农民的精神世界高于地主成为现实,就此这篇随笔获得了多重意义。人发现这一开篇之作统领了整部作品集的始终,接下来塑造的所有人物都是霍里与卡利内奇的继续,要么是务实型的霍里型,要么就是有着诗意精神世界的卡利内奇式,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背景设置也构成整本书的首尾照应。霍里的庄园在森林的一间空地上,而卡利内奇则是在草原上浪迹,而《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名字就是《森林和草原》。正是《霍里与卡利内奇》的意外成功唤起了屠格涅夫的自信,艺术家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所在。屠格涅夫一连在《现代人》杂志发表了二十余篇这样的随笔,后来集结成举世闻名的《猎人笔记》,先为二十二篇,二十年后又添加三篇。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向人们展示了新的农民世界,展示了庄稼人鲜活的灵魂,他们从现实中走来,让人觉得就在你我身边。如果说果戈理的《死魂灵》只是从地主一个侧面写了俄罗斯,后来谢德林的《外省散记》再现了外省官场世界,那么《猎人笔记》则描绘了被农奴制遏制的民众力量。有人认为《猎人笔记》甚至为托尔斯泰的史诗小说《战争与和平》提供了启示,即人民才是俄罗斯灵魂和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真正体现者,它们具备重要的文学描写价值,正是普通民众抬升了俄罗斯整个民族的意义,人民具有真正的睿智与道德情操,正是在他们身上达到了灵与肉的完美结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霍里与卡利内奇》,这两人性格不同却又是一对好友,并以各自美好的品质吸引着读者。两个农民形成的塑造明显体现出作者对其喜爱乃至敬重,在他看来霍里的相貌使人想起苏格拉底,能力堪比彼得大帝。霍里“是积极的人、实际的人,有头脑,是务实性的人”。而卡利内奇则是一个诗意的形象,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理想家、狂热而又幻想,他的形象同时也显示了普通农民纯朴、爽朗、正直、善良等优美品质。屠格涅夫通过霍里与卡利内奇的形象显示出农民具有驾驭生活的意志和能力,颠覆了当时官方流行的一个谬论,即“农奴缺少地主的保护就不能生活”,而让世人明白,这样优秀的农民恰恰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公平的社会体制中,许多品质高尚才华出众的农民的命运由地主,尤其是愚蠢地主主宰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并以实际情况对官方谬论给予有力回驳,如果不是受农奴制条件的限制,他们肯定可以生活得更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屠格涅夫在展示农民高尚的道德风貌的同时,还在《歌手》里面描写了他们的天赋才华。故事中心情节是包工头和附近乡村歌手雅科夫的唱歌比赛,两位歌手都以自己的好嗓子闻名乡里,如果说自信而又衣着时髦的包工头的嗓音变化像陀螺一样盘旋着,以博得听众的喝采,那么雅科夫的歌喉里透露着真挚深情的情怀,既有青春的气息又有活力,既甜美又有迷人的悲怆。高明的作家在这里用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两位歌手的演唱,如果说包工头是用声音在演唱,那么贫穷农民雅科夫则是用心在演唱。大家知道,才华必须融入真情方能动人,方能战胜做作和虚假。所以正如屠格涅夫所说,雅科夫是全方位意义上的艺术家,这样美妙的歌声在任何一位贵族地主那里听不到,唯有在卡利内奇那样的农民那里才能找到“歌手”雅科夫的先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还有大家熟悉的《白净草原》,这里一群农家孩子,这些农家孩子无疑是霍里与卡利内奇生命的延续。作品描写的是一群纯朴天真的农村儿童在夜间放牧马群,围坐在篝火边,讲述各种各样魔幻鬼怪的神话故事,里面尤其写到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帕夫卢沙,他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是这群小孩里面的当家人,他深夜为同伴驱赶狼群,表现出乡村农民后代有所担当、不畏艰险的一种品质。作者通过不同性格农家孩子的描写,赞赏了他们勇敢热情,富有观察力,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优良品质。屠格涅夫就是这样用他的诗情画意的笔触,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展示普通农民的美好品质,尤其是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才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有一篇短篇小说《活尸》,这个作品中的露克丽亚原来是仆人中的美人,能歌善舞,后来生病变成濒临死亡的半僵尸和木乃伊,但是她并不为此怨天尤人,乐观对待现状,行将就木的她安慰自己:“习惯了,受得了,别的人比我还差呢”。其实她已经惨得不能再惨,只是她没有任何个人要求,虽已成“活尸”,却默默祝福离开她的恋人,同时念念不忘农民的痛苦,关心他们的利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屠格涅夫还借助于人与自然的主题,来揭示和赞美农民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他们的善良与爱心。在屠格涅夫笔下,他所给予同情和好感的农民都与大自然血肉相连,他们对大自然有着独特的感悟力和审美能力。比如卡利内奇会割草会养蜂,还知道很多农民咒语,还能准确的预测天气。《白净草原》中孩子们天真感受大自然的美,就连七岁的小男孩也懂得星空的美。还有《幽会》中的阿库林娜对大自然的宝物如数家珍,而且对其中的花草树木用途也了如指掌,特别是《美人梅齐河的卡西扬》中的卡西扬,忘情地谈说大自然,仿佛与大自然相依相融,他经常在田野上、树林里、沼泽地过夜,与花草为伴,与虫鸟交谈,使人不由得想起希腊童话《海力布》。难能可贵的是那个时候的农民就已经懂得生态平衡,他讨厌猎人捕杀秧鸡,主张动物放生,他指责猎人捕杀秧鸡是一种罪过,应该让它们活在世界上寿终正寝。卡西扬对自然美的感悟力简直让人动容,在他动情的描述中,他的家乡河流环绕,绿草茵茵,教堂掩映其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映成辉,正是大自然的美唤起了这位破衣烂衫的卡西扬的生的愿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然而这些聪明善良的农奴及其后代人生的结局都很凄惨,都不得善终,歌手赢得了赛场上的胜利,等待他的仍旧是生活的苦难与无望。最会讲故事和最勇敢的帕夫卢沙聪明机智,却落得死于非命。纯洁美丽、忠贞善良的阿库林娜终究逃脱不了被抛弃的命运。在农奴制下善良诚实、才华出众的农民非但不能赢得斯捷古诺夫和佩诺奇金之流的地主们的尊重,却成了他们的私有财产听由他们的掌控与处置,他们的人格与尊严备受侮辱和摧残,甚至遭到任意买卖。据史料记载,因《猎人笔记》所再现的农奴并非一般的人,他们的人性方面高于其主人,却不配有好的命运,这便使这本书成了对农奴制的强烈抗议(的一个导火索)。而且《猎人笔记》二十多篇随笔是逐篇发表的,单个读来显得无伤大雅,而汇集到一起却具备强大的社会效应。据说这本书给后来的亚历山大二世留下了强烈印象,带来了“压力”山大,使他最终作出了废除农奴制的决定,这本书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不亚于引发美国南部废奴主义运动的美国斯陀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摘自:</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读不尽的《猎人笔记》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王立业教授解读屠格涅夫,王立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0426</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871,今藏俄罗斯博物馆(圣彼得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门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作者|屠格涅夫(巴金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看见一所大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正面一道窄门大开着。门里一片阴暗的浓雾。高高的门槛外面站着一个女郎……一个俄罗斯女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浓雾里吹着带雪的风,从那建筑的深处透出一股寒气,同时还有一个缓慢、重浊的声音问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啊,你想跨进这门槛来作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知道。”女郎这样回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跟人们的疏远,完全的孤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愿意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不仅是你的敌人,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也都要给你这些痛苦、这些打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是……就是他们给我这些,我也要忍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好。你也准备着牺牲吗?”“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无名的牺牲,你会灭亡,甚至没有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尊崇地纪念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不要人感激,我不要人怜惜。我也不要名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你甘心去犯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姑娘埋下了她的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也甘心……去犯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里面的声音停了一会儿。过后又说出这样的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你知道将来在困苦中你会否认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以为你是白白地浪费了你的青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一层我也知道。我只求你放我进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进来吧。”女郎跨进了门槛。一幅厚帘子立刻放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傻瓜。”有人在后面嘲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个圣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这一声回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赏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门槛》是歌颂民意党人女革命家的杰作。它是在著名民意党女革命家索菲亚,彼罗夫斯卡娅等人的革命活动影响下写成的。它运用“梦”的形式,象征的手法,通过简洁的宣誓一样的对话,塑造了一个高大的、决心为人民的正义事业献出自己一切的女革命者的崇高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