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芙蓉镇原名王邨,因谢晋导演在此拍摄《芙蓉镇》电影而更名,又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里有穿镇而过的“芙蓉镇大瀑布”,有代表了土家司王朝文明的“溪州铜柱”,有土家族建筑标志的“土王桥”,“五里石板街”,有土家族人文景观、瑰宝的“土王行宫”,“土家吊脚楼”,“芙蓉镇码头”,构成了芙蓉镇独特文化的根和魂。</p> <p class="ql-block">芙蓉镇位于湘西的永顺县,与龙山里耶镇、泸溪浦市镇、花垣茶峒镇并称湘西四大名镇。因宏伟的瀑布穿梭其中,被称为“挂在瀑布上的的千年古镇”。芙蓉镇是中国🇨🇳土家的发祥地,被誉为“土家之源、土王之都”,数百年间为湘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芙蓉镇大瀑布是古镇首屈一指的天然美景,任何到芙蓉镇的人必到大瀑布游览,是芙蓉镇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芙蓉镇三面环水,瀑布穿镇而过,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湘西最大、最壮观的一道瀑布,高60米,宽40米,分两级从悬崖上倾泻而下,声势浩大,方圆十里都可听见。天气晴朗的时候,瀑布溅起的水雾,经过光线会映出一道彩虹,被称作“雪浪飞虹”,而“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有诗赞:“动地惊天响如雷,凭空飞坠雪千堆,银河浩瀚从天落,万斛珍珠处处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土人居穴遗址——瀑布之下妙趣横生 。位于芙蓉镇大瀑布下的入口,有一个石岩洞,这是早期土人居住的遗址。这个石岩洞很久以前能够容纳千人,后经千百年的水涨水落,被大量淤泥积压后成现今之样。 据当地的王姓谱书记载,很久以前,有一批人为避秦朝战乱,一路沿沅江涉水而上,历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这个石洞歇息,见洞内有一些长发赤脚,披兽皮,发声如鸟兽语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这些人就是早期居住在芙蓉镇的土家先民。这拨人见这些土家先民勤劳善良,极易相处,便同他们久居下来,繁衍生息,一起经营了这个地方。为了方便当时原始的生活和生产,便合力开凿了一条古栈道。</p> <p class="ql-block">芙蓉镇便利的水上交通,也带动了商贸发展,五里青石板老街,很狭窄,有的只有二、三米宽。</p> <p class="ql-block">两边都是上百年飞檐翘角的老屋,顺着山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象一条巨龍,从帽儿山蜿蜒而下。</p> <p class="ql-block">从码头开始拾阶而上,贯穿整个古镇,两旁是板门店铺,土家吊脚楼,它没有名字,於是人们就直接管它叫五里长街。</p> <p class="ql-block">在2300多年的历史中,五里石板街见证了芙蓉镇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这个昔日“小南京”的繁华鼎盛。据史书记载,在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芙蓉镇的客栈和店铺就有560余家,每日骡马千余,每日来往商贾达到2000余人之多,这条街就是当时的商家出资修建的,曲折蜿蜒的石板街像一条云梯一样,一级一级缓缓而上,又像一条昂首向上的巨龍一样欲欲腾飞。</p> <p class="ql-block">自从刘晓庆主演了电影《芙蓉镇》后,芙蓉镇便越发热闹起来,而刘晓庆在电影中摆摊卖米豆腐的场景,更让湘西芙蓉镇的米豆腐出了名。在芙蓉镇的老街上,那一家家米豆腐店多不胜数。因而吃米豆腐似乎成了习惯,也不管这口味是否会喜欢,尝上几口总是要的。</p><p class="ql-block">芙蓉镇里几乎每一家店都挂出了“正宗刘晓庆米豆腐店”的招牌,据说真正正宗的只有“芙蓉镇113号”这家店——刘晓庆扮演的胡玉英开的米豆腐店,其实景拍摄地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店里贴了很多剧照,还有姜文的题字,店内都是木桌木椅,简陋但很有特色。米豆腐比较淡口,不过店里辣椒🌶味道很不错,如能吃辣的一定要加上几勺,一定会更好吃。</p> <p class="ql-block">【芙蓉镇土王桥】走过去就能到达土司王避暑纳凉的土司王府。</p> <p class="ql-block">土王桥桥身呈五孔石拱状,桥面上是木结构长廊,重檐歇山顶,直至江边。</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典型的土家风雨桥样式,土家人不用一颗钉子,便能造出如此雄伟的建筑,不得不佩服土家人的心灵手巧。</p> <p class="ql-block">仰首上望,山岩突兀,崖壁陡峻,唯闻水声。</p> <p class="ql-block">土王桥,因可直接通往土司王的行宫,土司王经常在此休闲,吟咏而得名。桥头有.《楚界铭文盟誓土司八百年江山如画,海疆卫国抗倭东南第一战功绩永垂》的对联,讲的便是第二十六代土司王彭翼南奉旨抗击倭冦平定大明海域和第一代土司王彭士愁通过溪州一战奠定了八百年土司王国,实现了我国古代版一国两制政治制度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土王桥上典型的土家吊脚楼结构,檐角高翘,象征着王者的威严,也起到辟邪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溪州铜柱已存于上千年,现存于古镇民俗风光馆内。</p><p class="ql-block">在公元940年,楚王马希范与溪州刺使彭士愁多年交战媾和,缔结盟约,划疆而治,铸5000斤铜柱为证,溪州铜柱由此见证了千年历史,是研究土家历史的珍贵文献,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存<s>于</s>芙蓉镇民俗风情馆内的【溪州铜柱】;铜柱重五千余斤,高丈二尺,呈八面形,中空内充铜钱,重约5000斤,清朝时铜顶被盗,铜钱悉数遗失。</p> <p class="ql-block">溪州之战后,铜柱上镌刻有2300余字的议和条款,记载了公元940年楚王与土司罢兵言和盟约,也从而确立了历经9个朝代800余年彭氏土司的统治历史。</p> <p class="ql-block">虽然铜柱历经了千年的风雨洗刷,霜雪侵蚀,但仍然清晰如初,他是研究土家族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被土家视为神物。</p><p class="ql-block">溪州铜柱是湘西文化的根,源,魂。读懂了溪州铜柱,就读懂了湘西。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青山不老,铜柱有证。</p> <p class="ql-block">土司行宫(飞水寨)——传说中的吊脚楼群,在集镇上有此瀑布者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瀑布旁的“土王行宫”更是芙蓉镇的一大亮点。这里是当年富甲一方的土王所选择建造避暑山庄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土王行宫是明清时期土司王(土家皇帝)入夏避暑的土家吊脚楼群,地处芙蓉镇两级大瀑布,建在悬崖峭壁之上,直临酉水河。</p><p class="ql-block">土王行宫分为酉阳宫和八部堂两大主建筑,其中酉阳宫就是现在芙蓉镇4A级景区内供游人参观的核心景点;八部堂则由本土著名设计大师符文先生改建成当前世界流行的“悬崖飞瀑”高端民宿客栈。</p> <p class="ql-block">《土王行宫.八部堂》;公元前800年,疆土统治:当时独有的世袭自制权力机构-《土司王》所管辖当时的八部国,而此地是当时土司王议事议政行宫,由此形成现在的《土王行宫.八部堂》。</p><p class="ql-block">“土王行宫.八部堂”依山而建是土司王避暑狩猎的居所,芙蓉镇(原名王邨)是千年土司古镇,即王者之邨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少数民族王朝,土司王朝818年,共有28代35位土司王继位。</p> <p class="ql-block">建在悬崖之上的吊脚楼,有的高十多米,耸立入雲,走廊司檐悬空挑出2米多,或许在人们看来,无论是竖立屋架,还是盖瓦封顶,都非常惊险,甚至不可能完成。然而,土家先民硬是凭借智慧和勇敢,在山地中生出空中阁楼。</p> <p class="ql-block">在古镇的大门口就看见红柱黑瓦,全木结构,主台三重翘檐的建筑,中间挂一大匾,上书《摆手堂》三个大字,摆手堂跟前有一个广场,中间摆着几排长凳,正前方有戏台一样的亭台,摆手堂是土家族跳摆手舞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是土家族最主要的标志性文化形态,已有千年的历史。 跳摆手舞一般在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七,摆手舞是以摆手为基本动律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灵、酬报先祖、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和酉阳土家族土家族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动。同时也强化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和图腾崇拜。清代土家族诗人彭勇行写过一首《竹枝词》对摆手舞作了形象的描绘:“摆手堂前艳会多,携手联袂缓行歌。锣鼓声杂喃喃语,袅袅余音嗬呓嗬”。</p> <p class="ql-block">芙蓉镇最让人深感震撼的就是它的夜景,一到晚上小镇万家灯火,一片明亮,美的恍如仙境璀璨。有幸住在山上的民宿,就大饱眼福啦,吹着湘西凉爽的小风,坐在吊脚楼上一览小镇全景,犹如流光溢彩的神话世界。</p> <p class="ql-block">在夜晚,那潺潺的流水声格外动听,飞流的瀑布还发着幽蓝色的光。</p> <p class="ql-block">夜色中,光影变幻的彩色瀑布,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不同位置观赏瀑布,奇观叠出,在冷色灯光的照射下,蓝色瀑布似珠帘倾泻直下,喷珠溅玉,咆哮如雷,令人感受到惊天动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河水映照着灯光的土王桥,与白天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觉,而是更多了一份梦幻感。</p> <p class="ql-block">桥上的每个屋檐下都挂着红灯笼,还有,这里特有的南瓜灯,走在桥上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从土王桥下来,对岸就是一条古镇商业街,夜晚游人稀少,非常幽静,大多数店铺都已关了门,只剩下灯火还在亮着。</p><p class="ql-block">走在青石板小路上,静静地感受夜晚不一样的古镇韵味。</p> <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中国十大古城之一,是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 凤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主要景点是沱江吊脚楼,沱江是凤凰古城的母亲河,还有东门和北门的古城楼尚在,而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五溪苗蛮之地”属楚国疆域。在漫长的时代演变中,曾属不同的县郡,名称也多次变迁,直至1957年定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p><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是相传天方国(古印度)神鸟“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复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此鸟即中国白鸟之王凤凰也。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故以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沱江吊脚楼群坐落在古城东南的回龙阁,前临古官道,后悬于沱江之上,是凤凰古城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之一。该吊脚楼群全长240米,属于清朝和民国初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回龙阁吊脚楼建筑,分上下两层,俱属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p> <p class="ql-block">与建在山里的吊脚楼不同,这些建在水边的吊脚楼,它们的“脚”深深地插在水里,与搭建在岸上的另一边墙基共同支撑起一栋两三层楼的房子,看上去充满着力量之美。江水从窗下缓缓流过,吊脚楼倒映在水中,时不时有乌篷船划过,带起层层轻波,水中倒影也跟着悠悠荡开,此情此景正是江南水乡才有的特殊风情。</p> <p class="ql-block">回龙阁吊脚楼,它的上层宽大,下层占地很不规则,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式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下层不作正式房间,但雕刻也很精美,有金瓜或各类兽头、花卉图样,并通过承挑使其垂悬於沱江河道之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沱江晨曦,每当雨后初晴,沱江之上升起了一层薄雾,错落的吊脚楼倒映在水中,整个建筑群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使人百看不厌。</p> <p class="ql-block">沱江万名塔,它的原名为“字纸炉”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用于集中焚毁废旧字纸。原塔在文革期间被毁,仅留废墟。1985年由著名画家黄永玉倡议,通过群众集资和政府扶助,于1988年建成改名为“万名塔”,寓意着众多捐款者的参与。</p><p class="ql-block">万名塔塔身用青砖以及钢筋混凝土建造,为六方、七级结构每层有六个翘角,塔高21米,塔面装饰以彩绘和雕塑。塔的每一层都有半月拱门窗,下层各门书有对联,迎水一面刻有“万名塔”三字。塔内还悬挂铜制风铃,增添了其古朴典雅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夜幕时分,华灯初上,沱江河畔灯火阑珊,万家灯火璀璨绽放、流光溢彩,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东门古城楼位于城东,紧靠沱江,原名“升恒门”,为凤凰古城四大城门之一。</p><p class="ql-block">东门城楼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门下部由紫红砂岩砌成,上部城楼则用古砖砌筑。城门宽3.5米,高4米,呈半圆拱,两扇城门都用铁皮包裹,用圆头铁钉</p><p class="ql-block">密钉,牢实坚固。城墙修筑全部用红砂条石,城墙厚度0.8米,下部内外两侧用条石加石灰浆砌成,中间填以碎石粘土,层层夯实;顶部的中间填充物改为石灰、鹅卵石、黄土拌成的三合一,厚约0.33米,上面铺以红砂块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沱江跳岩是古城人气旺盛的景点之一,这是一座古道桥梁,最早建于唐代,是乾州进入当时的五寨司城的必经之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重修,仍是凤凰至乾城的古道。跳岩最初由四十多个红色长方体岩墩子组成,每墩相距二尺,便于乡民肩挑背驮入城,但每年涨洪水时总有跳岩石墩被冲倒或冲走。民国时期,县长李宗祺让在跳岩上架以木板,这比以前行走更为方便,但仍连墩带跳板被冲走。</p> <p class="ql-block">1950年凤凰县人民政府成立,又重新补缺换新将石墩加大,将两个墩子连成一个,跳岩全长100米,共15个岩墩,上铺厚实的木板并以铁链在河底从岩石上打眼,用铁丝系紧,跳岩坚固牢实,保存完好,如今不仅仍是两岸人民来往的要道,而且成为凤凰古城颇具民族特色的靓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田氏祠堂位于沱江北岸的老营哨街,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为时任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的凤凰籍苗族人士田兴恕率族人捐资兴建。民国初期,湘西镇守使;国民党人田应诏(田兴恕之子)又斥巨资最后修建完工。这是一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氏族祠堂建筑群。有大门、正殿、戏台和200多间屋宇噢,并有天井、天池、回廊,还设有“五福”、“六順”两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祠堂大门前有六级用红砂条砌成的扇形台阶。阶前,有一块较宽的空坪。大门左、中、右三间,中间大门呈八字形,两边次间均为青砖砌就,有石狮一对,石鼓一双,极具气派。</p> <p class="ql-block">祠堂正殿系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构架,硬山顶,高、深、面阔都是20米,殿柱基石均为石鼓,猫拱背山墙,正殿门前砌青石台阶。</p><p class="ql-block">田家祠堂的戏台为六角飞檐古建筑,歇山顶,饰如意斗拱,左右有次间,是演职员演出间休息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田兴恕塑像)</p> <p class="ql-block">古城陈斗南宅院,建于清光绪28年(1902年),位于古城内吴家弄壹号,在东门城楼和杨家祠堂之间,占地面积366.6平方米,由前进、天井、中堂及后进组成,为四水归堂回廊式院落,四周防火墙高深严密,是典型的四合院。宅院是民国时期的将军府;陈宅出了两位国民革命军少将。</p><p class="ql-block">陈斗南(1886~1931年),1924年-1925年间与贺龙为湘西巡防军同僚,关系密切。1926年参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间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时在鄂南、湘北革命受挫来湘西,陈渠珍委派陈斗南支援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p> <p class="ql-block">陈范将军(1909~1943年)为陈斗南之侄,1937年率部参加抗战,血战嘉善。2005年中共中央授予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奖状及奖章。</p><p class="ql-block">陈斗南宅院还是《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喋血记》、《父亲的战争》、《战士》、《拯救女兵司徒慧》、《末代苗王》、《我心飞翔》、《湘西往事》等十几部著名影视剧内景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沱江是凤凰古城的母亲河,坐上乌蓬船,听着艄公的号子,看着两岸已有百年历史的土家吊脚楼,别有一番风味。順水而下,穿过虹桥便是万寿宫、万名塔和夺翠楼。</p> <p class="ql-block">沱江河水清澈,城墙边的河道很浅,水流悠流缓和,可以看到柔波里摇曳的水草,可以撑一支长篙漫溯。沿沱江边而建的吊脚楼群在东门红虹桥和北门跳岩附近,细脚伶仃的立在沱江里,似一幅韵味颇浓的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虹桥原名卧虹桥,建于清康熙九年,民国三年重修,改名为虹桥。桥有二墩三孔,是用本土红条砂石砌成。</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介绍,原桥面两侧12间吊脚楼木板房,开设饮食、百货店等,中间为2米宽的人行长廊。长廊上方建有屋顶,行走廊中,可避风雨,故又称风雨楼。后来几经拆除兴建,1999年底又重新修复了虹桥风雨楼,两边仍作为店铺。</p> <p class="ql-block">虹桥有个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听信一位阴阳先生的谗言,说此地会出真命天子,於是朱元璋大笔一勾修了这座虹桥,斩断了龙须,风水遭到了破坏,这当然是一种传说,不过凤凰古城虽然没有出皇帝,但却出了不少著名的文人墨客和政界名人,贵州提督田兴恕;定海浴血抗英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湖南神童”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等都是凤凰人。据有关资料记载,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清光绪元年(1075年),短短的36年间,这里就涌现出提督20人,总兵21人,副将43人,参将31人,三品以上军官73人。民国时,凤凰出中将7人,少将27人,可见凤凰古城实在是人杰地灵。</p> <p class="ql-block">南华桥又称凤凰一桥或凤凰大桥,它不仅是凤凰古城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观光店。站在南华桥上,可以俯瞰凤凰古城的美丽景色,尤其是夜晚,华灯初上时,南华桥成为了欣赏古城夜景的最佳地点之一。此外南华桥附近还有许多小店和美食摊,在此品尝当地的美食和购买手工工艺品,体验古城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南华桥的建设背景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当时开始建设凤凰古城。这座桥作为凤凰古城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连接两岸的重要枢纽,还促进了凤凰古城与外界的连接,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与发展,同时也见证了凤凰古城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此外,南华桥的设计和建筑风格也体现了古城的独特魅力,成为游览古城的必去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绝色凤凰;如果说其它桥是凤凰古城美丽的羽翼,那么南华大桥是支撑羽翼的躯干。沱江上的其他桥是渡人的,唯有南华大桥是渡车的,是一座公路桥。</p><p class="ql-block">南华大桥两边护栏上的石刻,是黄永玉设计的凤凰祥雲图案。夜幕降临,站在南华大桥眺望古城,只见它在灯海里摇曳。人们来到这里,初心是寻找古朴的宁静,遗世的安然,未曾想到,它却带来了繁华与喧闹。古城不曾改变我们,我们却改变了古城。</p> <p class="ql-block">2011年4月,中国著名画家黄永玉捐资1100万元,在凤凰古城沱江上亲自设计并建成“风、雨、雪、雾”四座景观桥。雪桥是四座桥中最漂亮的一座,也是凤凰古城标志性建筑之一。雪桥邻近古城北门,既是过桥通道,又是观景平台。</p> <p class="ql-block">雪桥是层叠的双层桥身,一直一拱,如美人的眼睛,眉目传情。桥上有亭,飞檐翘角;桥下有孔,大小错落。一头枕着吊脚楼,一头偎着江南柳,水过桥底,似江南美女的柔情,静静地流淌,远处的虹桥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夜幕的雪桥,犹如镶嵌在夜空中的璀璨明珠,灯光将雪桥装扮得如梦如幻,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盛世,桥下身着苗族服饰的美女,与美丽的雪桥合影定格。夜色中的沱江水,波光粼粼,与江边吊脚楼的灯光交相辉映,美轮美奂,仿佛置身于如诗如画的画卷中……</p> <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美,是那条清、浅穿城而过的沱江。</p> <p class="ql-block">沱江清丽、委婉、古朴,是凤凰古城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沱江的美在于桥。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古桥新桥,大桥小桥架起了沱江上道道独特的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凤凰古城的夜景令人陶醉,繁星点点的星空下,古城中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夜晚的凤凰城更显妩媚,让人在这美景中陶醉其中。</p>