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息烽县永靖镇阳朗村(210国道旁)。息烽集中营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统特务机关设立的专门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的规模最大、管理最严、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以及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四大集中营。</p> <p class="ql-block">该集中营在当时是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杀人最多的地方,称为“大学”。凡是送到这里“上大学”的大多是“案情”重大的政治要犯。政治犯由等级的高低从“小学”转“中学”,再转入“大学”,被国民党内部称“升学”,被处死的则称“留学”。当时息烽集中营的戒备非常森严,常年关押人数450人左右,看守的特务就达到470人,一比一的看守。</p> <p class="ql-block">8月26日,我们走进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重读这部血与泪交织的史册,触摸集中营里的时代印记,深刻感受到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p> <p class="ql-block">在纪念馆展厅,一张张陈旧照片、一页页残缺日记、一个个感人故事……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p> <p class="ql-block">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设立到1946年撤销,先后关押过杨虎城、马寅初、黄显声、罗世文、车耀先、张露萍、许晓轩等共产党人、爱国将领和爱国民主人士1200多人,其中600多人被秘密杀害和折磨致死,400多人下落不明,幸存者不足100人。</p> <p class="ql-block">在集中营内,“犯人”在肉体和精神上都遭到了百般的折磨。毒打、上镣铐、坐老虎凳等是家常便饭。</p> <p class="ql-block">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苦难,也成为了后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它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付出巨大牺牲的先烈们。</p> <p class="ql-block">在息烽集中营营区旧址,门口停留着一辆美国制造的汽车。上方悬挂着“抬起头来”四个大字。意思是关进这里的“犯人”抬头看清现实,早日“交代”。</p> <p class="ql-block">集中营占地 57124.4平方米 ,1938年之前是一位刘姓地主的庄园,1938年军统到达这里后赶走地主,又修建了十几间房屋,建成了集中营。军统把整个集中营分为了天堂(办公区)和地狱(监房)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监房不称“监”而称为“斋”,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加上“特斋”共九个监号,52间牢房,“犯人”按案情、职位、政治身份、年龄、性别分“斋”囚禁。被囚禁的人员主要有被捕的共产党员、抗日将领和社会各阶层的爱国知名人士。</p> <p class="ql-block">息烽集中营的环境十分艰苦,囚犯们被关押在狭小潮湿的牢房里,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食物短缺且质量差,疾病频发,许多人因此丧命。</p> <p class="ql-block">囚犯们不仅要忍受恶劣的生活环境,还要面对种种残酷的审讯和折磨。审讯手段残忍至极,目的就是为了迫使囚犯屈服或者供出其他同志的信息。</p> <p class="ql-block">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许多囚犯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他们通过书写、歌唱等方式相互鼓励,坚持斗争,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毅力。</p> <p class="ql-block">“猫洞”是军统对革命志士残酷刑讯、秘密杀害之处。这个洞穴潮湿黑暗且非常隐蔽,标牌上写着的酷刑仿佛历历在目,靠近这里写满了敬意。</p> <p class="ql-block">一段历史波澜壮阔,一种精神继往开来。息烽集中营的故事将永远在我们的心中荡漾,成为我们民族记忆中的一部分,引领着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